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起
一八八二年春,当比塞宣布要带他那一直支薪不足的乐团乘坐火车的四等车厢到华沙演出音乐会时,团中五十四位乐手终于忍无可忍。他们决定自立门户,把自己唤作「前比塞乐队」。但这个新乐团成立初期经济紧绌,直至八七年柏林音乐会代理人沃夫接手行政事务,才终于为乐团的前途打下稳固基础。沃夫把乐团的名称改为「柏林爱乐乐团」,把一座滚轴溜冰场重新改装成首个「爱乐音乐厅」,同时四出为乐手找寻当时最出色的指挥。
杰出的乐团培训师
布洛接手领导柏林爱乐乐团时,已有在迈宁根组成一流宫廷乐团的辉煌往绩。他在柏林掌舵只有五年,却为乐团奠下扎实的基础,赋予乐团自成一家的音乐素质。
布洛的几位继任人则不同,全都在团中留了下来。尼基施于一八九五年接棒,继续坚定影响乐团的风格达二十七年之久。他曾写道:「可以毫无犹疑肯定说,在一流的乐团,每位成员都配得上用『艺术家』来形容。」他就是凭着这信念鼓励柏林的乐师陶冶出「独奏家」的心态,而这种质素成了柏林爱乐毫不含糊的标志。
如果布洛的演绎是近乎理性分析所引发的光芒,那么,尼基施的表演便是华丽与温暖音色的发挥,他的动作较简洁,随想得近乎即兴。因此,他常演的曲目少不了柴可夫斯基、白辽士、李斯特、史特劳斯、马勒的作品,尤其专注于布鲁克纳的乐曲。在他的帅领下,乐团在世界乐坛声势更盛,每位举足轻重的独奏家都来到柏林,要与爱乐乐团同台亮相。
尼基施于一九二二年去世时,团员一致选择佛特温格勒来接替。这位年轻的指挥在尼基施的成就上精益求精,他别具一格的打拍子方式,他奏乐时的激昂热情与强大的感染力,在在要求乐师有极高的自主能力与卓越的灵敏感受力。佛特温格勒强调伟大艺术作品应要能永垂不朽,因此尤其看重古典乐派与浪漫乐派的大师,他与柏林乐团成了贝多芬、布拉姆斯和布鲁克纳作品名扬四海的演绎者。同时,他又为乐团的演出曲目拓展领域,涵盖当时的作曲家,包括荀伯克、亨德密特、浦罗歌菲夫和史达拉汶斯基的作品。随着频繁的出国演出,乐团在国际乐坛中建立起顶尖管弦乐团的崇高声誉。
战争的动荡
国家社会党(纳粹党)的专制统治为德国的文化局面带来无法弥补的损害,柏林爱乐乐团是受害者之一:统治政权推行的疯狂种族政策,令乐团失去了多位珍贵的乐师;乐团发现自己地位孤立,无法再与国外交换独奏家和指挥;同时,政府又有意要把德国这个代表乐团变为官方文化政策的工具。即使如此,在二次大战期间,佛特温格勒与乐团仍能使乐团固有的艺术内蕴幸存。
但战后初期,乐团仍面对种种困难,由指挥更替频仍,其困境可见一斑。一九四五年五月二十六日,战火刚停,乐团已在由电影院改成的泰坦尼亚宫演出第一场音乐会,由博沙特指挥,但八月,博沙特却惨被占领军的一个兵士误杀。获选接替他的是一位籍籍无名的年轻罗马尼亚人,刚由柏林音乐学院毕业。但这选择再次显出乐团的判断精明,他就是赛利贝达,凭着他活泼的性格和编排的广泛演奏曲目,表现令人瞩目。他在任至一九五二年,乐团再次由佛特温格勒正式掌舵。
卡拉扬年代
一九五四年十一月,佛特温格勒与世长辞。翌年四月,柏林爱乐乐团选出的新艺术总监,是成立以来在任最长的一位,那就是卡拉扬。他与乐团紧密合作,通力以赴,琢磨出独特又前所未有的完美精湛乐声,那扎实根基,使乐团在国内外备受推崇,无论是音乐厅的演奏,抑或灌录成数之不尽的唱片,都是凯歌高奏。
不单如此,卡拉扬还为乐团拓展出多个新路向。一九六七年,萨尔斯堡复活节音乐节成立,从此乐团拥有专属的国际音乐节,并赢取了成为歌剧乐团的机会。接下来的新猷是开办柏林爱乐乐团管弦乐学院,让年轻有才华的器乐手从实践中学习,以符合顶尖乐团的严格要求。新爱乐音乐厅也是在卡拉扬时代建成。自六三年十月起,乐团已以这个由沙隆设计的音乐厅为总部;一九八七年,音乐厅更于添置了一个室乐厅。
开拓新声 — 阿巴度
卡拉扬当了乐团艺术总监近三十五年后,于一九八九年七月辞世。他的继任人可不是无名之辈,阿巴度六六年已首度指挥柏林爱乐乐团演出,赢得乐师赞口不绝。他并不如几位前任总监那样致力培训团员,却是凭着十足的信念与艺术气质而最令人难以忘怀。
阿巴度编排的节目,每期音乐会都有一个主题焦点,例如:「浮士德」、「流浪者」、「音乐人人爱」等。这种观念的现代化,正好与乐团本身重拾活力互相配合,目前乐团的成员一半就是在那个时代加入的。
一九九八年二月,阿巴度宣布于二○○一至○二乐季之后不再与乐团续约。于是在翌年六月,柏林爱乐乐团以大比数选出新的总指挥。
Zukunft@BPhil — 乐团的未来:历图
新任的乐团总指挥历图,是年轻一代最成功的指挥之一,他的加入,为乐团注入了新活力,也带来了新意念,其中最重要的一项,是把乐团正式转变为受公法管辖的组织「柏林爱乐乐团基金会」,归柏林城邦监督保护。此举为乐团确立了最符合现代精神的架构,容许乐团有全新的创作自由与稳固的财政。德意志银行担任乐团的主要赞助商,让基金会得到更进一步的支持。而另外一个支援则来自「柏林爱乐乐团之友协会」。
在二○○三至○四乐季中,柏林爱乐乐团基金会共安排了一百三十一场音乐会,其中八十六场由柏林爱乐乐团演出。除此之外,基金会更策划了一个教育活动,名为「Zukunft@BPhil」。[Zukunft在德文是未来、前景之意。]这项活动对历图和乐团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可以经由这项活动把音乐与音乐教育带到更广大的群众。历图把这个心意说得很清楚:「Zukunft@BPhil提醒我们,音乐不是奢侈品,而是基本需求。音乐应该是所有人一生中极重要也不可或缺的成分。」在乐团经历了一百二十年的历史之后,这项活动标志着乐团扩大了自己的文化使命,如今乐团正以一贯的投入精神,全力履行这项使命。
西蒙.历图
一九九九年六月二十三日,柏林爱乐乐团的乐师投票选出西蒙.历图接替阿巴度为乐团的总指挥。阿巴度于前一年宣布,希望在二○○一至○二乐季于领导了乐团十二年后,可以卸下职务。在乐团成立了一百二十年之后,历图于二○○二年九月七日以第六任总指挥及新艺术指导的身分,指挥乐团演出第一场音乐会。
历图一九五五年生于英国利物浦,于伦敦皇家音乐学院学艺,七四年至七七年在伯恩茅斯交响乐团和伯恩茅斯小交响乐团任助理指挥。此后他与英国多个乐团合作过,包括爱乐管弦乐团、伦敦爱乐乐团和伦敦小交响乐团。七九年他首度在美国亮相,指挥洛杉矶爱乐乐团演出,并自八一至九四年担任该团第一位首席客席指挥。
一九八○年,历图当上伯明翰市交响乐团的首席指挥兼艺术总监,十年后直至九八年夏出任音乐总监。他在该团孜孜不倦的工作,又推出各项充满新鲜意念的艺术活动,令该团稳立世界一流乐团的地位。他率团走遍全球,九八年更为萨尔斯堡音乐节的嘉宾,演出全套贝多芬交响曲。
除了伯明翰市交响乐团之外,历图领导过的乐团遍及欧美。他与波士顿交响乐团、费城乐团、维也纳爱乐乐团建立了悠久而深厚的关系,更于二○○一年五月与维也 纳爱乐乐团合录了多首贝多芬乐曲。自一九九二年十月起,他也是启蒙时代乐团的首席客席指挥, 以及伯明翰当代乐组的艺术总监。
一九七○年代后期,历图开始涉足歌剧,于七七年首次在格兰特堡指挥演出杨纳杰克的《狡猾的狐狸》。之后,指挥过的制作包括史特劳斯的《那克苏斯岛上的阿丽德奈》和《玫瑰骑士》、浦罗歌菲夫的《三只橘柑之恋》、盖希文的《波基与贝丝》,以及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礼》、《女人皆如此》、《唐乔望尼》几出歌剧。历图首次为英国国家歌剧院执指挥棒的制作是杨纳杰克的《卡佳·卡巴诺娃》,首次亮相在高文花园的歌剧是《狡猾的狐狸》。近年演过的歌剧包括杨纳杰克的《马可普洛斯事件》 (二○○○年九月于普罗旺斯 )、华格纳的《崔斯坦与依索尔》 (二○○一年于荷兰歌剧院 )、贝多芬的《费多里奥》 (二○○一年于格兰特堡和二○○二年于巴黎沙德莱剧院 )、华格纳的《巴西华》 (二○○一年于高文花园 ),以及于二○○二年十二月在皇家歌剧院指挥演出尼古拉斯莫的《苏菲的抉择》。○三年他再指挥上演贝多芬的《费多里奥》 (于萨尔斯堡复活节音乐节,及在柏林的音乐会 ),和莫扎特的《伊多内美奥》 (格伦特堡、柏林、琉森 )。
历图当上柏林爱乐乐团的总指挥之前,与乐团合作已有十五年之久。 一九八七年十一月十四日他首次指挥乐团演出马勒的《第六交响曲》,此后定期出现在乐团的指挥名册上。截至二 00二年九月之前,他共指挥了七十五场音乐会,演过类别广泛的曲目,包括巴赫、巴托、贝多芬、贝尔格、贝里奥、白辽士、伯恩斯坦、布列兹、布拉姆斯、狄恩、德布西、盖希文、格列瑟、古拜杜莲娜、赫斯、海顿、杨纳杰克、李斯特、马勒、梅湘、莫扎特、尼尔森、浦朗克、 拉赫曼尼诺夫 、拉莫、拉威尔、荀伯克、萧斯达高维契、西贝流士、史达拉汶斯基 、苏克、以及史曼诺夫斯基的作品。
历图经常安排在音乐会演出名不见经传的乐曲, 例如一九九○年九月他 为古拜杜莲娜的《阿利路亚》举行首演,翌年一月指挥演出史曼诺夫斯基的《圣母悼歌》,九二年九月向柏林大众介绍苏克的《死神交响曲》。到了九三年十一月,他指挥上演一套组曲,取自拉莫的《波里亚后代》;而九八年二月,介绍了贝里奥的《交响曲》。在历图的指挥下,柏林爱乐乐团也首次演出了马勒《第十交响曲》的库克版本。
历图与 EMI唱片公司签了独家录音合约,该公司为他与伯明翰市交响乐团及其他乐团合共录制了六十多套乐曲。他的电视专辑《离家》演绎二十世纪的音乐,于一九九七年由英国电视 (第四台 )播放。他与柏林爱乐乐团合录的李斯特《浮士德交响曲》和马勒的《第十交响曲》,不单博得全球乐迷赞赏,并赢取了格林美奖。 至于他在柏林爱乐音乐厅现场录音的荀伯克《古雷之歌》,已于二○○二年四年面世 。
不久前 EMI推出了一张现场录音唱片,是历图与柏林爱乐乐团于开幕音乐会上演奏马勒的《第五交响曲》,里面并收有 乐团于二○○三年四月在爱乐音乐厅现场录音的贝多芬《费多里奥》。
一九九四年,历图获英女皇在寿辰仪式中颁授英帝国爵级司令勋章 (KBE),表扬他在艺术方面的贡献。两年后,汉堡的杜费基金会向他颁赠「莎士比亚奖」。九七年十一月,他又获英国皇家艺术学会颁发阿尔拔奖章,表扬他对音乐的杰出贡献,以及在教育与社区活动的热心服务;这两方面也会是他在柏林的重大任务。 二○○三年秋, 他又获德国唱片业界颁授「回音古典音乐奖」中的「指挥年奖」。
永葆世界一流的秘訣──訪柏林愛樂樂團(上)
本報駐德國記者 江建國
已有120年歷史的柏林愛樂樂團是世界上最優秀的四五個交響樂團之一。在一個多世紀的時間里,盡管其首席指揮換了六任,樂團里的藝朮家換了不知多少茬,但柏林愛樂樂團始終躋身世界一流的行列。在花樣翻新的流行音樂吸引著無數青少年的今天,愛樂樂團的古典音樂會經常座無虛席,秘訣何在?記者日前采訪了其新聞發言人海爾格﹒格律內瓦爾德博士和商業經理弗朗克﹒凱爾斯滕,聽他們講述這個著名的交響樂團青春永駐的故事。
柏林愛樂樂團的誕生是一個相當獨特的現象。它既不像歐洲許多交響樂團最初是由宮廷創辦的,也不像美國的一些樂團是由一些大亨贊助成立的,而是從一個音樂經紀人本雅明﹒比爾澤經營的、主要是服務于大眾娛樂目的的樂隊脫胎而來。1882年3月,這個樂隊的大部分樂師因為對比爾澤提出的工資合同不滿而決定脫離他自立,自我管理。他們找到當時有名的音樂經紀人赫爾曼﹒沃爾夫,請他代為挑選一位好指揮,幫助樂隊成長壯大。沃爾夫把這個樂隊更名為“柏林愛樂交響樂團”,為他們聘請了有名的指揮───漢斯﹒馮﹒比洛。這位以“偉大的樂隊教育家”而知名的指揮在五年左右的時間里奠定了愛樂樂團日后不同尋常的藝朮質量。樂團起步時經濟拮據,為了改善樂團的窘境,不得不以舉辦通俗音樂會為主。1882年10月,愛樂樂團的冬季演出季的第一場音樂會是在一個旱冰場大廳舉行的,那時連正經的舞台和觀眾席也沒有,聽眾邊聽音樂邊喝啤酒,甚至抽煙,跟當今音樂會上掉一根針也聽得見的安靜完全不一樣。那時的票價也低得讓今人不可思議,最低為75個芬尼,最高也才一個馬克。
正是柏林愛樂樂團誕生過程本身,奠定了該樂團貫徹至今的一個最重要的原則───民主制度。這也正是這個樂團的高水准能夠不斷延續的原因。外人可能很少知道,無論是多么有名氣的指揮大師,只有經過樂團團員們的秘密投票獲得絕對多數之后才有資格榮任首席常任指揮。換言之,柏林交響樂團的樂師們才是這個樂團中最有權威的中堅力量。兩位東道主對記者說,擔任這個樂團的首席指揮僅僅富有才能是不夠的,必須具有讓樂團團員服膺的“個人魅力”,這個魅力很難言說,也很難比較。在遴選新的首席指揮過程中就曾發生過首席候選人落選,而挑中了另一個人的事。如去年剛剛辭職、繼赫伯特﹒馮﹒卡拉揚之后擔任了12年首席指揮的意大利人克勞迪奧﹒阿巴多就是如此。
同樣,優秀的音樂家也不見得都能在這個樂團中謀得一席之地。挑選新團員的過程足以讓缺少耐心的青年音樂家望而卻步。新人通過初選之后,試用期為兩年。期滿之后首先由本樂器部評審提出去留意見,其后由全體樂師秘密投票,通過之后才能成為柏林愛樂樂團的終身成員。在這方面,如果首席指揮與大多數樂師們意見相左,往往是后者的意見發揮決定性作用。上世紀80年代樂團就曾發生過卡拉揚欣賞的一位女單簧管演奏家卻被大多數樂師否決的著名事件。卡拉揚大為光火,新聞界也大做文章,但終因她雖優秀、卻不適合柏林愛樂樂團的風格而未被吸收。其嚴格可見一斑。
為了保証柏林愛樂樂團的水平,樂師和指揮的挑選都是面向全世界的。目前樂師們來自從澳大利亞到美國、從以色列到日本的18個國家,去年新上任的首席指揮是1994年被英國女王授予爵士爵位、年僅48歲的西蒙﹒拉特勒。他是繼漢斯﹒馮﹒比洛(5年)、阿爾圖爾﹒尼基什(27年)、威廉﹒福爾特汪勒(25年)、赫伯特﹒馮﹒卡拉揚(35年)、克勞迪奧﹒阿巴多(12年)之后的第六任首席指揮。這還不包括在戰后年代短暫地擔任過指揮的萊奧﹒勃夏德和塞爾焦﹒切里比達克。上個世紀初,柏林愛樂樂團在尼基什時代創造了獨特的質量﹔在福爾特汪勒時代成為貝多芬、勃拉姆斯、布魯克納作品的權威詮釋者﹔在卡拉揚時代則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完善和精湛。
为社会为未来为青年―访柏林爱乐乐团(下)
本报驻德国记者 江建国
维持一个世界一流的交响乐团当然是一件很费钱的事情。当年乐团诞生的由来就是因为乐师们工资太低、待遇太差,从而愤而与其老板比尔泽闹翻、决定自主的。然而自主谈何容易,柏林爱乐乐团在120年的历史中,多次为生存而苦苦挣扎,几次濒临解散的边缘。但是,如果说有一条贯穿其历史的“红线”,那就是这些艺术家们一直试图掌握自己的命运,这不仅表现在艺术活动方面,也表现在乐团的经营方面。例如他们曾通过乐师入股方式筹集生存的基本资金,也曾建立自己的退休和抚养遗属的账户。当然,争取外界的财政支持始终是重要任务。
2002年元旦,柏林市议会关于柏林爱乐乐团地位的新法律生效。爱乐乐团从百分之百隶属于柏林市政府的科学、研究与文化部转变为一个具有相对更大的经营自由度的独立的实体―――爱乐基金会。这个基金会的理事会由爱乐乐团的团长、艺术总监(即首席指挥)以及两名乐师组成,负责制定音乐会节目计划、音乐厅的经营、音乐普及教育、乐团成员的利益保护等等。一切决定都必须取得这4名理事会成员的一致同意。在理事会之上设有一个以监督理事会活动的监事会,其成员由柏林市政府文化部的负责人、市议会议员、乐师代表、乐团学院代表、爱乐乐团之友协会代表组成。按基金会的章程规定,这个基金会不是一个以赚钱为首要目标的机构,而要以公众利益为目标。换言之,它既要考虑经济收益,又不能像公司那样以最大程度地赚取利润为目的,而要把促进音乐文化放在首位。
从财政方面说,爱乐乐团的大小两个音乐厅的房屋、地皮产权属于柏林市政府,但归爱乐乐团使用。据两位东道主介绍,爱乐乐团自己的音乐会占用率约为1/3,其他出租给别的乐队使用。柏林市政府给予爱乐基金会的补贴目前每年为1400万欧元,可敷乐团预算的一半。据介绍,这笔补贴刚好相当于乐团的全部工资支出。另一半需要基金会通过音乐会收入、接受捐赠等方式自己解决,其中在外巡回演出是收入的重要来源。
接受政府和各方面的赞助,也就意味着要承担相应的义务。例如每年举办的交响音乐会不得少于120场。事实上在德国2002年至2003年演出季中总共演出了135场。邀请客座指挥和独奏家与乐团合作演出是音乐界的传统,上个演出季指挥过柏林爱乐乐团的就有22人,都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指挥家,如达尼埃尔?马伦勃依姆、小泽征尔、祖宾?梅塔等等。
乐团承担的另一重要义务是面向青年的音乐普及工作。拉特勒爵士认为,音乐不是一种奢侈的享受,而是一种基本需要,应该成为人生的充满活力的基本组成部分。他说,任何人都能演奏音乐,任何人都能以某种方式作曲。自他上任以后,柏林爱乐乐团启动了名为“未来”的计划,乐师们和拉特勒本人深入到柏林的中小学中去解释、示范、演奏作品,唤起青少年们对古典音乐的兴趣,传播音乐知识。此外,柏林若干中学的学校乐队定期在拉特勒的指教下排练作品,交流经验。柏林爱乐乐团正是通过这个计划培养自己未来的听众。
柏林爱乐乐团自战后以来,以其出色的音乐在世界各国人民之间搭起了一座桥梁,成为不可替代的常任民间大使。在德国人心目中,这个乐团成为一座不可动摇的文化丰碑。上个世纪德国的历史几经剧烈变迁,不变的似乎只有这个乐团在音乐界的不容置疑的一流水平。每到历史重大转折的关头,柏林爱乐乐团的旋律总要响起在人们的耳边。1945年5月8日,纳粹德国正式投降。仅仅8天后,幸存下来的乐师就重新建立起联系。5月26日,战后的第一场音乐会就在一个电影院里举行。1999年在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建国50周年之际,柏林爱乐乐团举行一次前所未有的从波恩到莫斯科、伦敦、巴黎和华盛顿的盛大巡回演出,感谢四大国对德国统一的支持,成为当年国际音乐界的一件富有政治意义的盛事。发起这次演出的,不是政府,而是乐团的音乐家们。
(本报柏林电)
《人民日报》 (2003年05月07日第七版)
好曲!揭一下乐团的盖子,
本帖于 2007-06-01 22:56:05 时间, 由普通用户 书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