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个要大顶!
(1)二胡:《汉宫秋月》
原为崇明派琵琶曲,现流传有多种谱本及演奏形式,乐曲表现了古代宫女哀怨悲愁的情绪及一种无可奈何、寂寥清冷的生命意境。
(2)琵琶:《夕阳萧鼓》
又名《夕阳箫歌》,亦名《浔阳琵琶》、《浔阳夜月》、《浔阳曲》
(3)古筝:《高山流水》
《高山流水》取材于“伯牙鼓琴遇知音”,有多种谱本。有琴曲和筝曲两种,两者同名异曲,风格完全不同。
如果额木记错,上世纪70年代美国登月送上太空滴就有这支古琴曲流水。
(4)洞箫:《梅花三弄》
又名《梅花引》、《玉妃引》。最早是首笛曲,后有古琴、古筝、琵琶等不同版本,此曲结构上采用循环再现的手法,重复整段主题三次,每次重复都采用泛音奏法,故称为《三弄》。(同“阳关三叠”的三叠一个意思。)
(5)古琴:《渔樵问答》
渔樵问答:古琴曲,曲谱最早见于《杏庄太音续谱》(明萧鸾撰于1560年):“古今兴废有若反掌,青山绿水则固无恙。千载得失是非,尽付渔樵一话而已”。
(6)琵琶:《十面埋伏》
琵琶独奏曲〈十面埋伏〉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楚汉战争的鲜明写照。明代王猷定在〈四照堂集•汤琵琶传〉中这样记录:楚汉一曲,当其两军决斗时,声动天地,屋瓦若飞坠。徐而察之,有金声、鼓声、剑弩声,人马辟易声;俄而无声。久之,有怨而难明者为楚歌声,凄而壮者为项王悲歌慷慨之声,别姬声;陷大泽,有追骑声;至乌江,有项王自刎声,余骑蹂践争项王声,使闻者始而奋,既而悲,终而涕泪之无从也。其感人如此。乐曲运用琵琶特有的演奏技巧、音色和各种有鲜明特点的音乐材料,逼真地摹拟描绘了古战场最具代表特征的军鼓声、马蹄声、振奋斗志的吹打声、兵刃碰击、呼号震天等音响,展开了一幅壮观激烈的史诗般的战争场面.
(7)古筝:《广陵散》
是首著名滴古琴曲。又名《广陵止息》。《广陵散》一曲,渊源已久。东汉末至三国时,《广陵散》已在流行。
(8)古琴:《平沙落雁》
《平沙落雁》是一首古琴曲,有多种流派传谱,其意在借鸿鸪之远志,写逸士之心胸。 平沙落雁:古琴曲,最早刊于明代《古音正宗》(1634),又名《雁落平沙》。 也经常可听到笛萧演奏滴版本。
(9)琵琶:《阳春白雪》
相传为春秋时期的晋国师旷或齐国刘涓子所作。“阳春”取万物知春,和风荡涤之意,“白雪”取懔然清洁,雪竹琳琅之音。
阳春白雪:由民间器乐曲牌仪《八板》(或《六板》)的多个变体组成的琵琶套曲。“八板头”变体的循环再现,各个《八板》变体组合在一起形成变奏的关系,后又插入了《百鸟朝凤》的新材料,因此它是一首具有循环因素的变奏体结构。
《阳春白雪》流传有两种不同版板,“大阳春”和“小阳春”,《大阳春》指李芳园、沈浩初整理的十段、十二段乐谱。《小阳春》是汪昱庭所传,又名《快板阳春》,流传很广。这里介绍的是《小阳春》。
(10)《胡笳十八拍》
古琴曲 《胡笳十八拍》原是一首琴歌,据传为蔡文姬作,由18首歌曲组合的声乐套曲,由琴伴唱,表现了文姬思乡、离子的凄楚和浩然怨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