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的特点 — 由中英文的构词法想到的
这是自己用英语和汉语同时学习时的一点儿小心得。写在这里,提供给大家一些思考。
两种语言在构造一个新词时,所用的方法基本相同:英文是改一个词里面的几个字母,或加上前缀或后缀;汉语也是可以改一个词里的一个字,或者加字或词。
首先,我说汉语有‘改字构词法’,大家可能不熟悉,其实我们高中时都学过:
Ethane 对应 乙烷
Ethene 对应 乙烯
Ethyne 对应 乙炔
‘eth-’在有机化学里是‘两个碳原子的意思’,中文用‘乙’表示 (天干里‘二’的意思)。而‘-ane’, ‘-ene’和‘-yne’分别对应‘烷’,‘烯’,‘炔’。
这种方法在英语里很常见,但在汉语里非常罕见,我也只是在有机化学和生物分子学里找到了一些例子。这是因为汉语的一个特点就是“字字如金”,用这种构词法不能找常用的字,只能找一些生僻字,但也不能太生僻、太难写的字,而是大家即认识又不认识的字。
我之所以先举这个例子,就是要说明汉字的“字字如金”这一特点。还有一个更好的例子:老朱非得规定自己的后代的名字一定要带金木水火土五行,以至于后代到无字可用的地步。于是后来,字都用完了,后人没有办法,就造出一些千奇百怪的新字出来。
这里有个题外话:我一直认为《红楼梦》是明代王族后裔写的,从贾家人给自己起的名字就可看出,与我所理解的族谱大不相同。我认为偏旁部首在族谱中是不能代替字本身的,而贾家很多人就是用的偏旁部首。而用偏旁部首最著名的就老朱一家了。而清代的曹雪芹完全是个历史虚构人物,还不如贾宝玉真实,是学者们臆想出来骗取科研经费的。
我们再说‘加字法’,这种最常见。英文里就是加前缀(prefix)或后缀(suffix),而汉语就是加字或者词。如果加新词进去,一般用‘与’,‘和’或‘的’等词连在一起。在一般情况下,汉语可以处理的比较好,但是如果要精确的表示一个意思时,尤其是科学和技术上的名词时,汉语的新词可能会变得很长。但是,很长的词不符合汉语的习惯,就要去简化。
如果大家不明白我在说什么,可以想一想读大学时理工科专业和学院的名字,尤其是那些交叉学科,就明白了。高中一个同学去了一所大学的“社会科学与经济管理学院”,一边抱怨自己的专业名字怎么那么长,一边又对其他人称他是从“社经院”来的而耿耿于怀。当然,一般时候,大家会避免使用这种能引起歧义的谐音,但也有人特意用这种谐音,以引起注意。我相信各位一定能找到更长的专业名字和更滑稽的简称。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汉语是一种有灵性的语言,喜欢动,不喜欢在这种正式的场合准确地去表达一个意思。你把汉语的“位置”固定,去表达一个清晰的概念,他就会失去了“动量”,也就不美了。如果要让汉语美起来,你必须要他表达的意思含蓄而多重,也就是那传说中的“意境”。
原因也是“字字如金”,汉语经常会“一词多义(意)”。这个‘义’,既有定义,也有意境的意思,还包括了词性和词的位置。词性就是名词,动词,形容词等。古汉语是不怎么区分的,一个词可以是任何词性。而词在一个句子里的位置也不固定,时前时后,飘忽不定。初中时,语文老师经常让我们分析一些句子的‘主谓宾,定状补’,也只是找一些简单的句子,而那些古文和写的优美的句子就很难这样分析。
所以,中文适合两个在背景,文化,和知识接近的熟人之间的交流。就是两个人对所谈的话题都很熟悉,这时用中文说话,可以上下翻飞,中间还会省略大量词汇。交流的双方不但不因这些省略和变动而听不懂对方说话,反而因为这些省略而感到畅快淋漓。如果与陌生人交流,如果文化背景相同,也会含蓄委婉,语带双关,回味无穷。
但是,术业有专攻,有得必有失,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这样美和有灵性的语言不适合科学概念的准确传递,也不适合哲学思维的极细微分析。中文不是一对一地精准地从作者到读者之间进行信息传递。因为“一词多义(意)”,当我们对不熟悉的话题时,就要从上下文和文章描写的语境中去猜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这样,不但增加了阅读和理解的难度,还会造成作者和读者的思维不直接对接,大大提高了学习科学和哲学的难度。
其实我们阅读中文时,也不是按单个句子去理解的,而是上下呼应,首尾相连的。比如,当看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句话时,对大部人潜意识里的感觉是:不以物去喜和悲,也不以自己去喜和悲,而不是单一的“物喜”与“己悲”。
我认为中文是一种不适合进行科学技术交流和哲学研究的语言,还有一个原因是因为中文是一个感情丰富的语言。汉语“字字如金”,一字多用,使很多词带有了不该有的感情。尤其是面对那些既熟悉、又陌生的、里面的字都认识,但连在一起不知道是什么的词汇时,人们往往会从认识的几个字中去猜那个词的意思,使那个词带上了神秘且高大上的感觉。比如我编了一段卖保健药的广告词,那些中医艺术家们用感情饱满的语气说:
“本品系纯天然制成,含有抗氧化阴离子,天冬氨酸,黄嘌呤,脑磷脂,卵磷脂,极光激化酶等,可以达到平衡酸碱,调和阴阳之功效!”
如果不懂生物化学的人会认为他卖的是神丹妙药,从“氧,脑,卵,天,阴,极”等字中会去猜这个药品的原料一定很高级,然后又是酸碱,又是阴阳,这种现代和古代,西方和东方相结合的东西,吃后一定百病具除。其实是你天天吃的馒头里也含有这些东西,我只不过说了几个生物分子的名字而已。所以我一直认为,一个人退休后最需要学的是化学和分子生物学,这样就不会被那些卖药的骗了。
这就是我想说的汉语的第三个特点:“望字生情”。其原因也是汉语“字字如金”,一个字用在了不同的名词里,尤其是在古诗词中,人们熟悉后,每次看到那个字就会生出相同的感情来。
所以,我认为汉语的特点是:“字字如金,望字生情,一词多意,回味无穷”。 每个字和词都蕴含着漫长的历史,联结到优美的诗词,揭示出复杂的社会,也隐藏了曲折的人生。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