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者的爱恨纠结 — 电影《牛虻》音乐
爱尔兰女作家伏尼契(1864 - 1960)虽然在欧美不受重视,但她根据其自身背景完成的小说《牛虻》,却在前苏联被视为自由的旗帜,并在1955年被搬上银幕。小说《牛虻》在六七十年代的中国更是红极一时,发行量达到上百万册。
抛去当时的政治因素和过度美化的英雄形象,苏联电影《牛虻》的音乐实在是一件不可多得的精品,它由著名的音乐家肖斯塔科维奇(Shostakovich)创作,精彩再现小说里主人公爱恨纠结的复杂人性。
小说《牛虻》讲述了十九世纪时年轻的神学生亚瑟积极参加意大利青年党的活动,心怀推翻奥地利在意大利统治的理想。可在被女友琼玛误解其告密后,又得知自己原来是生平最崇敬和亲近的人 — 蒙泰尼里神父的私生子,生性忧郁的亚瑟绝望之下打碎了心爱的耶稣蒙难像,跳入大海……
13年过去了,琼玛作为意大利青年党的主要领导人之一,邀请意大利的著名政治评论家“牛虻”抨击教会和奥地利政府。在与牛虻的接触中,她开始怀疑牛虻的身份,牛虻却一直坚决否认。
牛虻在一次偷运军火的行动中不幸被捕。前来探望的红衣主教蒙泰尼里企图以父子之情劝他归降,牛虻则动情地要他在上帝(宗教)与儿子(革命)之间作出抉择,最终蒙泰尼里痛苦地在牛虻的死刑判决书上签了字,但又不堪精神重负而死。
电影音乐中最广为人知的是《浪漫曲》(Romance),被誉为堪比马斯奈《沉思》(Meditation)的佳作,成为音乐会上的受宠曲目。
让人大跌眼镜的是这首情意绵绵的浪漫曲竟然与爱情无关,而是描写牛虻与蒙泰尼里神父的父子深情。此曲在影片里共出现两次,一处是在影片开始不久,年青俊美纤弱的亚瑟在与蒙泰尼里神父的亲密交谈之中。另一处是在影片近结尾,已是肢体残疾满目沧桑的牛虻在狱中与父亲相认之时。
十九岁时的亚瑟在小说中是“身上每一个部位都显得过于精致,太弱不禁风 …别人会误以为他是一名穿着男装的女孩,长得楚楚动人。”
而蒙泰尼里神父对亚瑟更是倍加慈爱,大力栽培。在当时亚瑟的女友琼玛的眼中,两人的关系是:“他们相互忠贞不二,不像是一对师生,更像是一对情人。”
可能在神父的潜意识里,他的儿子亚瑟也是他情人的化身。而在当时年轻亚瑟的眼中,博学慈祥的神父就是天主的象征,也是他最亲密的人,他甚至可为神父牺牲自己。
一旦当亚瑟得知神父竟是他的父亲时,他心中的偶像和先知被打碎了,同时被他打得粉碎的还有他父亲所代表的基督教。
即使十三年后当亚瑟变成牛虻从南美回到意大利后,即使他一直痛恨虚伪的亲身父亲,但当他看见蒙泰尼里神父在神殿中独自一人,为自己杀死亚瑟而悲痛忏悔时,牛虻的心猛然间被触动了,他忽然有了宽恕的冲动“我只要走上前去说道,神父,是我,是你的儿子亚瑟。”
可在爱恨矛盾之间的牛虻早已被折磨得遍体鳞伤,虽然他身上深深地烙印着基督教文化,却宁可厌恶基督教的宽恕精神,而选择了恨,使他怨恨得不断挖苦深爱自己的父亲。
最后在牢狱中,牛虻向神父坦诚了自己就是亚瑟,他躺在父亲的臂弯里就像一个生病的孩子,“我一直都爱您,甚至当初您在杀我时,您还会杀死我吗?”
用这首貌似爱情的浪漫曲来展现两人的复杂亲密关系,可谓匠心独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