薰衣草的故事(下)
一些无果而终、一生都在等待的人。
一个眼神几波信息,一句对白百般人生。
你的一瞬,我的一生。
等来一场不可能的爱,也可以如此的唯美......
专辑概述:
对酷爱古典浪漫配乐的人而言,《Ladies in Lavender》绝对是值得大力推荐的作品。这部英国电影,很前卫地描述了青春消逝的女性等待爱情的心情和一段忘年之爱,电影海报中一把小提琴浮在平靜海面,把本片的浪漫特质展露无遗。

值得一提的是由主題改编而成的幻想曲,效果真是无与伦比,当然约夏贝尔的演奏功力居功厥伟,他展现浪漫配乐派激越的戏剧性演奏,加上英国皇家爱乐(Royal Philharmonic Orchestra)“衣帶渐宽终不悔”的伴奏,这首幻想曲可說是整张专辑最精彩的曲子。
本世纪最具天赋和浪漫气质的青年小提琴家---貝尔火花四射的演奏,让人不由得想起《紅色小提琴》中的疯狂提琴手。《Ladies in Lavender》甜美的旋律盈耳,让人几乎就要忘記乐曲缺乏发展与变化的缺陷,anyway,当美味的甜點在味蕾留下淡淡甜香,还会有谁去追究面粉的比例与结构呢?

透过新潮的管弦手法,呈现本片兼具静谧与深情的特质,从第一轨《等爱的女人》的第一个感人音符响起,就深深掳获听者的心!天衣无缝地让古典名曲与全新创作完全融合。
影片导演、编剧:查里斯丹斯 Charles Dance。主演:朱迪丹奇 Judi Dench ....Ursula;玛吉史密斯 Maggie Smith ....Janet;丹尼尔布鲁赫Daniel Brühl ....Andrea

关于演员
美国电影明星科班出身的少,更少有机会在舞台上面对观众,所以青春玉女的明星效果过后,后劲不足。如果水平高,再老也有人会为你写戏导戏。

Judi Dench ....Ursula
《布朗夫人》中的维多利亚女王,而《莎翁情史》中的伊莉莎白女王,一举获得奥斯卡最佳女配角奖,她的角色似乎都非常强势,或者心里总有一股倔强那股“谁也不许抢我戏分”的霸王劲。

当Andrea把头靠在她的腿上,她的惊慌,都让我看到了一份掩埋在苍老容颜下的纯洁爱恋。当Andrea离开两姐妹时,她失声痛哭,时而发呆,时而躺在Andrea睡过的床上,可见把握情感如此老道完美。最后Ursulla说了,“LET’S GO Janett”,长廊里,姐妹两人,一闪一闪,倏忽间就过了。 看得心里凉凉,想想又暖暖了。
七十三岁,并非美女,甚至年轻时也称不上漂亮的Judi Dench是英国影,视,和剧场的女王级巨星,奥斯卡,金球,托尼,劳伦斯,无奖不获,多次被评为英国最好的女演员。她表现迟暮女人的爱情已臻化境,演年轻女子柔肠寸断不稀罕,但看到她那种痴情,希冀,嫉妒和绝望,才体会得到"春蚕到死丝方尽"的意境和悲情。

Maggie Smith ....Janet
她真的是英国表演事业中的瑰宝,和朱迪丹奇同年,1934年出生的她,6次获得奥斯卡提名,在1970年凭借春风不化雨获得第42届奥斯卡最佳女主角。
1979年因《加州套房》获第51届奥斯卡最佳女配角奖。中国各个年龄段的观众都对她印象深刻。她还曾出演《尼罗河上的惨案》《看得见风景的房间》《修女也疯狂》等片。这次在这部影片中的老姐姐,寡妇Janett更为出彩。床头摆着一战时阵亡的丈夫Peter的相框,妹妹的一腔情意,她都默默看在眼里。是她勇敢的将海滩上的男人翻过身来检查,是她想到用积蓄的钱给Andrea做一身新衣,
是她用德语努力的进行着沟通,是她将年轻女人的信果断扔进了火炉。可是,面对妹妹无法抑制的感情,她默默的退到一旁,劝阻安慰开导都无用之后,她只能提供同样老去的肩膀供Ursulla绝望的痛哭一场。

Daniel Brühl ....Andrea
但在这等爱的女人中,在两位老戏骨老奶奶的表演之下,他除了德国式明朗的美色,几乎没有发挥空间了,但也已经足够让人不能抗拒的了,
真感谢编剧,感谢他塑造的Andrea是一个小提琴手而不是演奏其他乐器的什么人,因为小提琴的声音就如同一场破碎的梦,它让你的眼角挂着泪,最终使它滴进人们的心灵深处。

片子里的语言转换十分有乐趣。Daniel Brühl的波兰语(其实是德国人讲的波兰语,但他母亲是西班牙人且他出生在巴塞罗那,那西德结合的birth name真是十分impressive),故作波兰口音的德语,
以及故作波兰口音的英语,Maggie Smith的英式德语,Natascha McElhone带俄语口音的英语和德语……最好玩的便是尝试说德语的Ursula把晚上吃鸡说成了Hundchen,让Andrea倍感神奇。
影片的英国气质把生活原原本本反映出来。请来拉小提琴的村汉一脸的油腻和汗水,在女仆人不要弄脏地板的呵斥声中小心翼翼的走进屋子,Ursula身材瘦削,Janet则显得臃肿,满是皱纹和斑点的皮肤真实的暴露在镜头下,还有乡间酒馆里的粗声谈笑.....

英伦情风
影片拍的是William Locke的短篇小说,写1936年一对英国老姐妹救活波兰年轻小提琴家的故事。英国的乡村生活,漂亮的茶具,精致的花园,平整的床单,一尘不染的汽车,壁炉旁的阅读,故事就这样自然展开……,导演的镜头是讲故事的好手。

伤感的小提琴声如同轻舟划过浅草清溪,幽幽地陈述整个故事,甚至没有波澜起伏,就像平静的海面。镜头中闪过一幕幕往事,琴声随着血脉缓缓流过心底,细密的包围整个心,你永远都不会知道是哪根琴弦拨动你柔弱的神经,就像一个被淹死的人永远都不会知道到底是哪一滴水夺走了他的生命。

不老的爱
按理说,两个年老色衰的女人,围着一个年轻男人发春,并不会引起什么美感。但是这部电影却能将这样一个故事讲述得如此令人动容,实属不易。Ursula在本能的驱使下爱上了男孩Andrea,开始感觉是那么荒谬,让人觉得怪怪的,Ursula完全可以做Andrea的祖母了。
但随着影片的一步步深入,才发现这段个人的畸恋其实也是那么美好。没有美丽的容颜,没有性感的身姿,就是缓缓如流水,可见导演的心境是怎样的平和。他只是她从未有过的爱的化身,每个小女孩的梦想都是嫁个风华正茂的英俊少华。
他的到来只是让那遥远的小女孩时的梦在心中苏醒了。有些东西是永恒的,爱并不只属于花季,不管是十六岁,亦或六十岁。对于爱,对于生活,该勇敢些。没有爱情不可悲,失去爱的能力才最可悲。

透明的爱
其实总有一种情感在心中封存,总有一种希望似乎已成绝望,似乎已被遗忘,但它还在,它从未离开,它等待,它现身。于是悄然无声地,在某个微妙的时刻倾泻开来,在这看来已经和爱情绝缘的年纪,在这仿佛和幸福擦肩而过永不相遇的年纪。
影片最后,两位老姐妹依旧像往常一样在海边漫步,Ursulla甚至蹦跳着,去迎接波浪,迎接黄昏。在这一切都将枯萎凋零的时节等来了梦想,绽放了青春,已经足够。我只恬然坐在生命尽头,看着你远去。
灿烂黄昏是生命的背景,在一片金黄之中我走向大海,我满脸微笑,我的生命已经被幸福浇灌,我安详而满足。涛声阵阵,沙鸥翔集,遥远的地平线处一片模糊地幽蓝。梦中,开满了薰衣草与紫罗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