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
运气不错, 2008北京停留期间恰逢德国小提琴家穆特2008年5月27-28 亮相国家大剧院, 我即时约好友同行。票价有RMB180,280,480,880,1180,机灵的朋友电话订购了280 的票,声称如果座不满保准可以不花钱换到好座位,体验超值感受。
这场音乐会是穆特与挪威特隆赫姆独奏乐团合作,节目单是:上半场:匈牙利近代作曲家巴托克的《嬉游曲》,巴赫小提琴协奏曲《作品1042号》,下半场:维尔瓦蒂的协奏曲《四季》,加演曲:巴赫《G弦上的咏叹调》。
我这是第一次进国家大剧院,实话说除了仰慕穆特之外,还怀有对大剧院的极大好奇心: 此前听到看到太多关于大剧院的五花八门的传言和报道。
国家大剧院在2008年中国春节后正式向公众开放, 是一个颇具争议的建筑。 北京的老百姓戏称之为巨蛋或鸟蛋(与奥运的鸟巢呼应) ,还有不少人,包括出租司机们贬称其为“坟头”,理由是如果你晚上路过时看它,在蓝紫的灯光照射下阴森森的特别象。 还有就是它与天安门和人民大会堂为邻,又近中南海,其位置造型和功能等等一直就受到外界众多评论和关注的眼光。
演出晚上7:30开始,我和开车的朋友同行不到7点已提前驶到了天安门。 按照路标寻找大剧院的停车场,左拐右拐,经过了停车场进口一连三个,竟全是VIP停车。从东往南再奔西,绕过了大剧院快一圈,终于在兵部洼胡同路上找到了平民百姓可以泊车的唯一停车口:

这里车很多都已经排成长队,我们紧跟着前面车蹭进地下停车库大门,沿着半径极小而狭窄的下降螺旋车道转了N圈终于找到车位停车。 离演出还有十几分钟,就先到大剧院外溜溜。 周围人多热闹,有看音乐会的,也有不少是观光的。这个“蛋”真是巨大,走几分钟都没转过半圈,只好先抓紧时间在有咱前主席老江同志题词的正门拍个照:

演出快开始进场时接到了打嘀来的另一朋友电话, 报告他打车已到但司机没处停车,“TNND今儿肯定要迟到了,司机得到离大剧院远的地儿才能放我下车!” 唉,大剧院地势险要,为确保安全不许出租和私家车在附近停车。 说来矛盾,这大剧院是个公众娱乐场所,当初选址为何非把它和这么一个重点守卫的全国政治中心和安全要地放在一起!?

先要通过验票和安检,排着队的全套检查比机场在过之而无不及:验身,不能带饮料食品,不能带包,还不能带入照相机 ,必须寄存(可是搞不懂why手机可以带 --如今手机大多有照相功能,但是手机信号全部被剧院屏蔽)。

终于验票过了安检,沿着地下长廊,头顶粼粼光影走入水下通道进入表演厅,一路感觉像通过一个筹备中的工业展览会展厅:高大的公共展览区到空空如也但广告铺天盖地; 又恍惚感觉有如行走在飞机场的候机大厅,头上有灯箱指路牌,脚下有上楼电走梯。
这场演出应是在大剧院能容纳2,000 人的音乐厅里(没看见那个容纳2500 人的歌剧院)。它是个椭圆形的剧场,形状类似一个田径运动场而舞台就在其中央,上面已事先摆好十几把椅子和一架古钢琴 (Harpsichord),但我注意到舞台上没有一个麦克风。
我们的座位是第五排,虽然比较靠前但却背对演员。那些持RMB1180元票的观众则隔着舞台和我们面对。一就座,大家才发现直到此时最该抱怨的,应该数这些座席:前后间距非常狭窄,一般中等个子的国人都无法伸腿:膝盖紧紧顶着前排座椅的靠背,还不如飞机的经济舱座位!环顾周围有不少长腿老外们挺直身板收紧双腿地端坐在那里,令人啼笑皆非。 这是谁的倒霉设计?偌大的公共区域空间,空空荡荡的闲着无用,而剧场里的座位却比飞机经济舱还挤,另外二,三楼的视野也受限制!
演出即将开始,才见打车的哥们汗流浃背匆忙进场。 整个剧场此刻大概只坐满不到三分之二的观众,其中大部分RMB480以下的便宜座位都已坐满,而我们对面RMB880 以上的高价座位则有一大半是空的: 看来低价票还是最受欢迎。可能是高价票都是赠送给有关主办单位的吧, 一般人有几个真是肯自己掏千八百块钱买票? 此时我们打定主意,下半场一定要自己升舱,换到那些VIP座位去,大家一致狂赞我们订便宜票的哥们有先见之明!
上半场演出开始了,首先演奏匈牙利近代作曲家巴托克的《嬉游曲》,这是一个弦乐室内乐队的重奏,乐队有十七位演奏家:十把小提琴,四把中提琴,二把大提琴和一把贝斯。这首曲子巴托克创作于二战前夜,非常幽暗晦涩,其表达的主题很不易捕捉,虽然时而展现很美的段落和幽默俏皮,大提琴的核心演奏极为出色动听,但是因为没有穆特出场演奏,观众的反应平平。
接下来演奏的是巴赫小提琴协奏曲《作品1042号》,乐队中先加入古钢琴演奏家,然后在众人的热烈掌声之中穆特持小提琴登场亮相,她的着装是黑色的喇叭口无间落地长裙,发型一如既往。这个曲子观众是比较熟悉的,穆特的演奏的确不凡,尤其是第二乐章,她把巴赫的音乐演奏得引人入胜。美中不足的是,不知是因为我们背对演奏者还是剧场太大或乐队较小,现场音响效果不太令人满意。
中场休息,我们一行人如愿以偿地换到了RMB880的座席区,“抢”到16排比较当中的座位,终于能面对乐队和穆特了一睹其演奏风采! 超值享受的感觉使我们春风得意飘飘然。 其实不光是我们,其他好多人,包括老外,都换到了没人的好座位上,再看看整场情况,高价票座全部塞满,便宜票座基本空空 - 和开演前正好相反。



下半场是重头戏,连续演奏维尔瓦蒂的协奏曲《四季》,演出方建议中间不要鼓掌。 尽管如此观众还是偶然忍不住鼓起了掌 (包括我)。能坐在正面又较近距离地听看乐队和穆特演奏实在是一种令人沉醉的精神享受。 最令我陶醉并印象深刻的是他们演奏的春之第一乐章,夏之第三乐章和秋之第三乐章。 其中夏之第三乐章(如这里播放的)是音乐会结束的返场曲目。
演出完毕,在观众们持续几分钟的掌声后,穆特又加演了巴赫的名曲《G弦上的咏叹调》,她用英文语气沉重地说,这首曲子是献给中国四川地震受灾的人民,表达她的由衷祈祷和祝福。 穆特在国家大剧院接受记者采访时曾提到:“《G弦上的咏叹调》是巴赫音乐中最能表达希望的一首作品,它透明而清澈,同时带有一些忧伤,很符合现在人们的心情,我希望通过这首作品为 灾区人民的内心点燃生活的希望,也表达我对灾区人民的问候,因为巴赫有一句名言:‘当音乐响起的时候,言语已经不再重要了。’我想,面对灾区的孩子和成人,我所要做的就是用音乐表达我的心声。” 穆特的此曲演奏非常动情而有感染力,演毕全场观众起立长时间的掌声,不知何人还向穆特美女献花。
此行听音乐会的总体感觉是,穆特的演奏比较直接简单,没有太多的炫技渲染,演奏四季时表现稳重足显大将风度,与乐队的对话合作默契。巴赫作品演奏得非常古典优美动听。美中不足的是,对于如此一个阵容不大的室内乐队,感觉这个2000人的剧场有些过大,在没有任何麦克风的条件下,音响的效果不尽人意,失去了很多的细节,例如一些泛音和很弱的句子变化难以仔细体会和感觉品味。
附:
1. 这次与穆特合作的特隆赫 姆独奏家乐团,是一个类似意大利独奏家小组的不设常任指挥的室内乐团,创建于1988年。据说穆特一直偏爱与小型室内乐团合作演出协奏 曲,她曾说:“一个八十多人的大型交响乐团可以营造出像焰火场面般的宏大气势,但是其中却少了些微妙的东西,而室内乐就像一只小纸船,有极佳的平衡度,音乐家们几乎能完全投入最真挚的内心感情,带着更好的感觉与作品交流。
2. 背景音乐: 维尔瓦蒂的协奏曲《四季》之夏,第三乐章,并非穆特演奏,但乐队配置大致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