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函数类似一个云,测量一个力学量,”算符“与云相互作用,测量的可能取值由该算符的本征方程决定,测量 的期待值由一个包含该算符的积分方程计算
量子力学
quantum mechanics
关于原子和亚原子物理体系运动规律的理论,它与 相对论一起构成现代物理学的理论基础。
建立和发展 量子力学是在旧量子论的基础上发展 起来的。旧量子论包括M.K.E.L.普朗克的量子假说、A. 爱因斯坦的光量子理论和N.H.D.玻尔的原子理论。1900 年,普朗克提出辐射量子假说,假定电磁场和物质交换 能量是以间断的形式(能量子)实现的,能量子的大小 同辐射频率成正比,比例常数 h称为普朗克常数,从而 得出黑体辐射能量分布公式,成功地解释了黑体辐射现 象。1905年,爱因斯坦引进光量子(光子)的概念,并给 出了光子的能量和动量与辐射的频率和波长的关系,成 功地解释了光电效应。其后,他又提出固体的振动能量 也是量子化的,从而解释了底温下固体比热问题。1913 年,玻尔在E.L.卢瑟福(1871~1937)有核原子模型的基 础上建立起原子的量子理论。按照这个理论,原子中的 电子只能在分立的轨道上运动,原子具有确定的能量,它 所处的这种状态叫“定态”,而且原子只有从一个定态 转到另一个定态,才能吸收或辐射能量。这个理论虽然 有许多成功之处,但在逻辑上不自洽、不完全,对于进一 步解释实验现象还有许多困难。作为新量子论的量子力 学是在1924年至1926年间发展起来的。1924年,L.-V.de 布罗意(1892~?)提出物质波的概念;1925年,W.K.海森 伯基于物理理论只处理可观察量的认识,抛弃了不可观 察的轨道概念,并从可观察的辐射频率及其强度出发,和 M.玻恩(1882~1956)、P.约尔丹一起建立起矩阵力学; 1926年,E.薛定谔(1887~1961)基于量子性是微观体系 波动性的反映这一认识,找到了微观体系的运动方程,从 而建立起波动力学,其后不久还证明了波动力学和矩阵 力学的数学等价性;P.A.M.狄拉克(1902~ )和约尔丹 各自独立地发展了一种普遍的变换理论,给出量子力学 简洁、完善的数学表达形式;玻恩则用几率波的概念为 薛定谔波函数作出几率解释,从而使量子力学成为一个 自洽的物理理论。1927年,海森伯得出测不准关系(见 测不准原理),玻尔提出并协原理,对量子力学给出进 一步的阐释。量子力学和狭义相对论的结合产生了相对 论量子力学。经狄拉克、海森伯和W.泡利等人的工作发 展了量子电动力学。20世纪30年代以后形成了描述各种 粒子场的量子化理论──量子场论,它构成了描述基本 粒子现象的理论基础。
基本原理 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包括量子态的概念、 运动方程、理论概念和观测物理量之间的对应规则和物 理原理。在量子力学中,一个物理体系的状态由波函数 表示,波函数的任意线性叠加仍然代表体系的一种可能 状态。状态随时间的变化遵循一个线性微分方程,该方 程预言体系的行为,物理量由满足一定条件的、代表某 种运算的算符表示;测量处于某一状态的物理体系的某 一物理量的操作,对应于代表该量的算符对其波函数的 作用;测量的可能取值由该算符的本征方程决定,测量 的期待值由一个包含该算符的积分方程计算。波函数的 平方代表作为其变数的物理量出现的几率。根据这些基 本原理并附以其他必要的假设,量子力学可以解释原子 和亚原子的各种现象。而具有角动量量纲的普朗克常数 h 是关于自然现象究竟应该用量子力学还是用经典力学 描述的一个判据。如果一个物理体系的动力学变量具有 角动量量纲,其数值可同h相比,则它们的行为必须用量 子理论加以描述;反之,当具有角动量量纲的变量远大 于h时,则经典物理学定律在足够精确的程度上有效。
哲学问题 关于量子力学解释的讨论涉及许多哲学 问题,其核心是因果性和物理实在问题。按动力学意义 上的因果律说,量子力学的运动方程也是因果律方程,当 体系的某一时刻的状态被知道时,可以根据运动方程预 言它的未来和过去任意时刻的状态。但量子力学的预言 和经典物理学运动方程(质点运动方程和波动方程)的 预言在性质上是不同的。在经典物理学理论中,对一个 体系的测量不会改变它的状态,它只有一种变化,并按 运动方程演进。因此,运动方程对决定体系状态的力学 量可以作出确定的预言。但在量子力学中,体系的状态 有两种变化,一种是体系的状态按运动方程演进,这是 可逆的变化;另一种是测量改变体系状态的不可逆变化。 因此,量子力学对决定状态的物理量不能给出确定的预 言,只能给出物理量取值的几率。在这个意义上,经典 物理学因果律在微观领域失效了。据此,一些物理学家 和哲学家断言量子力学摈弃因果性,而另一些物理学家 和哲学家则认为量子力学因果律反映的是一种新型的因 果性──几率因果性。量子力学中代表量子态的波函数 是在整个空间定义的,态的任何变化是同时在整个空间 实现的。20世纪70年代以来,关于远隔粒子关联的实验 表明,类空分离的事件存在着量子力学预言的关联。这 种关联是同狭义相对论关于客体之间只能以不大于光速 的速度传递物理相互作用的观点相矛盾的。于是,有些 物理学家和哲学家为了解释这种关联的存在,提出在量 子世界存在一种全局因果性或整体因果性,这种不同于 建立在狭义相对论基础上的局域因果性,可以从整体上 同时决定相关体系的行为。
量子力学用量子态的概念表征微观体系状态,深化 了人们对物理实在的理解。微观体系的性质总是在它们 与其他体系特别是观察仪器(实验装置)的相互作用中 表现出来。而且由于与微观体系相互作用并记录它们的 仪器用经典物理学语言就能作出足够精确的描述,这就 决定了微观体系的量子力学描述必须与经典物理学描述 结合。人们对观察结果用经典物理学语言描述时,发现 微观体系在不同的条件下,或主要表现为波动图象,或 主要表现为粒子行为。而量子态的概念所表达的则是微 观体系与仪器相互作用而产生的表现为波或粒子的可能 性。量子力学表明,微观物理实在既不是波也不是粒子, 真正的实在是量子态。真实状态分解为隐态和显态,是 由于测量所造成的,在这里只有显态才符合经典物理学 实在的含义。微观体系的实在性还表现在它的不可分离 性上。量子力学把研究对象及其所处的环境看作一个整 体,它不允许把世界看成由彼此分离的、独立的部分组 成的。关于远隔粒子关联实验的结论,也定量地支持了 量子态不可分离性的观点(见EPR悖论)。
参考书目 W.海森伯著,王正行、李绍光、张虞译:《量子论的 物理原理》,科学出版社,北京,1983。 P.狄拉克著,陈成亨译:《量子力学原理》,科学出 版社,北京,1965。 H.赖兴巴赫著,侯德彭译:《量子力学的哲学基础》, 商务印书馆,北京,1965。
测量处于某一状态的物理体系的某一物理量的操作,对应于代表该量的算符对其波函数的作用;测量的可能取值由该算符的本征方程决定,测量
所有跟帖:
•
当具有角动量量纲的变量远大 于h时,则经典物理学定律在足够精确的程度上有效。
-marketreflections-
♂
(5221 bytes)
()
04/15/2010 postreply
11:43:08
•
量子力学中代表量子态的波函数 是在整个空间定义的,态的任何变化是同时在整个空间 实现的
-marketreflections-
♂
(449 bytes)
()
04/15/2010 postreply
11:44:48
•
氫原子擁有一個質子和一個電子,是一個的簡單的二體系統 薛丁格方程式有解析解
-marketreflections-
♂
(921 bytes)
()
04/16/2010 postreply
10:46:03
•
波函数是量子力学中用来描述粒子的德布罗意波的函数
-marketreflections-
♂
(3117 bytes)
()
04/16/2010 postreply
10:54:54
•
schaeffersresearch.com ivolatility.com
-marketreflections-
♂
(144 bytes)
()
04/16/2010 postreply
14:27:25
•
上下spikes自由度要有几条,才能构成一个黑体箱,
-marketreflections-
♂
(285 bytes)
()
04/16/2010 postreply
17:4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