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贝多芬第二十三钢琴奏鸣曲《热情》

来源: 2008-03-27 11:37:35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f小调,第二十三号钢琴奏鸣曲《热情》,作于1804年,这首乐曲是贝多芬中期创作中的钢琴杰作之一,而贝多芬自己则认为本曲达到了他钢琴奏鸣曲创作的巅峰。这一奏鸣曲是贝多芬所有作品中最富激情的一部,充满斗志的“热情”像巨浪一样澎湃起伏。

  这是一首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的作品。它从另一角度,反映了贝多芬对时代的感触和认识。这首奏鸣曲所表现的悲剧性之深刻,矛盾冲突之激烈,斗争精神之顽强,是在贝多芬和他前人的同类体裁的作品中非常罕见的。因此,它成为历史上钢琴奏鸣曲创作的一部经典作品。


  下面的视频是智利钢琴大师阿劳(Arrau)的演奏。

  全曲分为三个乐章:

  《热情》奏鸣曲第一乐章主部在f小调上出现。主题的下行和上行的分解和弦音型,象是阴暗的、幽灵般的影子在徘徊,不断地向生活提出质疑。左手部分还不时地出现象《第五交响曲(命运)》主题的音型。当主部主题第二次演奏时,采用了切分的节奏,使之包含了强劲的力量。副部主题是和谐优美的音乐,出现在降A大调上。它的音乐形象显得坚定而充满信心。结束部用右手不断变化的快速音型,同左手不时出现的代表“命运”的音型两者结合在一起,进一步形成了紧张和愤怒的情绪。

  第一乐章的展开部将主部主题的材料加以发展,在展开的过程中转到了大调的调性上,因而其疑问性的音乐形象变得坚毅起来。展开部也发展了副部的主题,使它更为深沉。这样,主部和副部不但在调性上、形象上,而且在情绪和性格上都彼此接近了。整个乐章表现了作者思绪的起伏和内在的意志。它提出了对现实社会的质疑,并希望求得解决。

(第一乐章的结尾在第二个视频的开头)


  第二乐章是一首变奏曲。这种形式就是在一个基本主题陈述后,加上几次变化的重复式展开。贝多芬在这个慢板乐章里,写了一首端庄的和弦进行式的曲调作为它的主题,它继续表现了作者深刻的思考。在它的几次变奏中,有时把主题的形象写得十分亲切美好,有时还带有幻想的色彩。最后,音乐又回到最初的沉思中去。

(视频为第一乐章的结尾 + 第二乐章)


  第三乐章在五小节强有力的切分音之后,出现了力量充沛、势不可挡的音乐。它由右手弹奏的快速流动的音型和左手短促果断的节奏音型构成,犹如烈马奔驰、风暴席卷,表现了时代的潮流奔腾向前、一泻千里的气势,在这里,前几个乐章的思考和疑问的形象已经消失,乐观主义和果敢的精神得到了增强。它表现了人民的力量和战斗的豪情。这种充满信心的情绪随着音乐的发展,最后落到了尾声的一段急板上。它的音乐使人联想到群众性的舞蹈场面,其中斩钉截铁的节奏和雄壮有力的音乐,更增强了乐曲欢乐的气氛,全曲在热烈的情绪中结束。



_(u) _(u) _(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