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Same feeling. Are you from Xin

回答: Same feeling. Are you from Xinmeca20032004-01-26 16:52:00

风 笛 的 故 事「转贴」 Highland Bagpipe-风笛是一种能发出连续串音的管乐器。风笛一般由储存在气袋中的空气而不是用嘴直接吹奏,高地风笛是苏格兰的民族乐器,由16世纪的军乐器演化而来。
  每年的除夕夜,苏格兰人总要邀请一位黑发女郎到他们家中来做客,用过晚餐后,主人就吹起风笛,全家人和客人一起随着悠扬的笛韵唱起《友谊地久天长》(Anld Lang Syne)。第二天一早,主人就宣布客人的任务:第一个跨过大门的门槛,因为这会给全家带来好运。接着,全家就偕同客人驱车前往莱蒙湖(Loeh Lomand)游览。

  风笛起源于古罗马,罗马军队入侵大不列颠的时候,把风笛也带了去。在苏格兰人爱上风笛之前几百年,风笛已是英格兰人的乐器了。例如13世 纪末爱德华一世的军队就是在风笛声中进占苏格兰的。苏格兰爱丁堡市的风笛学院院长杜加德·麦尼尔说:“以前风笛在欧洲处处可见,在布鲁塞尔的农村风景画上就常常可以看到风笛手。”

  后来许多其他民族对风笛渐渐失去兴趣,唯有苏格兰人情有独钟。到了今天,尽管风笛已在世界上某些地方生了根,例如在约旦陆军中有风笛手,在日本、美国等地也相当流行。但是一提起这种乐器,大家仍然不约 而同地想起苏格兰人。苏格兰杰出的赛车手杰基·斯图尔特道出了他大多数同胞的心里话:“无论世界上有多少国家有风笛,风笛肯定是代表苏格兰人的传统民族乐器。”

  1997年9月,斯图尔特和一群热爱风笛的名人联手合作,拍了一部歌颂风笛的电视纪录片。在这部名为《战器》(Instrument of War)的纪录片中,威尔士亲王查尔斯王子对唯一仍在世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风笛手、98岁的哈里卢南说:“我幼年时曾去过巴尔莫罗城堡,每天晚餐结束时都有8位风笛手围着餐桌吹奏风笛,我将终生记住这一美妙时刻。”

  美国人向来钟爱风笛,《战器》一片也曾在美国放映过,深受观众欢迎。这恐怕是历史原因造成的。在1758年的泰孔德罗加战役中,英法为了争夺现为纽约州的大片土地在风笛声中浴血奋战。后来在得克萨斯独立战争期间,风笛又在阿拉莫战场上响起。1963年秋天,苏格兰高地警卫团赴美国白宫在肯尼迪总统席前表演。没想到仅仅隔了数周,肯尼迪夫人再一次邀请该警卫团在肯尼迪总统的葬礼上为这位遇刺的总统吹奏哀乐。

  苏格兰还出版了一本畅销全国的名为《笛声》的月刊,每期的封面都是苏格兰尼裙般的格子图案。其中由某篇文章写道:“我爱我的妻子,我也爱我的风笛以及我的风笛乐队。对我来说,上述三者构成了我的整个生命,一样都不能失去。”

  一位在苏格兰格拉斯格风笛学院学习吹奏风笛的学员撰文向该月刊投诉,文中说:“与我同住在一个寝室的一位同学从不定期拿笛袋去清洗消毒,他的风笛又黑又黏,有令人作呕的污垢。我建议政府应该制定出一条保护风笛的法律来。”在苏格兰,风笛已经不仅仅是乐器,简直变成了“魔笛”。

  对风笛手和风笛爱好者来说,这种乐器能鼓舞人心,激励士气。风笛的构造极为简单,只有一个样子滑稽的风袋和几根从袋中伸出来的穗木管, 但就是这种简单的乐器古往今来已经无数次领导战士走上战场且勇气陡增。据说,曾有风笛手在肢体被炸掉之后仍然吹下去的,也有风笛手在战场上 直至殉难时仍紧紧抓住自己的风笛的。这种时候,风笛就成为名副其实的 “战器”了。

  由于风笛给人一种神秘感,因而有人穿凿附会,把风笛和鬼故事扯在一起。传说1871年某一天,彼得·斯雷普兰伯爵在芬卡斯克城堡招待几位来自远方的贵宾。爵士的两个妹妹带领一大群仆人和伯爵一起在城堡顶部的豪华餐厅招待客人用晚餐。突然,远方传来了音乐的风笛声,笛声越来越响,吹笛者仿佛正在拾级而上,可是却听不到脚步声。众人屏息而听, 大家都感到吹笛者的幽灵越来越迫近;瞬息之间,笛声已在众人的头顶上方飘过,开始登上城墙。伯爵的长妹伊丽莎对彼得说:“哥哥,你平时酷爱风笛,我看这群幽灵是来找你的。”话音刚落,幽灵在古堡的上空吹奏起《最后的挽歌》(The last lament)来,然后缓缓地消失了。伊丽莎的话没有错,幽灵的确是在找彼得,一星期后,他溘然长逝,追随他生平爱好的风笛去了。

  简单来说,风笛是由一根吹管和一个风袋构成的,风袋通常用羊皮制造,但也有些使用牛皮或现代的碳氟纤维布制造的,再在外面裹上一层布。 吹笛者换气时只需用手挤压风袋,笛声就不会中断。此外还有三根木制的单音管(古老的风笛只有两根),笛手利用有音孔的调音管奏出旋律时,单音管会发出持续不断的泛音。风笛只能吹出9个音符,一般只能吹奏降B 调,而且音量无法改变——风笛声是很响的。

  风笛极难吹得好,原因是指法很难掌握。它也是极难调音的乐器。因此就大多数人而言,恐怕他们一辈子也没有听到过入调的风笛演奏。风笛手每500人中才有一个是优秀的。

  今天的风笛也渐渐现代化了。1998年曾来中国演奏的苏格兰“酋长”(Chieftain)乐队,用的就是无需挤压风袋的电子风笛。乐手林赛·艾利斯说:“那两具电子风笛不是用来代替传统风笛的。举行音乐会的时候,民间音乐适宜用电子风笛演奏,因为电子风笛能发出8至9个8度音,音域比传统的风笛宽广得多。”“酋长”算是一个放得下架子的民乐团体,他们在灌制风笛唱片时,使用吉他、电子音响合成器、鼓及弦乐器。照他们的话说:“任何乐器都必须经历改革阶段,以符合时代潮流。”但也有人认为:“风笛老手半路出家,玩起流行音乐来了”

  风笛演奏的曲谱丰富多彩,美不胜收。风笛变奏曲是高雅古典的风笛区,通常在苏格兰重要的庆祝场合上演奏。此外还有各种进行曲、里尔舞曲、民间乐曲、集会曲和斯特拉斯贝舞曲等。

  很多局外人初次听到风笛演奏时,认为风笛声音很古怪,与其他乐器演奏出来的声音大不相同。那么,风笛迷人之处究竟何在呢?马西森说: “风笛最动人的是泛音。有了这种连续不断的降B调低音,你再吹出旋律时,每个音符就都有了一组不同的泛音。风笛叫人神魂颠倒的就是这种混成一体的泛音。”

  传统的风笛曲一般用来作为舞蹈的伴奏乐,有时也和别的乐器(比如竖琴和长笛)搭配演凑民间乐曲。依照风笛的类型不同,有些声音低沉,有些声音高亢。有些风笛的笛管会发出持续不断的声音。在乐曲的衔接处,风笛演奏者会运用一些华丽飘动,或高或低的音符来制造一个梦幻的分割。作为对照的是有些风笛,比如Northumbrian,就有产生这种分割音符的音管。其实即使忽略风笛类型的不同,民间风笛的各个笛管发出的声音差别也很大。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