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厉害杀手锏:中国地下"长城工程"

来源: 2009-09-14 22:44:27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中国“长城工程”的现状

  为对付大量战略、战术导弹、核弹、防空、反舰导弹、防核、防化武器、设备及战备物资均已优先部署到等沿海、沿疆的各个大山区和各大城市附近,部署大量中远程陆击导弹、防空导弹,以对付印度、南沙沿岸诸国、越南等,在西部北部和东北沿疆也部署


各种瞄准南亚、中亚各国大城市的陆击导弹。
  这些地下战备工程全部进行全面绿化、伪装,正如1995年12月份《人民日报》报道,这些战略导弹部署时,都做到“天上看不见,地下寻不着”,1995年底中国军媒《解放军报》宣称:长城工程已“初具规模”。粗略估计“长城工程”部署的各类战略战术导弹(包括核武器),至少也在数万枚以上。

  “长城工程”的性质

  1992年后解放军战略战术发生质变,导弹部队已由原来的“积极防御(打击敌人军事进攻,保护我方战略目标)”理论进一步演化成:支援战争的攻击行动,打击敌人纵深“可能形成”的战斗力,阻断敌军内部后续部队和战略支援。甚至进一步演化为“主动防御理论”:在敌人开始军事集结、准备进攻之前首先发动攻击,摧毁可能形成的军事目标和战争力量。

  长城工程不仅向对方的“一线、二线、三线”实施战略打击,其中包括核战的“二次、三次核报复”。由此看来长城工程绝不是纯防御性的,它一方面是毛泽东六十年代搞的“二线、三线战备工程”现代化翻版,另方面是隐秘的战略攻击基地。特别是最新开发的巡航导弹,主要战略思想就是在战前,首先对敌人最要害的战略目标,做外科手术式的重点打击。

  “长城工程”的发展

  九五年十月中共国防部长迟浩田主持召开“国防交通会议”,声称:“今后城市交通、运输建设要与国防功能相结合,为国防服务”。其实这一方面是解放军划分“七大战区(统统辖区内陆、海、空各军种和公安、民警、民用各武力) ,是毛泽东“人民战争”和西方“总体战理论”的继续,另一方面也带动了“ 长城工程”的发展。

  军委和总参规划把“长城工程”、“人防工程”等等用铁道与城市的地下铁连接,而战时只要打开地铁暗门,长城工程就与全国机场、铁道网连成一个整体,形成一个中国新的万里长城。  

  据香港《TheTrend》杂志的一份文件透露,中国目前拥有2,350颗核弹头。这一数字是8倍于西方媒体所通常引述的300颗数量。在2,350颗核弹中,有550颗是战术核弹及1,800颗战略核弹。文件还显示在80年代核弹头年产量大约是110-120颗,前几年大约140-150颗每年。这些数字是合理的。 

 在有关近来台海问题的军事讨论中,一位美国鹰派人物叫嚷“我们可以用核武器攻击中国人,我们不必担心中国的核武器,因为它们只能到达夏威夷也许加州。”。中国拥有ICBMs(洲际弹道导弹),有8000英里范围的DF-5(SS18-class),能够达到任何拥有核力量的任何角落(美国,俄罗斯,英国和法国),它拥有和用于发射中国间谍卫星成功率达100%同样的助推器(CZ-2C)(18次发射无失败)。1996年2月发射卫星失败用的是不同的CZ-3B火箭,有四个捆绑式液体燃料助推器(二月发射是CZ-3B的首次飞行)中国的DF-5洲际弹道导弹经过广泛的飞行测试后于1980年服役,1979年至少拥有五枚。根据《简氏战略武器》,它的投掷重量是3200公斤,我认为这远远低于它的实际承载能力。直到1991年,《简氏战略武器年鉴》对中国导弹给予了错误的说明,尽管中国在1985年公布了CZ-2/3火箭系列的完整说明,并被列于简氏太空飞行词典中。

  中国知道,导弹发射井很容易被敌人的卫星定位,而且中国的早期预警系统是不完备的,报警中发射是非常危险的。中国认识到,加强、坚固发射井是必败之道,于是中国核潜艇技术于美、苏之后产生。中国为避免非常脆弱的发射井基地部署战略弹道导弹,取而代之的将洲际导弹藏入地下隧道和深山峡谷中加固后的洞穴。那些导弹在洞穴中得到保护,移出来发射。这种部署的命令控制要容易得多。1995年初,中国媒体报道了在北方著名山脉中经过十多年建设,完成了为中国战略导弹的“长城工程”。仔细的看看地形图读一读新闻报道,可以推断出,地下网络隧道工程在著名的太行山脉位于xxx和yy之间,据新闻报道,数万名工程兵花费十多年在那里挖掘隧道。

  正常的一队士兵(大约100人)每月大约能挖100米隧道(根据有关铁路隧道的新闻报道)不用任何先进的隧道挖掘机械。于是上万工程兵(=数百队)经过十多年在太行山脉构筑了数千公里的地下隧道网络,隐藏着一部份中国战略导弹。我猜想之所以叫“长城工程”不会没有长城有至少5000公里长的原因。像其他所知山脉拥有提供给中国战略导弹的地下隧道网络,太行山脉有许多悬崖绝壁和山谷,在1000到2000米短距离内有很大海拔差。你可以很容易挖掘有1公里土地厚度的隧道网络。在美、苏兵工厂,一个典型的50万吨级当量的核弹头,能够在地上挖”一个70米深300米宽的大坑,远能够足以摧毁导弹发射井或机常如果特别强化了针对地下目标,它可以制造一个有200米直径的球状弹坑于地下。如果要摧毁有1公里厚度土层覆盖的地下隧道至少需要3颗50万吨TNT当量的核弹头在同一点上连续渗透爆炸。即使俄罗斯的巨型2000万吨级核弹SS-18,也至少需要2颗在同一点上。而且,用三颗核弹,每颗只能破坏少于300米的隧道。假定太行山脉下的地下隧道只有1000公里长,一个就需要用10000颗50万吨级当量的核弹头以保证隧道网络的彻底摧毁。你要知道精确的隧道网络地区划是非常不可能的。而且这只是中国几个导弹基地中的一个。   

  中国从上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在山中挖掘地下隧道。挖隧道不需要高技术,只要炸药和混凝土,加上热情的从不缺乏的年轻士兵。中国各地有许多巨大的山脉。所以在中国的中部和南方山脉也有着用于战略导弹力量的地下隧道网络。即使你可以用数万颗核武器把它们统统扫除,问题是,这么多的核弹头在地面爆炸,如此多的尘埃被抛入高层大气,在平流层中向全球扩散,阳光将被阻挡,我们将进入真正的“核冬天”,这显然是个很不美妙的画面,即使我们在美国的“朋友”。

(编辑:杨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