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量子力学中表象问题的讨论
冯小源
华中师范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2006 级基地班
摘要:表象问题是量子力学中一个重要而基本的问题,国内诸多教材对表象
问题,特别是表象变换的具体问题,或点到即止或说法不一,本文针
对表象及表象问题作了详细讨论,并对不同教材中关于表象变换表述
的分歧作了分析。
关键词 波函数 叠加原理 表象 表象变换
1、表象的引入
量子力学与经典物理在描述物理体系的方法上截然不同,其根本原因在于微
观体系的运动规律具有不确定性和统计规律。de Broglie 的波粒二象性学说引导
人们找到了描述微观体系状态的恰当方法—状态波函数ψ v
(r,t)。按照Born 的统计
诠释,波函数作为一个复函数,本身没有物理意义,它的意义在于发现粒子处于
vr
处的概率
为
2 ψ v
(r,t) dr3【1】,在此约束条件下,波函数应满足单值,连续,有限的标准条件。如果
知道了波函数,粒子处于空间某点的几率,力学量的平均值均可求得,因此说波函数完全描
述量子体系的运动状【2】态,因此波函数也称态函数。量子力学的另一基本假设为波函数满
足叠加原理:
1 1 2 2 n n ψ =cψ +cψ + ⋅⋅⋅ +cψ (1)
n ψ 是体系的可能态(本征态),
2
k c 为发现体系处于相应本征态k ψ 的概率,满足:
2
1
n
k
k
c
= Σ
=1 (2)
它的物理意义是,量子体系的一般状态是所有本征态的线性叠加。当我们对某一力学量进行
跟踪测量时,量子态将坍缩为某一本征态,因此,所测得的物理量是这个本征态对应的本政
值。
作为一组描述量子体系的本征函数系,函数之间应满足正交,归一,完备性。正是由
于本征函数系的这种性质,可以引入Hilbert 空间,将本征函数看做Hilbert 空间的基矢,即
态矢。任何非空的Hilbert 空间具有正交归一完备基的最大优势,是对于给定的矢量,通过
内积便很容易定出未知系【3】数,即叠加原理中的展开系数k c 。
某一力学量的本征函数系所构成的Hilbert 空间就构成了这一力学量的表象。换言之,
表象就是Hilbert 空间的“坐标系”,坐标系的基就是力学量的本征矢完备【2】系。在量子力
学中研究不同问题需要采用相应的表象,就如同经典物理中适当得选取坐标系研究具体问题
一样。表象变换就是Hilbert 空间中的“坐标变换”,是量子力学中的一个基本问题。
2、表象变换
在经典物理中,不同坐标系之间可以互相变换,例如,直角坐标系(x,y,z)
和球坐标系之间的变换关系:
sin cos
sin sin
cos
x r
y r
z r
θ ϕ
θ ϕ
θ
= ⎧⎪
= ⎨⎪
⎩ =
(3)
量子力学中,不同表象之间也可以进行相应变换。某一力学量(量子力学中力学
量用算符表示,在以后的讨论中不加区分,且省略算符符号“ ∧ ”)的表象可表
示为一个n 行1 列矩阵
1
2
n
ψ
ψ
ψ
⎛ ⎞
⎜ ⎟
⎜ ⎟
⎜ ⎟
⎜ ⎟
⎝ ⎠
M
,而力学量在某一具体表象下对应于某个矩阵,这是一个
厄米矩阵,如某一力学量在自身表象下是由该力学量本征值所构成的对角矩【4】阵,力学量
在不同表象下的矩阵形式是不同的,下面详细讨论一下力学量在不同表象之间的变换问题。
如果已知力学量G 表象下的态矢i , i 表示G 的本征函数系
1
2
i
ψ
ψ
ψ
⎛ ⎞
⎜ ⎟
⎜ ⎟
⎜ ⎟
⎜ ⎟
⎜ ⎟
⎜ ⎟
⎝ ⎠
M
M
第i 行本征矢,力
学量F 和态矢a 在G 表象下的矩阵形式为, ij i F = i F j a = i a ( i a 是a 在G 表象下
的分量形式)。当然,我们想直接求出ij F , i a 是不可能的,因为力学量F 和态矢a 对应的
矩阵是Hilbert 空间中的抽象矩阵,形式未知,假设我们知道F 和a 在已知表象Q 表象下
的表达形式, nm n F = n F m a = n a , n 表示力学量Q 的本征函数系
1
2
n
ψ
ψ
ψ
⎛ ⎞
⎜ ⎟
⎜ ⎟
⎜ ⎟
⎜ ⎟
⎜ ⎟
⎜ ⎟
⎝ ⎠
M
M
的第n 行态
矢,则问题转化为表象间的变换问题。
由已知条件可得如下表达式:
ia= ia (4)
ij F = i F j (5)
利用Q 的本征矢的完备性:
1
n
Σ n n = (6)
插入上两式:
1 i n
n n
a=ia=i a=Σinna=Σina (7)
, ,
1 1 ij nm
n m n m
F = iF j = i F j =Σin nFm mj =ΣinF mj (8)
令in S =in,则如果将所有元素按i 为行n 为列排列,则为一矩阵:
[ ]
11 12 1 1 1 2
in 21 22 2 1 2 2
S S i n i n
S S S S i n i n
⎛ ⎞ ⎛ ⎞
= =⎜⎜ ⎟⎟=⎜⎜ ⎟⎟
⎜⎝ ⎟⎠ ⎜⎝ ⎟⎠
L L
L L
M M L M M L
(9)
( l k i n 代表i=l n=k ),S 是厄米矩【4】阵,即S† =S%∗ ,利用i n n i ∗ = ,则矩阵元
( †)ni S =ni,(4)(5)式变为:
i in n
n
a= ΣSa (6)
†
,
( ) ij in nm mj
n m
F= ΣSF S (7)
进一步表示为:
a(G) =Sa(Q) (8)
F(G) =SF(Q) S† (9)
可见矩阵S 即为力学量F 和态矢a 从Q 表象到G 表象的变换矩阵。进一步讨论,力学量G
在自身表象下的本征值方程为:
i G i = g i (10)
左乘n ,插入Q 表象的单位算符1
n
= Σ n n ,得:
1
i
i
i
m
n G i g n i
n G i g n i
nG m m i g n i
=
=
Σ =
(11)
即:
1 1 2 2 1 1
2 1 2 2 2 i 2
n G m n G m m i n i
n G m n G m m i g n i
⎛ ⎞⎛ ⎞ ⎛ ⎞
⎜⎜ ⎟⎟⎜⎜ ⎟⎟ = ⎜⎜ ⎟⎟
⎜ ⎟⎜ ⎟ ⎜ ⎟
⎝ ⎠⎝ ⎠ ⎝ ⎠
L
L
M M L M M
(12)
简写为:
(Q) (Q) (Q)
i i i Gψ =gψ (13)
上面方程的意义是力学量G 在Q 表象下的本征值方程, (Q)
i ψ
=
1
2
n i
n i
⎛ ⎞
⎜ ⎟
⎜ ⎟
⎜ ⎟
⎝ M ⎠
为力学量G 在Q 表
象下的本征矢,将其转置变为( ) 1 2 i n i n L ,即G 在Q 表象下的本征矢按行排列,
即为S 矩阵的第i 行。所以,只需在Q 表象下求解G 的本征值方程,并将所得本征矢按行
排列,就得到变换矩阵。
有待商榷的是,有的量子力学教材中的力学量变换矩阵S′ ,是将G 在Q 表象下的本征
矢按列排列得到的,如文献【2】,这样得到的矩阵S′ 与本文中推导所得的矩阵S 是厄米共
轭的,即S′ =S† ,若以S′ 为变换矩阵,(8)(9)式就变为:
a(G) = S′† a(Q) (14)
F(G) = S′†F(Q)S′ (15)
这样会导致一个后果,若以S′ 为算符F 的变换矩阵,显然由态矢的变换式得变换矩阵应为
S′† ,态矢变换和力学量的变换描述不统一,而按本文中推导,就避免了这一矛盾,与文献
【4】的描述统一。
3、结束语
量子力学之所以难理解,一方面是由于它的描述方法的特殊,导致许多结论与我们的“经
验常识”严重抵触,另一方面就在于表象及表象变换的抽象,波函数的叠加原理是表象及表
象变换的基础。要正确理解表象就要求我们深入理解波函数及波函数的叠加原理。
参考文献
【1】 曾谨言著,《量子力学》卷Ⅰ(第四版),科学出版社(2007)。
【2】 汪德新著,《量子力学》(第三版),科学出版社(2008).
【3】 何卫中,Hilbert 空间在量子力学中的应用,广西工学院学报,1999 年3 月。
【4】 刘连寿主编,《理论物理基础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