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感

来源: 2009-02-26 13:22:28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喜爱音乐,从小就喜欢,爱上了几十年。

很小时的喜爱音乐,表现出来的仅仅是爱唱。有机会就唱,无聊时就唱。曾记得因病住医院里时,一个人能够从早唱到晚,以致护士多次来打招呼,“午睡时不能唱”等等!

后来爱上乐器。爱到了怎样的程度?家贫无力支持,自个暑假里打工挣得几文,首先买了有生以来的第一把二胡。文革中又迷上了小提琴。在“念念不忘斗争”的年代,因此一“恋”之差,没有紧跟红太阳闹革命,趟浑水,文攻武斗。反成了器乐演奏的业余高手,此为人生一大幸事,由此可见音乐的妙处。作为一个(从未被人指点过的)能唱会拉的草寇 ,此时谈乐感,也应该算是肺腑之言。

所谓乐感,专业的角度看,是指对音高,节奏,调式,调性,和弦,曲式,旋律的感受或反应的灵敏度。哇,这样的说法叫人有点累。还是听业余的说法順耳一点:

所谓乐感即人们对音乐的感受能力。乐感会因人而异。有的人非常敏感,有的人根本无乐感可言。即使对于有乐感的人,也还有天赋才能和后天努力的说法。

窃以为世上有乐感的人居多 ,但对音乐的感受能力差异颇大。大多数人的乐感是被“埋没”了。所以乐感是需要“发掘和培养”的。人生活的环境对乐感有很大的影响。莫扎特之所以成为神童,除了天赋外,后天受到的影响和培养太重要。(他爸是搞音乐的。) 倘若他生长在穷乡僻壤,或“上山下乡,插队落户”,世间能有"神童"莫扎特吗? 恐怕如同乡下娃,钢琴是啥样都没见过。

本人同意这样的看法:儿童早期音乐教育的关键“不是技巧”,而是乐感(主要是节奏感和音高)的“发掘”和对音乐的兴趣。人大脑发育最旺盛的阶段从出生后即开始,到10岁左右结束。语言能力和音乐能力都是在这段时间里形成的。因此在这段时间里对儿童进行自然的,有目的音乐培养和教育,或许能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如今望子成龙,盼女作凤的时代里,眼看众多为人父母在“逼”小小年纪的儿女学乐器。本人想多说几句有关乐感的话:

痴心父母古来多!为了儿女们的看不见,又摸不着的乐感。谁都不肯低头认输,放弃“人生起跑线”的竟争。于是人人都在努力发掘和培养儿女们的乐感。

若自己有能力的,则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努力先营造和繁殖家庭里的“艺术细菌”(赵本山语)。自个先多听,多唱,多弹,多拉,甚至多跳,越多越好!

若自己能力差点的,就请师傅。(虽此法费时且花银子颇多。)

若自己有能力,又请师傅,那就能很快见效。

话说到此,想提醒痴心父母,要尽早看清自己的小孩是否“音盲”,有多少天赋才能?不要一厢情愿,把大家“捆”在这根树了。俗话说: 一头驴拉去北京,回来还是驴。若只是平常心,“发掘”和陪养小孩乐感,对他(她)是能够终身受益的。

小女4岁,从幼儿园回来,唱"ABC"和(法语的)"啊,加拿大"。本人聚精会神,耳朵立老高,图的是啥?就是想知道她是否音盲,乐感如何。(凭几十年的乐感,这点鉴别能力还是有的。)哈里努亚!她的音高(音准),节奏和旋律尚可,不是“音盲”!

于是本人也作最大努力“多听,多唱,多弹,多拉......”。小女的乐感现在怎样? 当然还得花大力气培养。但得在她10岁后吧,要她自己有兴趣,自己肯努力吧。(现在“逼”她,既累又痛苦。)不曾奢望她成为音乐家,只是希望她乐感好,至少能够自得其乐和自娱其人。

人生的路很漫长,不如意的时候居多,痛苦的经历不少。音乐可以陶冶自己的性格和情感,甚至改变心态。今天高科技发达的网络里,对有音乐欣赏能力的人来说,在面对困难挫折,心情沮丧,孤立无援时,能够多一条慰籍之路。听听音乐,尤其是能够在视频上,得到赏心悦目的快乐。

至于乐感好的小伙和姑娘,总是那么引人注目。小伙不差女人缘,姑娘拥有傲人的回头率,乐感的好处还用再唠叨吗?



请阅读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 外蒙古独立的经过
  • 毛泽东时代
  • 六十年代思想
  • 从狗那儿学到的......
  • 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