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dong.com:物质此起彼伏、时散时聚,散之伏之表现为场,聚之起之表现为粒子

来源: 2010-02-26 10:58:54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http://www.hudong.com/wiki/%E5%9C%BA

场是一种特殊物质,看不见摸不着,但它确实存在。比如引力场、磁场等等。爱因斯坦在狭义相对论中否定以太的存在,但广义相对论的建立体现了爱因斯坦思想的明显改变。他指出:广义相对论“是一种场论”,“如果用常数代替那些描述广义相对论以太的函数,同时不考虑任何决定以太的原因,那么广义相对论以太就可以在想象中变为洛仑兹以太。”爱因斯坦甚至试图把各种场统一起来,形成一种完美无瑕的理论。

提问 编辑摘要 目录 [隐藏]
1 词语解释
2 物理学
3 文学
4 物质场概论
5 电影电视
6 自然科学
场-词语解释


磁场字音:chǎng cháng
cháng
解释(读2声时)
1.平坦的空地,多用来翻晒粮食,碾轧谷物。例如:打场、起场、场上堆满麦子。
2.{方言}集;集市。例如:赶场。
3.量词,用于事情的经过。
例如:一场透雨、一场大战、空欢喜一场。

chǎng
解释(读3声时)
1.适应某种需要的比较大的地方。例如:会场、操场、市场、剧场、广场。
2.舞台。例如:上场、下场。
3.指某种活动范围。例如:官场、名利场、逢场作戏。
4.事情发生的地点。例如:现场、当场、在场。
5.指表演或比赛的全场。例如:开场、终场。
6.戏剧中较小的段落,每场表演故事的一个片段。
7.量词,用于文娱体育活动。
例如:三场球赛、跳一场舞。
8.电视接收机中,电子束对一幅画面的奇数行或偶数行完成一次隔行扫描,叫做一场。奇数场和偶数场合成一帧完整画面。
9.物质存在的一种基本形式,具有能量、动量和质量,能传递实物间的相互作用。例如:电场、磁场、引力场。
通“阳、暘 ”



娱乐场音同形近的通假---- 六书中的形声字,有一些字左边是部首,代表义符,而右边代表声符。例如江河二字,左边水为部首,是义符,右边为声符。宋人王圣美称之为右文,即依字的形体右边相似或基本相似,又是同音,可以假借。
场、阳、暘——阳(现简体字为阳)借为场(现简体字为场)。

《说文》:“场,祭神道也。”《尔雅·释宫》:“场,道也。”

“场”古音读“唐”。唐时古文作“暘”,与阳、场皆从易声。

《尔雅·释宫》:“庙中路谓之唐。”《诗传》:“唐,堂涂也。”

章太炎在《庄子解故》中说:“道、涂、场三字,双声而同义。”《庄子·人间世》:“迷阳迷阳,无伤吾行。”
“迷阳”即“迷场”,犹言“迷涂”。按阳、场、暘三字,形声相近,故义亦相通。(摘自黄现璠著《古书解读入门》(油印本),广西师范学院教材部,1962年2月;黄现璠著《古书解读初探——黄现璠学术论文选》第468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
 
注意:该字没有轻声,“排场”这个词中的“场”读三声,不读轻声。

场-物理学


磁场场是一种特殊物质,看不见摸不着,但它确实存在。比如引力场、磁场等等。爱因斯坦在狭义相对论中否定以太的存在,但广义相对论的建立体现了爱因斯坦思想的明显改变。他指出:广义相对论“是一种场论”,“如果用常数代替那些描述广义相对论以太的函数,同时不考虑任何决定以太的原因,那么广义相对论以太就可以在想象中变为洛仑兹以太。”爱因斯坦甚至试图把各种场统一起来,形成一种完美无瑕的理论。

场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基本形式。这种形式的主要特征在于场是弥散于全空间的。场的物理性质可以用一些定义在全空间的量描述〔例如电磁场的性质可以用电场强度和磁场强度或用一个三维矢量势A(X,t)和一个标量势嗘(X,t)描述〕。这些场量是空间坐标和时间的函数,它们随时间的变化描述场的运动。空间不同点的场量可以看作是互相独立的动力学变量,因此场是具有连续无穷维自由度的系统。场论是关于场的性质、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理论。量子场论则是在量子物理学基础上建立和发展的场论,即把量子力学原理应用于场,把场看作无穷维自由度的力学系统实现其量子化而建立的理论。量子场论是粒子物理学的基础理论并被广泛地应用于统计物理、核理论和凝聚态理论等近代物理学的许多分支。

场-文学
戏剧作品和戏剧演出中的段落。场通常只包括在幕内的较小单位。一幕中可划分为若干小段落,每一小段落即为一场。有的戏剧不分幕而只分场。中国古典戏剧以任务上下划分场,其作用和幕相同。场有时也指舞台场面。

场-物质场概论


物质场化学元素由短周期到长周期的排列象一个质量由小到大分层的物质层结构。当长周期元素随原子量增大,核电荷数相对核内中子数的增加具有极限时,原子呈现放射性的不稳定状态。对短周期的稳定元素来说,如果继续增加核内中子数量,则核电核数也显示具有极限的特征,出现放射性同位素的不稳定状态。

中子不能单独在地面附近的空间稳定存在却能在原子核内存在的事实表明,原子核内的物质分布密度大于核外空间的物质分布密度。如果我们能进入一个像原子核那样的空间,一定能看到中子聚集团块稳定存在的情景。按照从太阳系空间到地球的质量中心,物质分布密度逐渐增大的趋势,可以认为地幔。


场-自然科学


滑雪场自然科学已经十分明确地揭示,同一物质表现为两种最基本的现象形态,一种是实物、粒子形态;一种是场、波的形态。人们首先发现光的波粒二象性,继而又提出物质波的思想,认为一切物质粒子,如电子、质子、中子等都有实物和波两种现象形态。在量子场论看来,场是一种基本的、普遍的物质,是相应的时空连续体,粒子只不过是场的局部凝聚。物质此起彼伏、时散时聚,散之伏之表现为场,聚之起之表现为粒子。场是波,粒子则是可以叫作“波包”的东西。波与“波包”显然是对立的统一,波随时随处形成“波包”,“波包”随时随处汇入波。有的科学家说,物质粒子的存在只不过是场的完美状态在那个位置的扰动,几乎可以说仅仅是一点“瑕疵”。这个比喻颇有道理、而且是形象生动的。仿此,我们也可以把波比喻为广阔的沙漠,而物体、粒子就象沙漠里的大大小小的沙丘,沙漠随时随地形成沙丘,而沙丘随时随地汇入沙漠。还可以把场比喻为海洋,物体、粒子就象海洋中大大小小的浪花。海洋随时随处产生浪花,浪花随时随处汇入海洋。在矛盾运动观看来,这就表明场与实物总是处于矛盾运动中。

为了领会场与实物的关系,不妨再次涉及人类对物质的认识历史。虽然在漫长的岁月里人类认识的物质基本指实物物质,只是从法拉弟开始才逐渐形成“场”的概念、开始认识场物质;但是在很久远以前有的古代先哲也开始朦胧地意识到,在实物物质之外也还存在着与一切空间普遍同在的东西。中国古代哲学中的“炁”(气)就是指的这种东西。“气”的概念可能来自对空气的抽象和引伸,而却用来表示宇宙最普遍的物质,并不仅仅表示空气之意。多用于道教的气的异体字“炁”下边四点是“火”的意思,火是古代对能的表达,这就说明在中国古代哲学看来“炁”(气)是包含能量的普遍物质。古希腊哲学中也有“气”形成万物说;也有万物是活生生的“火”之说;更有的用“以太”表示最普遍的物质形态。我国古代和古希腊哲学中的“炁”、“气”、“火”、“以太”与近、现代“场”的概念在某种意义上是接近的。

单就弥漫于地球表面的空气而言,相对于可见物体也未尝不可以称为一种场、“气场”。“气场”中可以形成机械波,相似于电磁场中形成电磁波;“气场”中有气体分子之粒子,相似于电磁场中有光子;“气场”中有涡旋气流,则相似于电磁场中有涡旋电磁场。当然,连电磁场与引力场都有着质的区别,如果把空气也称为“气场”的话,它与现代概念中的“场”无疑更有着质的区别。与把空气称为一种“场”相反,从某种意义也可以说,现代意义上的场就是物质深层次上的“气”。电磁场可以称为“电磁气”或“光子气”;强力场可以称作“强力气”或“介子气”等等。只是不要用空气的机械性观念来看待那些所谓深物质层次的“气”而已。如此,我们不难看出,“场”与实物粒子的对立统一。空气、“空气场”中的气体分子,电磁场、“电磁气”中的光子,强力场、“强力气”中的介子以及引力子,w玻色子,z玻色子,在局部和相对分离、相对静止地看来就是粒子,而就全局系统和相互作用、运动不止的状态看来就是“场”、就是“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