经典力学中,尽管两个全同粒子的固有性质完全相同,仍可区分;微观全同粒子不可区分:同一时刻它们可以处于同一位置。

因为是波,波的本质是不确定性,非保守力(场),否则就是牛顿的点,线了

http://211.82.247.131:82/homepages/LZLX/web/skja/chapter7.6.pdf

301
§7.6 全同粒子的特性
重点:全同性原理及其特性
难点:全同性原理及其特性
一、全同粒子及其特性
1.全同粒子:所有固有(内禀)性质(自旋、同位旋、静止质量、电荷、
寿命、内禀磁矩等)完全相同的微观粒子叫全同粒子。
例如:电子偶素(由一个正电子和一个电子所组成的一种束缚系统)
中的电子、金属中的电子、氢原子中的电子和氦原子中的电子等,不
论它处于何种物质中,在什么地方,内禀性质都一样,故所有电子是
全同粒子;
而质子和中子,正负电子,内禀性质不完全相同,如带电状态不
同,它们不是全同粒子。
2.全同粒子体系: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全同粒子组成的体系,称为全
同粒子体系。如:金属中的电子;氦原子中的电子;核中的质子;中
子的集合。
3.全同粒子的不可区分性:
经典力学中,尽管两个全同粒子的固有性质完全相同,仍可区分
这两个粒子。因为都有自己确定的位置和轨道,即任一时刻它们都有
确定的坐标和速度,可判定哪个是第一粒子,哪个是第二个粒子。
例如选的完全一样的解放牌汽车,仍可区分。因为它们不能在同一
时刻处于同一位置,由初始状态和运行轨道的记录可以区分它们(建
立档案)。
微观全同粒子不可区分:同一时刻它们可以处于同一位置。两个
全同粒子可用两个波函数表示,在运动过程中,空间中发生重叠,此
302
区域无法区分。只有当波函数完全不重叠时,才可区分。
二、全同性原理
由全同粒子的不可区分性导致全同性原理的假设。
以氦原子为例:氦原子中有两个电子,假设一个处于基态,而另
一个处于第一激发态。
0
2
s
2
1 2a
Z e
E = − ,
2
0
2
s
2
2 2a 2
Z e
E = −
体系的能量为1 2 E = E + E 。若把两个电子的位置和自旋交换,能量E的
状态不变。于是得到量子力学中的全同性原理,即:
全同粒子组成的体系中,任意交换两个全同粒子,体系的物理状
态保持不变。
三、全同粒子体系的波函数与哈密顿及其特性
1.全同粒子体系的波函数与哈密顿
有一由N 个全同粒子组成的体系,以q (r ,S ) i i iz
r = 代表第i 个粒子的
坐标和自旋,波函数可写成
(q ,q ,...,q , t) 1 2 N Φ = Φ
体系的哈密顿可以表述为:
Σ Σ
= ≠
∇ + +
μ
= −
N
i1 ij
i i j
2
i
2
1 2 N W(q ,q )
2
U(q , t)] 1
2
[ ) t , q ,..., q , q ( Hˆ h
(1)
U(q , t) i 是第i 个粒子在外场中的势能,W(q ,q ) i j 是第i 个粒子与第j 粒
子之间的相互作用能。
2.全同粒子体系的特性(全同性原理的特性)
定义交换(置换)算符ij Pˆ :
303
) t , q ,..., q ,..., q ,..., q ( ) t , q ,..., q ,..., q ,..., q ( Pˆ
ij 1 i j N 1 j i N Φ ≡ Φ
) t , q ,..., q ,..., q ,..., q ( Hˆ ) t , q ,..., q ,..., q ,..., q ( Hˆ

ij 1 i j N 1 j i N ≡
(1)交换体系中的任一对全同粒子,体系的哈密顿不变。
证明: ) t , q ,..., q , q ( Hˆ

ij 1 2 N
W(q ,q )}
2
U(q , t)] 1
2
[ { Pˆ N
i1 ij
i i j
2
i
2
ijΣ Σ
= ≠
∇ + +
μ
= − h
Σ Σ
= ≠
∇ + +
μ
= −
N
j1 ji
j j i
2j
2
W(q ,q )
2
U(q , t)] 1
2
[ h
) t , q ,..., q , q ( Hˆ 1 2 N =
即) t , q ,..., q ,..., q ,..., q ( Hˆ ) t , q ,..., q ,..., q ,..., q ( Hˆ
1 i j N 1 j i N = 有交换对称性。
(2)交换体系中的任一对全同粒子,体系的波函数有确定的对称性,且
这种对称性不随时间改变。
证明:根据全同性原理, Φ ij Pˆ 与Φ 描写同一状态,它们之间至多差一个
常数因子,即:
) t , q ,..., q ,..., q ,..., q ( ) t , q ,..., q ,..., q ,..., q ( Pˆ
ij 1 i j N 1 i j N Φ = λΦ (2)
则) t , q ,..., q ,..., q ,..., q ( ) t , q ,..., q ,..., q ,..., q ( Pˆ
1 i j N
2
1 i j N
2
ij Φ = λ Φ
而) t , q ,..., q ,..., q ,..., q ( ) t , q ,..., q ,..., q ,..., q ( Pˆ
1 i j N 1 i j N
2
ij Φ = Φ
于是比较有: λ = ±1。
当λ = +1时,由(2)得: (...,q ,...,q ,...) (...,q ,...,q ,...) j i i j Φ = Φ ,则波
函数是交换对称的,用S Φ 表示;
当λ = −1 时,由(2)得: (...,q ,...,q ,...) (...,q ,...,q ,...) j i i j Φ = −Φ ,则
304
波函数是交换反对称的,用A Φ 表示。
下面证明这种对称性不随时间改变:
由于Φ = Φ ij ij Pˆ



,所以有: 0 ] Hˆ , Pˆ [ ij = ,则
0 | Pˆ |
dt
d
dt
dP
ij
ij = =
即宇称算符的平均值不随时间变化, ij Pˆ 为一守恒量。
以交换对称波函数为例:当S t 0 | = Φ = Φ 时, ij S S t 0 | Pˆ = Φ = Φ ,其中
S t 0 | = Φ = Φ 属于ij Pˆ 的本征值为1 的本征态,则:
0 | Pˆ |
dt
d
dt
dP
S ij S
ij = =
即保持其对称性不变(可参考教材中的讲法)。
四、玻色子和费米子(Bosons 和Fermions)
因为全同粒子的波函数具有确定的对称性,对称的波函数保持交
换不变号;反对称的波函数保持交换变号。所以,微观全同粒子体系
的波函数可按置换对称分为两类(迄今为止,无发现例外),即:(1)
交换对称;(2)交换反对称。
实验证明:
凡自旋是h / 2 或h / 2 奇数倍的粒子组成的全同粒子体系,波函数
具有反对称性,服从费米—狄拉克(Fermi—Dirac)统计,这类粒子因
而被称为费米子。如电子、质子、中子等。
凡自旋是零或h 的整数倍的粒子组成的全同粒子体系,波函数具
有对称性,服从玻色—爱因斯坦(Bose—Einstein)统计,这类粒子因
而被称为玻色子。如光子( s = 1)、处于基态的氦原子( s = 0)、α 粒子
305
( s = 0)。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