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想这个故事到底是谁编的 看着跟科幻小说似的
看见什么“嫁给罗大佑”真吓了一跳,以为从此可以摘掉我的佑派帽子了。赶紧上“闪亮的日子”请教了一下。大枣朋友给了我这个文章:
才女影后张艾嘉
1953年张艾嘉生于台北,乳名小妹,母亲魏淑娟,父亲张文庄是飞行员,家庭生活幸福。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张艾嘉一岁时,父亲奉命去接从美国返台的外交部长叶公超,飞机在新竹上空碰上一股强大的气流,终致机毁人亡。张艾嘉的外公魏景蒙,曾是国民党中央通讯社社长、新闻局局长、国策顾问。良好的家境下,张艾嘉从小在台北的美国学校读书,后又去美国读书三年,十六岁时返回台湾。张艾嘉热爱音乐,高中毕业后就到电视台演唱中外歌曲,主持电台的音乐节目。
1973年,张艾嘉拍的第一部影片是《飞虎小霸王》。这部描述警方与毒贩作斗争的影片,由于选用国父纪念堂作外景,又有较多的暴力镜头,因而未能上映。直到1982年,张艾嘉当上影后,名声大,有号召力,该片经过修改,改名《空中武士》才获准上映。当年如果张艾嘉运用外公这个后台,这部影片也许不会冷藏十年,但张艾嘉不屑此道。当时只有20岁的张艾嘉,年纪轻轻,已见气度不凡。
70年代,提起台湾的女星,脱口而出的是双林——林青霞、林凤娇。这二位女星长得漂亮,又拍了大量文艺片,名气很大。张艾嘉与双林的年龄、影龄差不多,星运就不同了——相继拍了《双天之至》、《龙虎英雄》、《野鸭子的黄昏》、《茉莉花》、《Z字特工队》等武打片、文艺片,都没有闯出名堂。与林青霞合演《八百壮士》、《金玉良缘红楼梦》,尽管她表演出色,还是光芒受掩。
在多云间晴的时期,张艾嘉主演琼瑶电影《碧云天》中的俞碧涵,她把一个受继母虐待,有强烈报恩思想的少女,演得令人同情感叹。1976年,她获得第14届金马奖的最佳女配角奖,22届亚洲影展的金皇冠盾牌演技特别奖。同年﹐她在刘家昌导演的《梅花》一片中又有出色演出﹐从此声名鹊起。
张艾嘉说她全身除了一对黑白分明、闪烁着光采的大眼睛之外,毫无吸引人的地方。许多女星的美来自包装,可是张艾嘉不然,平时她总是轻松自然,服装随便,因而失去了大明星的派头。而审视一下她那自贬不美之词,其中蕴含了对才艺的自信与自持。
张艾嘉到香港拍片时曾用艺名张爱嘉。之后,她去美国接受短期的演技训练。老师对她说“你已经有潜力,只要运用现在学的这些方式去揣摩就行了,但一定要有自己的东西。”这些话,给她留下深刻印象。她从导演李翰祥处学习表演技巧,拍《山中传奇》时,跟胡金铨学习编导与剪接技巧,向一起拍戏的孙越学习摄影,这一切,使她产生了从事幕后工作的意念。
80年代,张艾嘉灵光闪烁,她主演的黄梅古装片《金枝玉叶》卖座不错,使她从有演技无票房成为叫好又叫座的女星。她曾两次主持金马奖盛会,终因主演《我的爷爷》,如愿以偿地获得了第18届金马奖的最佳女主角奖,兴奋之情自然溢于言表。
出于理想与兴趣,张艾嘉在香港与友人合组比高电影公司,首部作品《疯劫》(1980),导演许鞍华初执导筒,张艾嘉主演。这部根据事实编写的凶杀案影片,成为香港新浪潮电影的一个里程碑,影片获得了第17届金马奖的优秀剧情片奖。张艾嘉投资拍的影片还有《少女日记》等,她在香港拓展了前途。
1981-1986,香港新艺城公司出品了《最佳拍档》、以及续集《最佳拍档大显神通》、《女皇密令》、《千里救差婆》。这四部影片内容丰富、节奏快,运用现代化、卡通化的科技,耍尽八宝,笑料百出。这套香港新派动作喜剧片不仅卖座,而且获得了香港电影金像奖最受欢迎的华语片奖。
张艾嘉演的粗鲁野蛮男性化的差婆(女警司),因受爱情的融化,从一个河东狮变成一个含情脉脉的少妇。张艾嘉一反过往在片中温柔多情的女性形象﹐去演一个强悍﹑粗犷的女警探角色﹐与麦嘉主演的光头神探相映成趣﹐影片先后上映后均卖得满堂红﹐连续三年均名列十大卖座影片之列﹐使张艾嘉的名气更上一层楼。
张艾嘉的才华受到香港电影界的青睐。她受聘担任新艺城公司台湾公司的总监。她“利用”职权网罗了台湾新锐导演林清介、柯一正、杨德昌等。她监制或主演的影片有《台上台下》、《海滩的一天》、《带剑的小孩》、《搭错车》等。在《海滩的一天》中张艾嘉饰演林佳莉,准确地塑造了这个婚姻受挫,被动而又平淡的女性角色,凭其不露痕迹的优异演技,被台湾影评人协会选为1983年度国语片最佳女主角。
1984年,张艾嘉因体力不支,辞去了总监职务,以便专心致志地拍片。
张艾嘉拍片60多部,她演过妓女、女警探、教师、纯情少女、母亲及女鬼等角色,是个形象不固定戏路宽广的演员。她的表演体会是:“当演员就是把编导写在纸上的东西加入生命,用动作表情与理性表达出来。”
1980年,张艾嘉导演的《某年某月的某一天》(旧梦不须记),准备把票房收入赠送给已故导演屠忠训的家属,因为不卖座,她难过得流下眼泪,并表示不痴心做导演了。但六年后,她自编自导自演了《最爱》——这部文艺片既有张艾嘉自身的,也有朋友的感情经历。这个描写两女性同时爱上律师的故事,曾引起争议,影片内容虽稍欠内涵,但是拍出了感情的复杂与微妙,韵味淡远,自然生动,对白精练,富有情趣,是香港女性影片中较好的一部。张艾嘉演的芸芸,充分体现了女性的温柔、婉约与细密的心态。影片获得金马奖九项提名,张艾嘉获得23届金马奖的最佳女主角奖,她把奖金10万元做了善事,接着又捧回了第6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女主角奖。而当时她真想得到的是导演奖。
张艾嘉有过两次结婚纪录,1979年以二十五岁之龄下嫁香港记者刘幼林(时任美联社香港分社社长),但这段婚姻只维持了六年。分手原因最主要是张艾嘉忙于工作,使夫妻感情渐渐疏离淡薄。事后张艾嘉坦承一生人最大的错误是第一次结婚,她自称当时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婚姻,只是觉得过了廿五岁应该结婚﹐刚巧碰到有过一次婚姻失败的刘幼林,后来觉得他为人不错,张艾嘉便嫁给对方。不过婚后不久,张艾嘉便觉得自己始终不适合婚姻生活,终于提出离婚。
直至离婚后差不多十年,张艾嘉承认曾经有过很多男友,有些爱得很深,却一直未有感觉需要结婚。
(1990年,张艾嘉未婚怀孕。因对方是有妇之夫,故此张艾嘉一直三缄其口,不肯透露“孩子爸爸”的身分,宁可负上“未婚产子”之名,不求名分于1990年8月16日产下麟儿,仅向外公开爱子洋名“奥斯卡”。其后,“奥斯卡”生父王靖雄于离婚手续办妥后,于1991年9月28日正式迎娶张艾嘉,由于张艾嘉始终摆不脱身为“第三者”的阴影,婚礼和摆酒仪式均是低调进行。而张艾嘉婚后亦正式向外公开“奥斯卡”的名字为王令尘。)
张艾嘉十七岁时的愿望,是要生五个孩子,组成合唱团。对奥斯卡,张艾嘉曾说“……我付出最多的﹑最令我牵肠挂肚的就是奥斯卡这个人,之前没有人令我在感情上可以毫无保留的,原来这就是母爱,太不可思议了!”她工作之余尽量做一个“七时前赶回家凑仔的母亲”,接儿子放学,带他散步,陪他做功课。她希望儿子入读名校,不惜“孟母三迁”,搬往嘉多利山居住。奥斯卡五岁时,张艾嘉曾带他往泰北访难民村,希望他到第三世界国家多了解,多见识。91年香港为华东水灾的汇演中,张艾嘉抱着一岁的儿子上台唱《童年》,大出观众所料,她说:“我带儿子上来不是献宝,我要他参与这次演出,要他从小就知道什么是关心、爱心与团结。我希望我们中国人都有这样的精神。”
1989年4月,张艾嘉到广东汕头等地为港片《衣锦还乡》(八两金)拍外景。她到北京时,参加过演唱会,游览了名胜古迹。戴着台港影后桂冠,张艾嘉是赴大陆拍片的第一位电影人。
辑自《大众电影》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