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数学上理解“量子化”

http://xiphoid.scinese.com/2008/01/26/%E5%87%A0%E4%BD%95%E9%87%8F%E5%AD%90%E5%8C%96/

弦外之音物理数学还是数学物理? Home关于图论小问题 最近两篇关于体积猜想的文章Jan 26几何量子化
数学 Add comments从数学上理解“量子化” 是数学物理的课题之一。应用量子理论来探索新的数学对象和新的数学性质,根据某些学者提议,可以叫做 “物理数学”。自从量子力学诞生,数学家就一直在思索量子化的数学本质。我个人来揣度 Weyl 当初对量子化的理解,可以说是用代数来细化几何。 在广义相对论提出以后,量子力学尚在酝酿之时,Weyl 已经试图把电磁学纳入几何框架,即所谓 规范场论。在他看来,经典物理基础理论对应于几何。矩阵力学和波动力学出现以后,Weyl 第一个从数学上描述了量子力学,这就是他的著作《群论与量子力学》,他的语言基本上是当时的抽象代数。“经典物理用几何描述, 量子物理用代数描述”,这可以视为对量子化的一种理解。


矩阵力学和波动力学统一在“变换理论”框架下,这使得具有深刻分析背景的 von Neumann 意识到,某种函数空间上的微分算子理论对应于波动力学,而这种空间的代数结构可以用来归纳矩阵力学,因为这种函数空间已经被 Hilbert 的学生 Schmidt 研究过,而大家普遍相信是 Hilbert 的思想引导了对这种函数空间的研究,所以 von Neumann 用了 Hilbert space 这个名字。 据数学史研究者澄清,Hilbert space 的主要思想基本来自于 Schmidt 本人。von Neumann 的名著〈量子力学的数学基础〉用分析和代数的结合体 --- 算子代数来描述量子物理,他的基本定理是 Stone-von Neumann 定理:由坐标和动量生成的“Heisenberg 代数” 只有唯一的自伴表示等价类,其中一个代表的表示空间是坐标的平方可积函数空间,坐标和动量分别表示为算子 . 这种对量子理论的理解可以大致总结为“非交换”观点,因为 Hilbert 空间 可以被理解为来源于力学变量的“非交换性”(更准确地说是“几乎交换性”)。我个人认为最有希望切入量子化本质的“非交换几何”就是由 von Neumann 这一脉相承而来。 Feynman 发明了路径积分以后,量子理论看起来便不那么反传统了,路径积分的被积函数都是经典的,交换的力学量,被一个幺模复值泛函 加权,得到经典观测值。由量子力学的概率解释,经典观测值应该是可观察量特征值的期望,这样路径积分非常像概率模型,权泛函就像概率密度一样。这里其实我很不理解的是,作为传播子(又叫 Green 函数或基本解), 的模方是粒子从 a 到 b 的迁移概率,而权函数本身的模方永远是 1,因而不能被视为概率密度。从这个角度来说,可观察量 的期望为什么是 是非常难以理解的一个巧合。


在从算子描述推演路径积分的过程中,如果用虚时间,就得到完美的概率解释。这相当于考虑欧氏指标的时空背景。在这种数学模型中,量子理论可以理解成某些无穷维空间上的特殊概率测度理论。由于路径积分在 non-abelian 规范理论,弦论中的关键作用,这个解释也是很多数学物理学家努力探索的方向。近些年在随机面的数学理论方向有很多发展,这相当于研究二维欧氏时空量子理论的数学基础。


在“一维欧氏时空”,量子的运动完全由 Brownian motion 的数学理论刻画。显然,这种刻画不适用于真实世界,因为时间是实数而不是虚数。Brownian motion 非常适合描述股票等金融产品的价格随机性,如今已广泛用于金融市场理论。股票价格可以视为以时间为指标的一个随机过程(或者本质等价的,路径空间上的一个高斯测度),而随机面理论相当于研究有两个实指标的随机过程,我们应该期望这个理论会有一些跟我们社会生活相关的重要应用。


对于量子这个概念有着许多种不同理解,也许说明这个概念还不是基本概念(至少从数学上来说)。现在言归正传,说说量子化与几何的微妙关系。 先从有限维自由度系统的量子化说起。最简单的是一维谐振子,其 Hamiltonian 是


.


经典相空间是余切丛 , 正则量子化把坐标和动量看成算子,满足交换关系


.


如果要求这个系统描述一个粒子的运动,态空间必须是不可约的,而以上交换关系的所有不可约表示都等价于前面提到的 Schrodinger 表示,表示空间是坐标的平方可积函数空间,坐标表示为乘法算子,动量表示为求导算子。Hamiltonian 现在成为一个线性微分算子,如果要求波函数在无穷远消失,Hamiltonian 的谱必须是离散的,而它本身是正定算子,所以存在最小本征值,所属的本征波函数代表的态叫做“真空”,可以显式解出。


从数学上来说,以上过程相当于先利用经典相空间上的辛形式定义出一个 Lie 代数 — Heisenberg 代数,再直接运用 Stone-von Neumann 定理写出 Heisenberg 代数的唯一自伴表示,表示空间里的真空态则由 Hamiltonian 的本征值问题给出。用物理学的说法,这相当于在 Schrodinger 表象或者(等价的)动量表象中进行计算。


现代量子力学教材上常见的是使用 Fock 表象,即构造复变量


,


正则量子化把这个复变量看作算子,满足 . 如果有一态矢满足 , 那么所有矢量 组成以上交换关系的不可约表示,从而可以被视为单粒子系统的态空间。容易看到在 Schrodinger 表象下, 满足以上湮灭方程,既然对所有多项式 p, , 而且它们组成稠密子集,所以从代数上构造的 Fock space 可以等同于从分析上构造的 Schrodinger 表示空间。


从数学上来说,Fock 表象相当于在经典相空间上选取了一个“复结构”,使经典相空间成为一个复空间,而系统的态空间可以视为这个复空间上所有的“反全纯函数”组成的空间。这个空间如果要跟 Schrodinger 表象中的平方可积空间保持一致,我们选取的这个复结构就最好跟原来的辛结构有很密切的关系,这种“好”的复结构叫做辛空间上的“相容复结构”,后面再详细说明。


以上这两种从经典相空间构造态空间和真空态的方式,在数学中被总结为“实极化”和“复极化”,这里的“极化”当然跟物理学里的“极化”没有任何关系,我不知道这个名称的来源是什么。 (待续) 续写见新繁星客栈之望月殿 http://www.fxkz.net/forumdisplay.php?fid=4&page=1

2 Responses to “几何量子化”
1.Cheng Meng Says:

一月 26th, 2008 at 10:49 下午
好深奥……虽然物理部分都还算懂,但没想到能涉及到这么高深的数学

2.xiphoid Says:

一月 27th, 2008 at 2:49 下午
有很多数学是从物理里面受到启发而发展出来的,也许因为数学家刻意隐藏其思想来源而不为人知。还有一些数学虽然是独立发展的,但跟物理相互应证。物理学家倾向于把一切物理都用微积分和线性代数描述,数学家就从这些“貌似” 微积分和线性代数的计算中总结出新的数学对象和结构。从这个角度来说,微积分和线性代数是数学之源。

Leave a Reply
Name

Mail (will not be published)

Website





弦外之音 , powered by 赛族 & WordPress MU.
WP Theme & Icons by N.Design Studio分类目录
数学 (10)
未分类 (3)
科普 (1)
文章
2009年四月
2008年一月
2007年十二月
2007年十一月
2007年十月
链接
WordPress.com
WordPress.org
站点管理
Wiki 数学
数学家们
预印本文库
新繁星客栈
博客李淼
卢昌海个人主页
n-category cafe
低维拓扑
Meta
Entries (RSS)
Comments (RSS)
WordPress
登录

--------------------------------------------------------------------------------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