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的音乐,我爱的电影,我爱的人

来源: 2004-09-09 20:19:04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我爱的音乐,我爱的电影,我爱的人



对于莱昂内1968年拍摄的《西部往事》(Once Upon a Time in the West),世界观众很难忘记那凄厉哽咽、刺人心肺的口琴声,更难忘那牵动着人类共有的怀旧情结,仿佛飘过了无限时空的女高音无言哼唱。在使得莱昂内——莫里康内的代表作《西部往事》成为不朽名作的诸多因素中,音乐所起的作用再大不过了。“往事主题”具有的穿透力和强大感染力,为一般影片配乐不能相提并论。那辽阔宽广、舒缓动人、含义深刻的旋律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






在1984年的《美国往事》(Once Upon A Time In America)中,动人心魄的排萧独奏、“地下酒馆”里的拉格泰姆(Ragtime)风格乐段和弦乐重奏出的岱博拉主题等无不令人重又耳目一新,叹为“闻”止。当男主角面条(Noodles)凝立在车站的蒸汽和烟雾中,失魂落魄地目送女友岱博拉离去时,女高音歌唱家艾达(Edda Dell'Orso)那令人神往和心醉的音色再次悠然飘现……








在早晨,她就是洛,普普通通的洛,穿一只袜子,身高四尺十寸。穿上宽松裤时,她是洛拉。在学校里她是多丽。正式签名时她是多洛雷斯。可在我的怀里,她永远是洛丽塔。洛丽塔,我的生命之光,我的欲念之火。我的罪恶,我的灵魂。
起初还不是很明白一树梨花压海棠的意思,仅仅从字面上想象到那种画面与意境。从网上一查才明白原来是苏轼写朋友的一首诗:苏轼的好友张先,年逾80,娶一18岁美貌少女为妾。苏轼遂作诗曰“十八新娘八十郎,苍苍白发对红妆。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梨花是白色的,而海棠鲜红娇嫩,暗指一个白发老者娶一少女为妻。其中“压”字用得巧妙暧昧,而用这句诗来做《洛丽塔》的中文译名也恰到好处,别有韵味。怎奈 “雨打梨花深闭门”,梨通“离”,注定了只是驿路梨花。就像本片的男主人公韩拔一样,他的超越伦理的行为注定了他的流浪与追寻,最终梨花满地,寂寞空庭。






自古红颜多薄命,女人汲汲追求的美丽,有时对女人造成的伤害,远远大过其他的伤害。西西里岛上的玛丽莲(更多时作“玛莲娜”),这个苦命的人儿,她所遭受的苦难,根源于她拥有常人无法比拟的绝妙的屁股。我有幸邂逅这屁股的影子,并从那如影子般的磨难中,跟随意大利导演托纳多雷借助一个孩子的叙述洞悉到点滴的人性,这得益于我们开放的市场经济使我们无法从根本上回避这屁股的存在。无论盗版还是正版,廉价的、清晰度极高的玛丽莲的屁股,已在我的面前摇曳。






本片的音乐作曲是后来为《泰坦尼克》配乐的詹姆斯.霍纳,他的风格如流水行云,使人心神荡漾






这部影片的配乐获得了当年的奥斯卡最佳电影配乐奖,这的确是一部气势非同凡响的惊世之作,绝对值得听上一听。






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1900在爆炸声中与世诀别,我们也只有在泪光中与这部片子分别,真希望它永不结束,让我们永远陶醉在优美的琴声中。
钢琴与海浪共舞,柔情与真爱齐飞。






这部影片是梅尔.吉布森的杰作,又一部值得收藏的经典。影片的音乐出自大师詹姆斯.霍纳之手,很多地方都运用了苏格兰的民族乐器-风笛,韵味独特,给人印象深刻。这一段是华莱士主题,轻缓而不失从容,平和而不乏刚劲,让我们想起影片中的一句话:“英雄之后!”






这部斯蒂芬.斯皮尔伯格的旷世杰作使我们对他的艺术创造力不能不刮目相看,而以《星球大战》电影配乐而闻名于世的音乐大师约翰威廉姆斯为这部影片的配乐也无疑已经成为世界电影音乐宝库中的经典之作。这一段音乐取自该片片尾,当辛德勒的犹太人获得自由之后随着欢快的合唱,共同走向一个明朗的世界,影片渐渐变为彩色,字幕出现“辛德勒的犹太人活在今天”,紧接着旋律急转直下,小提琴奏出辛德勒的主题,画面是这些今天尚在世的犹太人轮流走过辛德勒墓碑堆砌石头表示纪念的镜头,与音乐相配,给人一种回味无穷的感觉,尤其是小提琴忧郁低婉的音调又把我们带回到了那个灰暗的生命不能自主的年代,愈发的感到今日的阳光是多么的可贵……






这段音乐取自该片结尾,女护士汉娜坐上卡车,要回家了,阳光透过路边的树叶时隐时现,修道院的屋顶从树木中现出身来,那个“英国病人”已经随着他爱的的人去了,然而离开这里仍然有些不舍,温柔的钢琴奏起汉娜的爱情主题,其中不时的交错出嘉芙莲的主题(匈牙利民谣),似乎表现了汉娜此时的思绪。沙漠,残阳,飞机,也交替出现,时间流逝十分揪心,火熄了,灯灭了,周围只有一片漆黑……






这是电影主题音乐完整版,是一部触及心灵的作品。宽阔的天边略显灰暗,汹涌海浪不时地冲刷着浅黄的沙滩,沙滩上,一部钢琴孤然而立,母亲心醉的弹奏,女儿快乐的奔舞... ...,每每听到这支旋律,我的眼前就不由自主地展现出这样一幅别致温馨画面。






这是电影主题音乐完整版,“我一直在挂念着你”,当想到满头华发的女主人公静静而坐时,我们不禁思绪绵绵... ...






《理智与情感》的音乐有画龙点睛的作用,温柔轻松的钢琴声将人带到了一个童话般美丽的年代... ...






影片的主题曲非常经典,题名为《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是一支温柔多情、缠绵悱恻的钢琴协奏曲。此曲是俄罗斯作曲家拉赫马尼诺夫于1934年完成的一首钢琴与管弦乐作品,根据意大利小提琴家帕格尼尼第24首小提琴随想曲的主题而作,编号43。这首乐曲被导演拿来作为一件重要的音乐道具,起到了跨越时空、在男女主人公之间沟通心灵的作用,但听无撼。








这是电影主题音乐完整版。这部电影配乐是约翰.巴里的代表作之一,与他的《时光倒流》和《与狼共舞》相似,作品充满感情与想象。你想知道自己开着飞机在非洲大平原上飞翔是什么样的感受吗?那就听听这首音乐吧!






《与狼共舞》的整体音乐风格就如一个巨人的低声吟唱,虽然音调始终不高,但依然让人感到气势不凡,作为制片加导演的凯文.科斯纳调动镜头、运用音乐的功力的确不凡,加之他十分有分寸的表演融入其中,让我们对这位影坛才子不能不刮目相看。






如果你心中充满哀伤或者怨恨,去看《天堂电影院》吧,如果你早已看过这部片子,那就重新再看一遍吧。
这是一部关于爱的影片,将近三个小时的电影会让你知道,在好莱坞之外的欧洲,真正的优秀电影是什么样子。
这是关于快乐的故事,这是关于成长的故事,这是关于爱情的故事,不过我更喜欢这样的评价:这是一部告诉你什么是爱的故事。
导演的内心是充满着爱的,你会随着故事的展开慢慢感受到他洋溢的爱意。
那么多的篇幅描写主人公多多的童年,其实是在展现那个在今天看来糟糕透了的时代里人们仍然可以在内心拥有的情感,这种情感只有在天堂里才会出现。不是吗,只要你心在天堂,人就在天堂。
难的一见的细腻,导演沉醉其中,几乎想把他内心的每一份感动都展现出来,你可以回味任何一个细节。这里面没有配角,因为生活里没有配角,每个人的一生都会精彩地展现:那个随时喊出“广场是我的”的疯子,那个让多多第一次初尝禁果的粗俗的老妓女,那个在路边享受性爱而忘记了任务的送片员,就连多多两三岁的妹妹,导演也让她在一次胶片失火的情节里令人惊讶地展现着,这里面没有一个多余的人物,虽然人物是如此繁多。
爱,实际上是一种心存感激。对生活,对爱情,对亲人,对帮助过你的人,对每一个带给你哪怕片刻快乐的人,甚至是伤害过你的人。
一切都会过去,时间会改变一切,但是记忆不会丢失,梦想不会破灭,爱从未消亡。
有爱,生活就是天堂。
所以,爱情只不过是生活里的一个梦,你在里面神魂颠倒醉生梦死,恍若世界从此改变,其实大梦醒来,一切都是原来的模佯。
天堂电影院在故事的最后轰然倒塌了,人们躲在漂亮舒适的房间里忧郁而孤独地享受着电视带来的垃圾文明,天堂被人们所抛弃,许多美好的东西也不再保留。
我们已经丢弃或遗失了太多的东西,别再把爱也丢掉。
记住,不开心的时侯,伤感的时侯,或者失恋的时候,一定记者去买一盘《天堂电影院》。
这是上帝的礼物。




再过两天9月11日是一位朋友的生日,帖子送给她,也送给大家。希望这些久违的旋律,能给你带来片刻的轻松与安宁。有些网站一时连不上,希望大家有耐心。

-- organized by 感同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