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回复:test

回答: test心不老2006-12-30 18:12:55













里姆斯基-科萨科夫 《俄罗斯复活节序曲》




《俄罗斯复活节序曲》(Russian Easter Festival Overture),作品36,又名《大俄罗斯复活节序曲》,是一首交响序曲,作于1887至1888。该曲是用来记念传奇的强力五人集团中的两位伟大作曲家,墨索ㄦ斯基(Mussorgsky)和鲍罗丁(Borodin),副标题为"礼拜式的主题序曲(Overture on Liturgical Themes)"。首演于1888年12月底,是作者三首杰出的交响作品的最后一首,前两首是《西班牙随想曲》和《天方夜谭》。



曲调主要来源于俄罗斯正统的礼拜仪式中的一系列被称为奥比阔德(Obikhod)的圣歌。作者在曲谱中引注了几段圣经(包括诗篇68和马可16)来标明其意图。作者在他的自传中说,在这首序曲他热望重现"节日的传奇和异教徒性质,以及从Passion Saturday(激情星期六?)夜里的庄严性与神密性到感恩节礼拜天早晨的放肆的异教宗教诳欢的转折"。



曲子开始的忧郁的行板为两个主题交替:第一主题由庄严的木管乐器吟诵"让上帝起来,让他的敌人被驱散",第二主题是圣歌"一个天使大声呼喊",紧跟在一段小提琴独奏的装饰乐,首先由大提琴独奏出来。随後由长号和弦乐交互重复第一主题。快速的乐章由第二小提琴的一个装饰乐领头,有一个活泼的变奏主题引用了圣歌"也让那些恨他的在他之前逃亡",然后情绪渐高达狂喜。随後而来一个平静悦耳的旋律是基于一首著名俄罗斯复活节歌"基督在上升"。所有这些主题出现在乐曲的高潮,然后"在小号和铃声中,达到一个胜利的结尾"。



该作品的一个特点是使用装饰乐段来分隔一些乐段,这些装饰乐段代表圣墓教堂(建与基督圣墓址的教堂)的光芒。





width="350px;" height=42 controls=ControlPanel loop=true autostart=true volume=100
type=audio/x-pn-realaudio-plugin Initfn=load-types mime-types=mime.types>















里姆斯基-科萨科夫 简传




里姆斯基-科萨科夫 Rimsky-Korsakov,Nikolay (1844.3.18—1908.6.21) 著名俄国作曲家、教育家,俄罗斯乐派创始人之一。继承格林卡传统,所作歌剧和交响曲颇具东方色彩。晚期作品以强烈不和谐与变化音和声而接近现代主义。父为具有民主政治观点的官吏。12岁时全家迁至圣彼得堡,入海军学校。15岁起学钢琴和作曲。1861年结识作曲家巴拉基列夫,在其指导下开始写《第一交响曲》(1861,1884修订)。



1862年从海军学校毕业后,随舰航海3年,途经美国、巴西、西班牙、意大利、法国、英国、挪威,对大海的印象反映于以后的许多作品中。其《第一交响曲》于回国后完成(1865),是俄国人写的第一部成熟的交响曲,时年2l岁。1867年5月24日由巴拉基列夫指挥其又一个重要作品《塞尔维亚主题幻想曲》的演出,具有重要历史意义,评论家斯塔索夫声称:俄国从此有了自己的 "强力集团",此名称就此载入音乐史册。"强力集团" 或称 "5人团",成员有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巴拉基列夫、鲍罗丁、居伊和穆索尔斯基,其目标是使俄国在音乐上独立于西方。5人中以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学识最丰,作品最多,其歌剧尤为突出。



1871年起任圣彼得堡音乐学院作曲和配器教授,除1905年因支持学生罢课而被一度解职外,终生任此职。任教之初自感学识不够,遂集中精力自修对位法及赋格写作。并得巴拉基列夫与柴可夫斯基的指点,后者认为他后来所作的赋格曲已无懈可击。



1873年正式脱离海军军职,但继续担任军乐队督察与指挥。1874~1881年间兼任圣彼得堡免费音乐学校校长。



1883~1894年任宫廷教堂音乐会指挥,1886~1900年任俄罗斯交响音乐会首席指挥等工作。



为出版俄国作曲家的作品作出卓越的贡献。尤其对穆索尔斯基的作品,在其死后作了大量修订工作。其最主要的歌剧作品有:《雪姑娘》(1882)、《萨特阔》(1898)、《沙皇的新娘》(1899)、《金鸡》(1909)等。《萨特阔》中的“印度之歌”是人们最喜爱的曲子之一。



最著名的管弦乐作品有《西班牙随想曲》(1887)和交响组曲《天方夜谭》(1888)等。著作有《和声学实用教程》、《管弦乐原理》和自传《我的音乐生活》。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