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家房客》在老上海人中是极为熟悉的滑稽戏,刚才我去google查了一下,原来粤语版也有,真不知哪个更早,我印象中只知道沪语版的。记忆中,大家只要形容老上海住房的拥挤就喜欢把72家房客搬出来作为一个很形象的描绘,而且也算是老上海滩老百姓的浮生百绘吧。
《72家房客》是老上海人百看和百听不厌的,懂沪语的听起来很有味道,也很滑稽风趣,各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特色,:-)
我先把我在google里查到的给你看:
看点: 传统处境喜剧,促使了粤语片的复兴,在香港深受欢迎。
主演: 谢国华 束荑 潘潜 李艳玲 方文献
导演: 王为一
地区: 中国
片长: 80分钟
配音: 粤语
类型: 喜剧类
投票:0.0分
0 5 10
10 9 8 7 6 5 4 3 2 1 0
内容:
解放前,广州市的一幢破旧的大院里住着72家穷苦的房客。屋主炳根和他的老婆八姑是流氓恶霸,房客们深受他们的欺压。为了发财,炳根夫妇想把大院改成个吃、喝、嫖、赌的场所“逍遥宫”,请来了警察“369'’号帮他们撵走全部房客。房客们在反逼迁斗争中团结起来,使炳根夫妇计不得逞。炳根夫妇由“369'’搭线,决定把自己的漂亮养女阿香送给警察分局长当姨太太,以便依仗分局长的势力来撵走这批房客。股东们见“逍遥宫”有警察分局长撑腰,踊跃把股金交给了炳根。但是,阿香坚决不从分局…
《七十二家房客》是王为一执导的第一部喜剧电影,正值王老创作的黄金期。就连周星驰的电影《功夫》里也有不少《七十二家房客》的镜头 。
********************************************
苏三博客:草稿仓
博客主人:苏三简介:
史前文明“破译飓风系列”作者。已出版10本不同类型的杂文集、影视观感、历史读书笔记等。兴趣范围:史前史、文革、嬉皮士、基督教等。胡说为多,乐此不疲。本人联系地址: susanxuxu@126.com
两看电影
曾经看过一遍电影《功夫》,印象还不错。前几天因为看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救赎》,据说《功夫》《无极》与其竞争,所以就想对比一下,无极的印象比较深,感觉肯定不行,但《功夫》却忘记细节如何了。恰好上个星期电影频道竟然播出此片,我就看了个饱。
第一次看《功夫》与第二次看《功夫》有两不同:知道了该片参与奥斯卡竞争,那当然就用奥斯卡的“眼神儿”来挑剔了;还有一个不同是,我完整看了老电影《72家房客》。
有人说你看了《72家房客》与《功夫》有什么关系啊?只有看过的人才知道为什么不同。因为《功夫》全部套在《72家房客》中。或者换句话说,《功夫》更为好看的包袱在于故意引用了喜剧电影《72家房客》的框架与套路,假如你没看过《72家房客》那么《功夫》的喜剧效果就会大减。尤其是《功夫》的前半部,几乎都是对《72家房客》的重新演绎,这让每一个喜欢《72家房客》的老观众都会有一种与老相识重逢的喜悦。我看第二遍的时候感觉到的喜剧成分是加倍的,假如没看过《72家房客》那么就不知道为什么《功夫》好玩。我觉得这个引用是非常巧妙,是成功的。
《72家房客》应该是大约50年前在上海滑稽剧基础上改编的电影,电影中的虚拟地点在广州市,基本戏剧框架其实看《功夫》前半就知道《72家房客》是讲什么的了。
电影频道一般把一个正常100多分钟的电影分为前后两个时段,看前半段的时候我觉得《功夫》没有获得奥斯卡有点冤,但看完后半部《功夫》我的感觉是没获奖活该,获奖反而意外。
冯小刚(应该是周星弛吧)大概在前半部太用劲儿了,所以到了后半部就没什么新活儿了,武功全是电脑常见的俗套,而且人性的东西几乎全部被剥离了,内容空泛,不仅没有什么人文价值,甚至有的地方表现出来的过度冷漠是西方电影人的大忌,比如对于人的性命的处理。几个重要的人物死了就死了,影片没有适度的同情,反而以喜剧处理,表现出导演异常的冷血,而这样明显的人文缺失一直贯穿到影片的最后,一贯注重人文价值的评委假如投票给这样的影片那才叫怪。
许多人说《藏龙卧虎》也是武打片为什么它能获奖,对比一下两个影片体现的不同人文价值就知道答案了。《藏龙卧虎》有鲜明的传统价值,有正义和邪恶的搏斗,而《功夫》则彻底暴露了连基本是非都没有的“虚无主义”,搞笑是其唯一的支撑点,连生命的价值、正义的价值都被搞笑,这在今天似乎还不能被广泛认同,所以《功夫》败北于《救赎》是必然的。
回复:请教:“72位房客”的来由。最好是去问johnz
所有跟帖:
•
谢谢微笑的鱼的介绍。
-林贝卡-
♀
(0 bytes)
()
08/05/2006 postreply
08:0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