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昌伶1937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 从1948年到1953年,他经过精心构思,创作

本帖于 2009-09-30 06:50:09 时间, 由普通用户 lili~ 编辑

摘自:http://utong.yourblog.org/logs/611668.html


 刘三姐,是流传在壮族民间的歌仙,以能歌善舞的壮家儿女的形象,成为“歌海”广西的象征。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随着同名彩调剧和电影在全国风靡一时,刘三姐更是名扬四海,如今已经成为一个非常著名的文化品牌。 1、轰动全国的《刘三姐》: 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电影《刘三姐》,1961年公映后轰动大江南北,轰动海内外。影片注明根据广西民间传说改编,乔羽编剧。那么乔羽是否就是刘三姐的“生父”呢?

2、地方戏特色的《刘三姐》: 1959年1月,柳州市委宣2传部选定民间传说“歌仙刘三姐”作为向国·庆十周年献礼剧目的创作题材。3月,彩调剧《刘三姐》第一稿由市彩调团排演,歌剧《白毛女》作者贺敬之看后给予了较高的评价。市委遂抽调宣·传部、文化局的“笔杆子”组成“刘三姐创作组”,重点创作彩调剧《刘三姐》。1959年5月底,创作组成员邓凡平、牛秀、龚邦榕、曾昭文、黄勇刹等深入桂西、桂北采风。7月下旬,写成《刘三姐》第三方案。此稿公开发表后,广西各地争相演出。剧中的山歌、曲调更是不胫而走,成了当时的流行曲。从第三方案起,刘三姐被确定为“用山歌同财主作斗争,用山歌讴歌生活和爱情”的具有反抗精神的民间歌手,形成了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1961年在北京演出时,主演刘三姐的何佩云受到了最高规格的接见。直至1963年4月,第七稿正式付印存档,创作组的工作才告结束。彩调剧《刘三姐》是第一个公开演出并公开发表关于刘三姐传说的剧本。此后,各种“刘三姐”作品大都是参考彩调剧改编而来。1978年1月,几位原作者写出彩调剧第八稿。1991年夏,作者再次深入基层采风,写就第九稿,编入《刘三姐丛书》。彩调剧《刘三姐》,创作者可谓精心“雕刻”了30来年。历史不应忘记他们。影片热映后,彩调剧作者发现,除结尾外,电影的整个故事脉络与彩调剧并无大异,角色设置也与彩调剧大致相同。据彩调剧作者统计,“电影共有山歌113首,有66首抄(改)自彩调剧。但电影署名为“编导乔羽”。 1998年4月,彩调剧作者向柳州市中级法院提起诉讼。后经有关部门调解,长影厂和乔羽同意“在今后出版电影《刘三姐》的光盘中增加‘根据广西柳州同名彩调剧改编’的字幕”,原告遂于1999年7月撤诉,一场干戈终于化为玉帛。  由此可以明确的血缘关系是:电影中的“刘三姐”,其实是彩调剧中的那位“刘三姐”的女儿;那么彩调剧《刘三姐》,又是谁“孕育”而成的呢?一直以来,公认的彩调剧《刘三姐》的作者是1959年柳州市彩调团组织的“《刘三姐》创作小组”,其成员包括曾昭文、黄勇刹、龚邦榕、牛秀、邓凡平、包玉堂等人。然而,“把孩子培养成人”并不能取代“生身父母”的功绩,彩调剧《刘三姐》的原创作者实际上另有其人。

3、第一部文学剧本《刘三姐》: 2001年8月,已故的宜山业余剧作者邓昌伶先生的4个子女,将尚健在的邓凡平、包玉堂、牛秀、龚邦榕告上南宁市城北区法院,要求法院确认彩调剧是根据其父的同名剧本改编的。 邓昌伶1937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正风文学院,1947年在宜山创办了克强中学,也就是现在的宜州第一中学,邓昌伶时任校长兼授国文。从1948年到1953年,他经过精心构思,创作了刘三姐传歌、对歌、抢亲及成仙等情节,塑造了美丽善良、聪明机智、不畏权势的壮族少女“刘三姐”形象。当时所有的民间传说里面,歌仙名字都叫“刘三妹”,直到邓昌伶创作剧本时,才把“刘三妹”改叫“刘三姐”。  1957年,邓昌伶将修改后的剧本《刘三姐》送到广西文化局,该局将剧本转给了当时的广西戏曲改进委员会,戏改会向柳州彩调团推荐了这一剧本。柳州市彩调团接到广西戏改会转来的邓昌伶《刘三姐》剧本之后,于1957年10月写信向邓昌伶表示:“该剧内容很好,比喻方言丰富,颇有地方色彩,经我团艺委会研究认为,适合我团演出,因此未征得你的同意前将这个剧本抄录下了。现我团初步计划邀请当地文化干部及新文艺工作者共同研究将这本剧本适当修改补充一下,是否允许尚须征得您的同意后方可进行。”邓昌伶收到来信后复函同意改编,并将《刘三姐》剧本创作资料全部寄给彩调团。然而1958年10月,彩调团又致函邓昌伶,告之剧改工作未能如期进行,表示找到剧本原本后邮回给他令人意外的是,1959年,柳州市彩调团演出了彩调剧《刘三姐》,而邓昌伶发现该剧的主要剧情与自己的剧本相似,署名却是“柳州市刘三姐创作组集体创作”,这令邓昌伶震惊不已。当年彩调团为了尽快排出这部向国庆十周年献礼的彩调剧,从写剧本到排练演出结束,仅用了一个月时间,这样的“神速”根本不符合文艺创作的规律。 2002年9月,开庭审理此案的南宁市城北区法院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