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的产生必定是以物质的某种形态消失为前提,即场和实物是可以相互转换的,如光子产生电子偶 (图)



cash and stock! “场”概念的发展与对中学“电场”“磁场”概念教学的思考 来源: 作者:方咸围/陈海英/陈志伟 时间:2009-08-25 点击: 125 场概念是物理学中重要的概念之一。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对场的认识也在逐步的深入。初中科学、物理和高中物理课程中,电场、磁场概念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对这两个概念的理解又是理解其他相关内容的基础。然而,国内外的相关教材对于这两概念的叙述是有差别的。 一、“场”概念的提出 人们早就发现了带电体之间、磁石之间具有相互作用。对于这种现象,历代科学家都提出了不同的解释。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认为,电磁相互作用不需要任何媒介,也不需要时间,就能够由一个物体立即作用到相隔一定距离的另一个物体上。这就是超距作用观点。[1-2]然而法拉第(M. Faraday)却在实验和理性思维相结合的基础上,首先提出了“力线”和“场”模型的思想。1821年,法拉第关于载流导线绕磁极转动的研究,能用于电磁现象的解释。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使“力线”概念成了法拉第思想的核心。1831年,法拉第在向英国皇家学会宣读电磁感应的论文中,首次使用“磁力线”这个词。随着实验的进展,法拉第对磁力线的概念和认识也逐步深入。1832年,他指出,与磁力线类似,在带电体之间有“电力线”。法拉第通过一系列的研究坚信,电和磁的作用不是没有中介地从一个物体传到另一个物体。他认为这类力也是近距作用的,电力和磁力是通过一种充满在空间的弹性媒质——“以太”(ether)来传递的。这实际上是“场”概念的萌芽。1845年他第一次使用了“磁场”这个词,两年后他又单独使用“场”这个词,这是物理学中第一次提出的作为近距作用的“场”的概念。 二、“场”概念的演化和发展 随着科学的发展和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场”的概念的认识在逐步深化。麦克斯韦(J.C. Maxwell)在总结了电磁现象的一些实验规律的基础上,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麦克斯韦引进了一个电磁场能量方程。他指出,在超距作用理论中,能量只能存在于带电体、电路和磁体中,而根据新的理论,能量则存在于电磁场和这些物体中,从而深刻地显示了电磁场的物质实在性。[3-4] 但是,由于时代和科学水平的局限,麦克斯韦对场的认识只是所谓电磁以太模型。到了二十世纪初,随着科学的发展,对场的认识进一步深化。1900年前后,俄国科学家列别捷夫首先从实验上观察到了光压这一现象,间接证明了电磁场具有动量。狭义相对论的创立,使人们开始抛弃场的电磁以太模型,认识到场和实物物质一样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形式,它不仅具有能量,而且具有动量和质量,把场看成了一种特殊的物质。量子理论的提出和发展,又使人们进一步认识到场不仅具有波动性,而且具有粒子性。为了更好地认清这种二象性,在量子电动力学中将电磁场量子化,并用波函数来描述电磁场的量子状态,根据电磁场的量子理论,组成电磁场的基本粒子是光子,在一定的条件下,光子和正、负电子对可以互相转化,从理论上说明了场和实物物质的相互转化和统一,大大丰富了场的物质性的内涵。但是,电磁场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也远远没有弄清楚。 三、场和实物的比较 场和实物都是客观实在,是物质存在的形式,它们有许多共同性。[5-6]场和实物不仅有能量、动量,而且也有质量(光压实验即证明了这一点),实物的粒子有静质量和动质量(根据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之分,场粒子(如光子)只有一个不变的运动质量,但是没有静质量。场和实物也具有波粒二象性,实物粒子的粒子性较强,场的波动性较强。标志波动性的频率v、波长λ和标志微粒性的能量E、动量p通过普朗克常量h定量地联系起来,即关系式: 场和实物都遵从质量守恒、能量守恒、动量守恒、动量矩守恒以及质能关系。因此,场的产生必定是以物质的某种形态消失为前提,即场和实物是可以相互转换的,如光子产生电子偶;电子偶湮没产生光子。实物粒子有带电和不带电(中性)之分,而场微粒光子则永远是中性的。 实物具有空间局域性,场具有空间的弥散性。实物的质量和能量高度集中在有限空间内,场的质量和能量一般是弥散分布在无限空间内,如对电磁场,即是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周围空间扩散传播开的。实物粒子有极限速度(真空中为光速),而光子速度是不变的。 场空间是兼容的,即一个空间可以同时容纳几种场,如电磁场可以在同一个空间内存在,而且通常它们确实就存在于同一个空间内,而实物所占空间不能同时容纳其他实物。场和实物可以同时占有一个空间。如带电粒子在电场里要受到电场力的作用,粒子与场处于同一个空间。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