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马航事件看社交媒体未来趋势


2014年3月8日凌晨2点40分,马航事件突然发生,如此重大的空难事故,媒体和公众还在焦虑地追踪其全貌。但在这三天内,中国媒体传播已暴露出诸多局限。

传统媒体的全球资讯获取能力薄弱: 有条微博的评论说,新华社与央视的驻外记者,只是负责从当地媒体编译资讯,而缺乏自主采集处理第一手资讯的能力。更有甚者,有人评论说,连翻译都是在当地找的。当然,这些评论太过刻薄。

但 这次马航事件两大央媒的信息滞后与传播形式的落伍确实很值得诟病。至少,在微博、微信快速传播的第一手权威消息及深度新闻分析,还多源于CNN、路透社、 美联社、华尔街日报等全球性媒体,甚至马来西亚航空公司和波音公司总裁,也作为微博的重要信息来源,而新华社、央视在整个事件的微传播中不占主导地位。

传统媒体官微的内容专业性及原则性减弱


马航事件在微博传播的特点是,传统媒体官微开始扮演“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起哄角色。

由于丧失了最起码的内容流程把控及新闻报道原则失控,已经与往日在微博造谣、传谣的个别大V起到类似的反面作用,可以说出现了一批新害群之马。

微博的社交+滚动新闻型门户特征越来越明显:这次马航事件,表现比较专业的官方账号还是新浪土产的,如@微天下@头条新闻等,只要关注这几个账号,最新的靠谱新闻动态基本就能跟踪到。

新浪的传媒价值也就充分地体现在这种微博新闻快速、深度加工模式上。所谓“马航事件看微博”,实际上就是新浪微博媒体专业属性的一种体现,微信则缺乏这种体系化的信息深加工能力,所以显得更乱一些,更慢一拍。

微博会更明确地被定义为消息源集散地,而微信群会更紧密地发展为部落讨论区。

微信的圈层+深度分析型社交平台特征凸显

朋友圈信息的公共化明显。一些人经常分享微博信息到朋友圈,那么一般人再登录微博的必要性就会进一步降低。而微博的相关评论,流于情绪化与浮躁、极端,难以沉定,更泡沫化和口水化。

微博微信的信息互通在改善,但差异定位越发明显:马航事件中,微博的传媒属性,微信的社交属性要各自向极致发展:微博将发展为社交新闻分享平台,微信将发展为社交圈层交流平台。两个平台都有局限性,但善用这两个平台,就可以满足大多数中国人的日常资讯获取及分享交流需求。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