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光谱红移 太阳光线本身是由各色光组成,且比例基本相当,所以呈白色

来源: 2010-01-14 06:28:36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太阳光谱红移 太阳光线本身是由各色光组成,且比例基本相当,所以呈白色(黄光波段略强,因此是黄白色)。

太阳在早晨或傍晚的时候太阳的高度角为一天中的最小值,太阳光线到达人观测点时是斜射入的,此时穿过的大气层的厚度为一天中最大.大气层对太阳辐射具有削弱作用,主要方式是反射、散射、和折射,这样使得被削弱后的太阳光线给人的感觉暗淡了许多。大气对太阳光线中波长较短的蓝紫光的散射最强,因此,我们的天空看上去是蓝色的,那是散射部分太阳光的结果。早晚时,大气层最厚,对蓝紫光的散射也最强,而波长较长的红橙光穿透最强,可穿过大气被人类看到。所以,早晚的太阳不但光线较弱,而且多呈红、橙、黄色。
与宇宙红移关系 地球太阳距离光通过为8分钟,距离基本上没多大变化的。宇宙红移就是多普勒效应,发光源离我们而去的时候,观察到光源的光谱红移。而地球一直绕太阳转,即使早晚相对有一些极小的速度变化对于光速也是忽略不计的,不会引起红移。这是大气的散射原因。月球上没有大气,太阳一出来就很刺眼,则不会有地球上这样的现象。
多普勒效应   多普勒效应(Doppler effect)是为纪念奥地利物理学家及数学家克里斯琴·约翰·多普勒(Christian Johann Doppler)而命名的,他于1842年首先提出了这一理论。多普勒认为,物体辐射的波长因为光源和观测者的相对运动而产生变化。在运动的波源前面,波被压缩,波长变得较短,频率变得较高 (蓝移 (blue shift))。在运动的波源后面,产生相反的效应。波长变得较长,频率变得较低 (红移 (red shift))。波源的速度越高,所产生的效应越大。根据光波红/蓝移的程度,可以计算出波源循着观测方向运动的速度。恒星光谱线的位移显示恒星循着观测方向运动的速度。除非波源的速度非常接近光速,否则多普勒位移的程度一般都很小。所有波动现象 (包括光波) 都存在多普勒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