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做人,第二做艺术家,第三做音乐家,最后才是钢琴家。”(傅雷先生说)
傅雷先生生前翻译了很多法国文学作品,介绍给中国读者, 受人尊敬;傅聪先生1955年肖邦国际钢琴大赛第三名,是中国在肖邦大赛中第一位获奖者,他说他17岁才真正认真学琴,他自己也承认自己没有童子功, 他自己承认对音乐很有感觉
读了这篇采访有几点读了有些不痛快
1)每个人有自己的偏好,你可以不喜欢贝多芬的音乐,但总可理解同情贝多芬的内心感情, 苦楚总可以吧,贝多芬在失聪下发出呐喊,在病重落魄时感恩上苍,热爱生命,贝多芬付出很多得到很少, 贝多芬的音乐也不全都是"dadadada...."第5钢琴协奏曲第二乐章是那么柔美, 华丽,天堂般的圣洁, 我们这些不会识谱不会乐器的人都会鼻子酸酸,不明白傅聪老先生竟会这样解释贝多芬的音乐?也可能不同的年龄段有不同的爱好吧, 享受晚年的他和还仍在水深火热里挣扎的我们喜好也不一样吧
2)傅聪先生那么专业,听了李云迪的cd不会没感觉吧,鼓励一下后起之秀就这么难吗?
3)这么否定比赛,引人瞩目的2010年10月肖邦钢琴大赛傅聪好像还是评委之一啊?
他是音乐界的知名人士,就目前来看他在国外的影响并不是那么大,与他同期获奖的Vladimir Ashkenazy现在是响当当的大指挥,可国内的媒体采访有点太媚了,一看到什么《肖邦在世》这样的称号我就会反感,如果是真正《肖邦在世》, 为什么在众多Chopin200全集中都没见他的名字?
我还没听过他的音乐,据说他弹琴的音色和境界很美,我很好奇,很想听听,谢谢你
周末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