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的余晖》

来源: 2022-02-13 03:06:36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农历除夕了,又到了旧符换新桃的时候了。
 
 
其实人的一生也有“除夕”的那一天,而这也就是后人床前萃取金玉良言的那一刻。记忆中常听到有瞻前顾后之能力者会在此刻感叹说人生只是个并没有什么“新桃”可换的踏空游戏——说是游戏是因了人生最终只是一场自我设置的无妄之逐。
 
 
意气风发了一生的苏东坡在他人生中最后的那首诗《庐山烟雨浙江潮》中感叹道:庐山烟雨浙江潮,未至千般恨不消。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他说的应该就是这个意思了。
 
 
看尽世态炎凉的林语堂在他的晚年也曾顿悟过:人生不过如此。这也可以说是生命当归去之际对追求的一生的回顾总结。
 
据说戎马一生的蒋介石弥留之际给其太子蒋经国的留言则是“你要多休息”。
 
放眼望去,诸如此类的谆谆之言虽常会是过眼烟云,但却也是枚不胜举的凿凿之所在。
 
 
有人认为那些都是落魄之人的颓废。其实不然。这种在人尚有夜以继日可能的生活里不屑一顾而唯有在灯枯油干之时才会让人俯首的感悟之见并非颓废也非偶然,这是在摒除了虚妄心态之后的甄见,这是在认知能力经过生命所受的风雨洗练后才会有的对人性本质高度的概括和深刻揭示,甚至是鞭挞,这样的认知不是用具有特殊的针对性所意念出来的,而是穷其丰富的一生所洞察到的。如此透彻的肺腑之言,与其被视为颓废,倒不如说这是醉生梦死的追梦者永远无法企及的,至今我也不见有能用自己所言所行出其境界之左右的,因为能有如此这般至理名言的都是有机会一览众山小的,有过特别精彩人生者。
 
 
记得市面上曾有过一本题为《人生不仅如此》的书,虽然此书意欲的旨趣貌似颇高,但读过之后给人的印象是满篇无力的抬杠充斥着实为尚未阅尽人间篇章的空洞之念或黄毛小儿的梦中呓语。各人的生活方式可能会有不同,但凡属人类的人生本质却是一样的。人的眼力是受功夫或者说是阅历所左右的,目力之所能及不是靠主观意气可以达至的,功夫不及是感悟不到的。该书的著者之所以会有如此的议论,可能是因为他还有路可以走。班门弄斧的并不都是有意要来被贻笑大方的。
 
 
鸟之将尽其鸣亦哀,人之将尽其言亦善。如果我们能确切地理解到在这些圣贤的世界里两点之间最远的距离是它们之间的直线距离的话,也广泛且深切地了解过古今中外那些即将油尽灯枯的-----比如凯撒或拿破仑-----曾经不可一世者的心态的话,那么先人们这些悟尽了世间百态后的话应该是我们可以相信的吧。
 
丰满的方能通达。李敖能有“三毛式的做作”,“金庸式的虚伪”之论,盖因他能观尽东西方文化的纹理。人间善恶究竟会有个分端。倘若穷尽了一生之后尚不能有此见识,此生岂不是白活了?
 
当然,穷尽一生而无所得也是常有的事,不过这里所谓的“穷”是于无耻的那种。正如我们所见过的那样,明明是历经了七八十年的风雨了,却没有丝毫的蔼蔼然长者之风;虽常哼着动人的曲调说着甘甜的恭维话,但往往会情不自禁地以己之寸去度他人之尺,总是不可遏制地对周围的一切有着下意识的恶意,对眼见的一切都是恨意切切的。人生不过如此,又何须恨意绵绵?
 
遗憾的是愚顽之人总会有。而受愚昧之祸首当其冲的即为人格,最明显的特征即在于所见之极常显得既浅亦薄。相对于丰满的是低贱,豁达的起点为惭愧,而惭愧二字正是那些沉淀于低贱的人所不屑一顾的。说其不屑一顾,倒还不至于没有听说过有这么一回事,否则忙着换什么新桃?所以,旁人是可以通过日常的检炼去踱见这些人的心态的,他们急切着换符只不过是为了摆脱虚度的难堪罢了。
 
有点价值的人生只不过是有意识的灵魂的玩意儿,谦卑和善念至少是倾听过曾经“铁马冰河”之行者后所应有的收获。不过也不能一刀切地要人人都去勉为其难,真能有此体悟意识的那一刻可谓是顿悟时刻。许多的顿悟者----即使能及”腰“苏东坡先生或林语堂先生,可能也要等到人生“除夕夜”的入梦时分了。
 
依稀地已经能望见元宵节的灯光了,贴上一份早前致友人的随笔,算是对城里仍在惦念着我的网友的一点问候罢。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