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发射光谱的原理 利用物质在热激发或电激发下,每种元素的原子或离子发射特征光谱来判断物质的组成,而进行元素的定性与定量分析的方

原子发射光谱的原理 回答



引用: 添加引用: 登录并发表回答 取消 在谷歌搜索原子发射光谱的原理
正在发表回答,请稍候…… 您输入的内容将会在您成功登录之后自动发表。 系统推荐答案 1
风景这好 2009-5-18 20:46:07 120.71.43.* 举报 子发射光谱法(AES),是利用物质在热激发或电激发下,每种元素的原子或离子发射特征光谱来判断物质的组成,而进行元素的定性与定量分析的方法。

原子发射光谱法是根据处于激发态的待测元素原子回到基态时发射的特征谱线对待测元素进行分析的方法。
原子发射光谱法包括了三个主要的过程,即:
由光源提供能量使样品蒸发、形成气态原子、并进一步使气态原子激发而
产生光辐射;
将光源发出的复合光经单色器分解成按波长顺序排列的谱线,形成光谱;
用检测器检测光谱中谱线的波长和强度。
由于待测元素原子的能级结构不同,因此发射谱线的特征不同,据此可对样品进行定性分析;而根据待测元素原子的浓度不同,因此发射强度不同,可实现元素的定量测定。

参考资料在百度 展开其他相似回答 (2) 隐藏其他相似回答 (2)
576120 2009-5-18 20:46:24 116.1.43.* 举报 原子发射光谱法是根据处于激发态的待测元素原子回到基态时发射的特征谱线对待测元素进行分析的方法。
原子发射光谱法包括了三个主要的过程,即:
由光源提供能量使样品蒸发、形成气态原子、并进一步使气态原子激发而
产生光辐射;
将光源发出的复合光经单色器分解成按波长顺序排列的谱线,形成光谱;
用检测器检测光谱中谱线的波长和强度。
由于待测元素原子的能级结构不同,因此发射谱线的特征不同,据此可对样品进行定性分析;而根据待测元素原子的浓度不同,因此发射强度不同,可实现元素的定量测定。 dgut10401 2009-5-18 20:47:01 116.18.178.* 举报 原子发射光谱法(AES),是利用物质在热激发或电激发下,每种元素的原子或离子发射特征光谱来判断物质的组成,而进行元素的定性与定量分析的方法。

原子发射光谱法是根据处于激发态的待测元素原子回到基态时发射的特征谱线对待测元素进行分析的方法。
原子发射光谱法包括了三个主要的过程,即:
由光源提供能量使样品蒸发、形成气态原子、并进一步使气态原子激发而
产生光辐射;
将光源发出的复合光经单色器分解成按波长顺序排列的谱线,形成光谱;
用检测器检测光谱中谱线的波长和强度。
由于待测元素原子的能级结构不同,因此发射谱线的特征不同,据此可对样品进行定性分析;而根据待测元素原子的浓度不同,因此发射强度不同,可实现元素的定量测定。

其他回答 按时间排序 按投票数排序
1
郑贵人 2009-5-18 20:46:17 116.1.35.* 举报 原子发射光谱分析法是根据受激发的物质所发射的光谱来判断其组成的一门技术。
在室温下,物质中的原子处于基态(E0),当受外能(热能、电能等)作用时,核外电子跃迁至较高的能级(En),即处于激发态。激发态原子是十分不稳定的,其寿命大约为10-8s。当原子从高的能级跃至低能级或基态时,多余的能量以辐射的形式释放出来。其辐射能量与辐射波长之间的关系用爱因斯坦—普朗克公式表示:

式中,En、Ei为高能级和低能级的能量;h为普朗克常数 ;c为光速;λ为波长。
当外加的能量足够大时,可以把原子中的外层电子从基态激发至无限远,使原子成为离子,这种过程称为电离。当外加能量更大时,原子可以失去二个或三个外层电子成为二级离子或三级离子。离子的外层电子受激发后产生的跃迁,辐射出离子光谱。原子光谱和离子光谱都是线状光谱。
由于各种元素的原子结构不同,受激后只能辐射出特定波长的谱线,这就是发射击光谱定性分析的依据。
谱线的强度(I)与被测元素浓度(C)有如下关系:

式中, 与b 是两个常数, 是与试样的蒸发、激发过程及试样组成等有关参数;b是自吸系数。这就是发射光谱定量分析的依据。
原子发射光谱法可以分析的元素近80种。用电弧或火花作光源,大多数元素相对检出限为10—3 %~10—5%;感耦高频等离子炬作光源,对溶液相对检出限为10-3~10-5µg/mL;激光显微光谱,绝对检出限为10-6~10-12g。原子发射光谱法分析速度快,可以多元素同时分析,带有计算机的多道(或单道扫描)光电直读光谱仪,可以在1~2min给出试样中几十个元素的含量结果。 1
oride 2009-5-18 20:46:27 220.169.245.* 举报 http://www.21jxhg.com/hxsj/qtyq/200607/14412.shtml 1
szwanjun 2009-5-18 20:46:59 119.123.70.* 举报 现在理解这些原理对你来说还有些困难.需要上大学以后才能有比较全面的理解.

核磁共振的原理
核磁共振现象来源于原子核的自旋角动量在外加磁场作用下的进动。

根据量子力学原理,原子核与电子一样,也具有自旋角动量,其自旋角动量的具体数值由原子核的自旋量子数决定,实验结果显示,不同类型的原子核自旋量子数也不同:

质量数和质子数均为偶数的原子核,自旋量子数为0
质量数为奇数的原子核,自旋量子数为半整数
质量数为偶数,质子数为奇数的原子核,自旋量子数为整数
迄今为止,只有自旋量子数等于1/2的原子核,其核磁共振信号才能够被人们利用,经常为人们所利用的原子核有: 1H、11B、13C、17O、19F、31P

由于原子核携带电荷,当原子核自旋时,会由自旋产生一个磁矩,这一磁矩的方向与原子核的自旋方向相同,大小与原子核的自旋角动量成正比。将原子核置于外加磁场中,若原子核磁矩与外加磁场方向不同,则原子核磁矩会绕外磁场方向旋转,这一现象类似陀螺在旋转过程中转动轴的摆动,称为进动。进动具有能量也具有一定的频率。

原子核进动的频率由外加磁场的强度和原子核本身的性质决定,也就是说,对于某一特定原子,在一定强度的的外加磁场中,其原子核自旋进动的频率是固定不变的。

原子核发生进动的能量与磁场、原子核磁矩、以及磁矩与磁场的夹角相关,根据量子力学原理,原子核磁矩与外加磁场之间的夹角并不是连续分布的,而是由原子核的磁量子数决定的,原子核磁矩的方向只能在这些磁量子数之间跳跃,而不能平滑的变化,这样就形成了一系列的能级。当原子核在外加磁场中接受其他来源的能量输入后,就会发生能级跃迁,也就是原子核磁矩与外加磁场的夹角会发生变化。这种能级跃迁是获取核磁共振信号的基础。

为了让原子核自旋的进动发生能级跃迁,需要为原子核提供跃迁所需要的能量,这一能量通常是通过外加射频场来提供的。根据物理学原理当外加射频场的频率与原子核自旋进动的频率相同的时候,射频场的能量才能够有效地被原子核吸收,为能级跃迁提供助力。因此某种特定的原子核,在给定的外加磁场中,只吸收某一特定频率射频场提供的能量,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核磁共振信号.


红外光谱(infrared spectra),以波长或波数为横坐标?以强度或其他随波长变化的性质为纵坐标所得到的反映红外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的谱图。按红外射线的波长范围,可粗略地分为近红外光谱(波段为0.8~2.5微米)、中红外光谱(2.5~25微米)和远红外光谱(25~1000微米)。对物质自发发射或受激发射的红外射线进行分光,可得到红外发射光谱,物质的红外发射光谱主要决定于物质的温度和化学组成;对被物质所吸收的红外射线进行分光,可得到红外吸收光谱。每种分子都有由其组成和结构决定的独有的红外吸收光谱,它是一种分子光谱。分子的红外吸收光谱属于带状光谱。原子也有红外发射和吸收光谱,但都是线状光谱。

量子场论或量子电动力学可以正确地描述和解释红外射线(一种电磁辐射)与物质的相互作用。若采用半经典的理论处理方法,即对组成物质的分子和原子作为量子力学体系来处理,辐射场作为一种经典物理中的电磁波并忽略其光子的特征,则分子红外光谱是由分子不停地作振动和转动而产生的。分子振动是指分子中各原子在平衡位置附近作相对运动,多原子分子可组成多种振动模式。当孤立分子中各原子以同一频率、同一相位在平衡位置附近作简谐振动时,这种振动方式称简正振动。含N个原子的分子应有3N-6个简正振动方式;如果是线性分子,只有3N-5个简正振动方式。图中示出非线性3原子分子仅有的3种简正振动模式。分子的转动指的是分子绕质心进行的运动。分子振动和转动的能量不是连续的,而是量子化的。当分子由一种振动(或转动)状态跃迁至另一种振动(或转动)状态时,就要吸收或发射与其能级差相应的光。 0
biyily 2009-5-18 20:47:47 61.186.173.* 举报 原子光谱是原子的外层电子(或称价电子)在两个能级之间跃迁而产生。 0
zhengshuo1 2009-5-18 20:48:20 120.193.35.* 举报 2、原子吸收光谱分析原理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的波长区域在近紫外区。其分析原理是将光源辐射出的待测元素的特征光谱通过样品的蒸汽中待测元素的基态原子所吸收,由发射光谱被减弱的程度,进而求得样品中待测元素的含量,它符合郎珀-比尔定律 0
你知啊 2009-5-18 20:52:47 116.30.203.* 举报 原子荧光光谱法是通过测量待测元素的原子蒸气在辐射能激发下产生的荧光发射强度,来确定待测元素含量的方法。
气态自由原子吸收特征波长辐射后,原子的外层电子从基态或低能级跃迁到高能级经过约10-8s,又跃迁至基态或低能级,同时发射出与原激发波长相同或不同的辐射,称为原子荧光。原子荧光分为共振荧光、直跃荧光、阶跃荧光等。
原子荧光发射中,由于部分能量转变成热能或其他形式能量,使荧光强度减少甚至消失,该现象称为荧光猝灭。

引用:
[1] 原子荧光光谱法基本原理—生命经纬(网页)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