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民歌为什么长盛不衰

来源: 袁越 2003-12-27 18:52:00 []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2320 bytes)
本文内容已被 [ 袁越 ] 在 2004-02-03 04:40:06 编辑过。如有问题,请报告版主或论坛管理删除.
美国民歌为什么长盛不衰

民歌该如何在文化产业中寻找自己的一席之地?美国民歌的发展有两条经验值得我们借鉴:一是政府的积极作用,二是商业化的影响。政府的倡导和商业化的保证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正是商业利益使大量民歌得以发掘和推广。政府的支持则促成了对许多暂时无法商业化的民歌种类的保护和研究,这又为民歌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避免了某些急功近利的商人对民歌的破坏性开发。

一说起民歌,有两点很让人感触。一方面,在工业化的快速进程中,很多流传了千百年的珍贵民歌和民间艺术似乎注定会流失殆尽。另一方面,民歌一直停留在晚会歌曲的范畴内,老百姓听到的多半是经过改良了的伪民歌,充斥着无关痛痒的陈词滥调和肉麻的粉饰太平。这样的伪民歌以电视作为媒介,占据了民歌音乐市场,麻醉着人们的听觉神经,而真正让老百姓喜欢的民间音乐则难有生存的空间。

那么,民歌该如何在文化产业中寻找自己的一席之地呢?多年来对美国民歌的兴趣与研究——尤其在编著了《来自民间的叛逆:美国民歌传奇》之后——让我颇有感想与发现。美国是当今世界音乐产业最发达的国家,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他们的音乐大都是来自民间。摇滚乐、节奏布鲁斯、乡村音乐、说唱乐等等音乐风格都可以从民间音乐找到源头。这些音乐风格无论怎么包装,从本质上说都是美国的民歌。

美国民歌的发展有两条经验很值得我们学习。一是政府的作用,二是商业化的影响。一百多年以前,美国就像现在的中国一样,在流行音乐领域上完全被来自国外(欧洲)的东西所垄断。20世纪初期,工业化的飞速发展把来自乡野的美国民歌推向了灭绝的边缘,这一点也和现在中国的情形十分类似。但在几个热爱民歌的美国总统的鼓励下,美国政府很早就开始拨专款用于民歌的收集和研究。1928年,美国国会图书馆专门成立了一个民歌档案馆,依靠政府的力量收集保护美国民歌。这个馆一直对普通老百姓开放,民歌爱好者可以免费索取任何有关的文字和音像资料。笔者曾经专门走访过这个档案馆,它坐落在华盛顿特区市中心的繁华地段,交通极为方便。馆里干净整洁,计算机检索设备功能强大。我很容易地找到了一张市面上早已见不到了的老民歌密纹唱片,又仅凭一张驾驶执照就轻易地把它借了出来。虽然只能在档案馆里用他们的设备收听,但这样的服务还是令人十分满意的。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政府在大多数时间里仅仅充当了民歌保护者的角色,对民歌的宣传推广没有做出任何干涉。这一工作完全是依靠民间力量完成的,这其中就有商业化的一大功劳。商业化早在民歌最初的收集整理时期就起到过很大的作用,很多早期的民歌收集者,包括著名的洛马克斯(Lomax)父子,都不仅仅是单纯的民歌爱好者。因为最早收集到一首民歌的人往往可以钻版权法的漏洞,将民歌版权据为己有,其背后的商业利益十分可观。因此,对金钱的追逐是这些民歌收集者无数次去农村采风的主要动力之一。虽然动机“不纯”,但这些商人的工作极大地弥补了政府的不足,保护了很多即将失传的老民歌。从这个角度讲,这些人的作用和政府同样重要。

从民歌推广的角度来看,商业化可以说是最有效、最民主,也最持久的方式。其实说白了商业化就是老百姓用钱来投票,它比其他所有的办法都更能准确地体现出一首歌在老百姓心目中的价值。推广民歌的人不是被商业化牵着鼻子走,而是学会了利用它。现在,大多数保存在民歌档案馆里的老民歌都被做成了唱片,普通的美国人花点钱就可以买到。民歌咖啡馆遍布美国的所有中型以上的城市,用顾客的钱为美国民歌培养了人才。每年夏天在各大城市都会举办各式各样的民歌节,用几个民歌明星作为招牌,吸引了大量付费的听众,借机宣传一些还不太有名的新一代民歌手,并为遍布美国各地的民歌爱好者协会提供活动经费,美国民歌的传统就这样一代一代保持了下去。

政府的保护和商业化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正是因为商业化的成功,政府才能不去干涉民歌的推广,避免了以权压人。比如50年代开始的左派民歌热潮,以及60年代红极一时的抗议民歌热,都是因为没有被过多干涉,这才得以发展壮大,最终发展成美国民歌史上两道亮丽的风景。另一方面,政府对于许多暂时无法商业化的民歌种类的保护和研究又为民歌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避免了某些急功近利的商人对民歌的破坏性开发。美国历史上数次民歌复兴都与美国民歌档案馆的支持有很大的关系。

正是因为有了这样健全的机制,美国民歌终于发展成为老百姓日常生活的一种娱乐方式,同时也是发泄对西方现实不满的一种渠道。而这两者正是自古以来民歌的两大功能——如果你问我美国民歌最大的特征是什么,我的回答是:叛逆。真正的美国民歌从不矫揉造作,从不粉饰太平。从40年代开始,以伍迪·格思里(WoodyGuthrie)为首的民歌手们就开始用吉他为武器,勇敢地揭露美国的阴暗面,为受压迫的穷人鸣不平。60年代,以鲍勃·迪伦(BobDylan)为首的新一代抗议歌手们继续用吉他做武器,抗议种族歧视,反对越南战争,揭露拜金主义的弊端,提倡对美好精神的追求。这些民歌手不但继承了民歌的传统,而且为现代流行音乐的发展也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如今,狭义地说,以木吉他弹唱为主的民歌在美国仍然有相当大的市场,尤其是各种集会,比如农贸市场上,到处可以见到自弹自唱的民歌手在为观众表演。广义地说,大多数流行歌手都在用美国老百姓熟悉的音乐语言,唱着老百姓熟悉的事情。这样的流行歌坛自然欣欣向荣,在满足美国老百姓需要的同时,以民歌为基础的流行音乐也成了美国最有名的出口商品之一。









所有跟帖: 

我喜欢民歌,是因为民歌从不矫揉造作从不粉饰。我喜欢自然的风格 -木头人~- 给 木头人~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12/28/2003 postreply 08:13:00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