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贝多芬第六号交响曲「田园」(布鲁诺·瓦尔特版)

来源: DooDoo 2008-04-07 12:52:42 []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6015 bytes)
本文内容已被 [ DooDoo ] 在 2008-04-07 18:06:19 编辑过。如有问题,请报告版主或论坛管理删除.
专辑名称:贝多芬第六号交响曲「田园」/ Beethoven: Symphonie No.6
指  挥:布鲁诺·瓦尔特 (Bruno Walter)
演  团:哥伦比亚交响乐团 (Columbia Symphony Orchestra)
唱片公司:SONY




企鹅唱片指南3星带花名盘,被认为是贝多芬第六交响曲的首选版本。

点这里下载=》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试听:


(下载链接 / 文字来自网络,在此感谢上传专辑的古典乐迷)


【专辑介绍】

  贝多芬的第六(田园)交响曲, F大调,OP.68,作于1807-1808年。当时贝多芬已完全失聪这部作品其实是贝多芬在失聪情况下对大自然依恋的表达。正如罗曼•罗兰所说:“贝多芬什么都听不见了,就只好在精神上重新创造一个他已经灭亡了的世界。要听见它们的唯一方法是让它们在他心里唱歌。”这部作品于1808年12月22日在维也纳首演,指挥是已失聪的贝多芬自己。在首演节目单上,贝多芬这样解说这部作品:“乡村生活的回忆写情多于写景。”

  第六交响曲是贝多芬交响乐中唯一的标题音乐。所谓标题音乐是指音乐具有故事性、情节性,表现文学概念或绘画场面。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被认为是标题音乐的典范。贝多芬对这部交响乐加的标题是“田园生活的回忆”,他在总谱的扉页上特别注明,“主要是感情的表现,而不是音画”。贝多芬怕人们误解他的音乐,更明确地说:“《田园》交响曲不是绘画,而是表达乡间的乐趣在人心里所引起的感受”,他强调的是人的精神世界而不是描摹自然。

  《田园》交响曲共分五个乐章,每个乐章各有一个小标题。第一乐章是“初到乡村时的愉快感受”。音乐在平静安宁的气氛中进行,第一主题和第二主题反复交替,作者并不在主题上加以他善长的发挥手法,只是朴实地重复,形成恬静清新的自然美景,音乐自然流动,没有强烈的力度变化,表现出人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得到的精神安宁。
  
  第二乐章小标题是“在溪边”。音乐有如清澈的溪流,舒缓平静,偶有熏风微拂,水面上荡起轻微的涟漪,扭动了水面上倒映的白云树影。远处的树林好像在做着深呼吸,音乐的律动微微开合,暗示着一种生命的韵律涵养在博大廖廓的大自然里。一组木管乐器摹仿的鸟鸣打破了宁静,音乐更加富于诗意。
  
   据《贝多芬传》的作者辛德勒记载,他曾经陪伴贝多芬在海利根斯塔特一条山谷旁的小溪边漫步,途中,贝多芬踏上一片草地,背靠一棵树说:“我就是在这儿创作了《小溪边》,黄鹂、鹌鹑、夜莺和杜鹃,都鸣叫着,我把它写进乐曲里了。”
  
  《田园》交响曲的第三、四、五乐章不停顿连续演奏。第三乐章是“乡民欢乐的集会”。音乐取材于民间旋律,描写乡间村民兴高采烈的舞蹈场面,活跃而喧闹,质朴而粗犷,像一幅色彩鲜明线条粗豪的民间风俗画。当欢乐的场面达到顶点的时候,音乐出现了一些不安并很快变成远处的雷声,欢乐的集会被打断,音乐进入第四乐章“暴风雨”。狂风呼啸,裹挟着雷电排山倒海般袭来,转瞬间便笼罩了一切。整个乐队都在急速飞旋,弦乐刮起一阵阵旋风,倍大提琴发出沉重的怒号,短笛凄厉的尖啸像是狂风的呼哨,铜管和定音鼓的霹雳令大地震颤,包含乐队全部音域的半音下滑好像风暴在横扫一切,想把世界带进地狱一般。但是,“卷地风来忽吹散”,暴风雨很快就过去了,代替它的是田园牧歌,音乐进入第五乐章“暴风雨后的愉快和感激情绪”。雨后复斜阳,大地恢复平静,草地发出清新的馨香,牧歌传达着对大自然的感激心情,这种喜悦、安宁、欣慰的情绪一直贯穿这个乐章,整部交响乐在这样的气氛中结束。


【指挥家介绍】

  布鲁诺·瓦尔特(Bruno Walter,1876-1962)

  英国着名指挥家阿德里安·布尔特曾经说过这样的话:“布鲁诺·瓦尔特是我们这个时代中最伟大的指挥家,他是一位极其真诚而质朴的大艺术家,在人们的心目中,他的影响是十分富有魅力的,因为他一生所追求的最高目的就是献身于音乐”。在20世纪早期的指挥艺术当中,布鲁诺·瓦尔特是最著名的五大指挥家之一,他为人的坦诚,技艺的精湛以及艺术趣味的高尚,都给人们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正因为如此,才有了以上英国指挥家布尔特对他所作出的既客观又热情的,且又十分恰如其分的评价。

  瓦尔特出生在柏林,早年曾在柏林的施特恩音乐学院中学习钢琴和指挥,最初瓦尔特曾希望自己成为大钢琴演奏家,但在一次听了当时的大指挥家汉斯·冯·彪罗指挥的一场音乐会后,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与启发,终于决心成为指挥家。瓦尔特最早开始正式指挥是在他18岁时,后来,他有幸结识了奥地利着名作曲家和指挥家古斯塔夫·马勒,并从1894年到1907年一直跟随着马勒充当着他的助手和副指挥。这期间他无论是从对音乐的理解上还是对指挥技艺的掌握上,都深受马勒的影响和教益,难怪他以后成为本世纪最重要的马勒作品解释者。他于1938年移居到法国,然后在第二年到了美国,并很快加入了美国籍。在美国,年过六旬的瓦尔特重新开辟了一条崭新的艺术道路。在瓦尔特步入晚年时,也就是在他逝世的前四年,他移居到了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并在那里招集了大量的优秀演奏家,组成了后来富有盛名的哥伦比亚交响乐团。他与这个乐团一起灌制了大量的优秀唱片,今天人们所听到的许多珍品都是他指挥这些乐团录制的。

  瓦尔特不仅在指挥艺术上是一位天才的大师,在对待指挥界中新人的培养和扶植上,他也是一位道德高尚和受人尊敬的师长,早在本世纪20年代他担任慕尼黑歌剧院的常任指挥时,就慧眼识才地发现了后来的另一位指挥大师卡尔·伯姆,当时的伯姆只是二十七、八岁的年轻人,但瓦尔特却看中了伯姆与众不同的杰出才华因此他便邀请伯姆担任了慕尼黑歌剧院的第四任常任指挥,伯姆从1921年到1926年一直在慕尼黑歌剧院工作,在这期间他在指挥技艺方面曾深深的受益于瓦尔特,所以单从这一点来看,瓦尔特可以说是发现和培养伯姆的好伯乐。

  (伯姆指挥的贝多芬第六交响曲在这=》伯姆贝六

  在20世纪早期的指挥大师中,瓦尔特是一位出名的温和派指挥家,他的演奏的许多作品在今天看来还是别人无法超越的典范,例如他在对贝多芬《田园交响曲》的演释上,就可以说是一种到达艺术顶点的经典演释,瓦尔特在指挥这部作品时,以其自身所特有的典雅的抒情风格和极为适度的全面控制能力,将这部作品中那自然清新的音乐性,细致而乾净流畅的表现了出来,他那精美的艺术再创造,使人们从中深刻地感觉到了作曲家内心丰富而纯朴的感情的流露,并通过音乐领悟到了大自然的美妙景色和恬静的气息。特别是在这张唱片里,82岁的瓦尔特居然鲜活、机智,尤其是他的慢板,精妙得犹如穿梭在光影之中的蝴蝶。

_(u) _(u) _(u)

所有跟帖: 

一个春天的交响乐,顶DooDoo! -johnz002- 给 johnz002 发送悄悄话 johnz002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4/07/2008 postreply 12:56:41

田园生活的回忆,其中有丰富的感情表现,而不是单纯音画。 -纸纸- 给 纸纸 发送悄悄话 纸纸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4/07/2008 postreply 13:23:03

介绍得真好!不知道为什么最后是三颗破裂的心脏? -sridhar- 给 sridhar 发送悄悄话 sridhar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4/07/2008 postreply 13:48:38

为了区分两个心房 -DooDoo- 给 DooDoo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04/07/2008 postreply 14:12:53

很深入的介绍 -淋雨- 给 淋雨 发送悄悄话 淋雨 的博客首页 (48 bytes) () 04/07/2008 postreply 14:14:04

贝多芬用'心'谱写出的田园交响乐!谢DooDoo介绍! -lili~- 给 lili~ 发送悄悄话 lili~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4/07/2008 postreply 17:53:16

百听不厌,春天的乐章! -飘侠- 给 飘侠 发送悄悄话 飘侠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4/07/2008 postreply 21:02:17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