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战争中,俄方受伤和死亡的比例,竟然高达1:1,而不是传统的3:1

来源: 2025-10-22 07:58:39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长期以来,战争中死伤比例一直是衡量军队医疗水平、战术水平和作战性质的标准。二战以来的大多数现代冲突中,大约每阵亡一名士兵,就有三名士兵受伤。然而,在乌克兰的俄罗斯前线,情况似乎恰恰相反。西方情报部门估计,在俄罗斯军队中,阵亡士兵的比例异常高——有时接近伤员人数,甚至超过伤员人数。这一异常现象揭示了俄罗斯的作战方式、士兵的作战条件以及指挥和医疗系统的局限性。


历史规范及其崩溃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野战医疗的进步以及车辆或飞机快速后送技术意味着,大多数被弹片或子弹击中的士兵如果能够获得医疗救治,都能存活下来。越南战争进一步改善了这一比例:直升机后送和伤员分类使美军的伤亡比例降至1:6以下。在伊拉克和阿富汗,防弹衣、止血带和创伤护理的广泛使用将生存率推至历史最高水平。正常情况下,每一起死亡事件中预计会有三到五名伤员。


在乌克兰战争中,俄罗斯方面公布的数字截然不同。乌克兰和西方消息来源估计,到2025年,俄罗斯可能损失超过100万人,一些分析人士认为,其中约一半是死亡而非仅仅受伤。这意味着伤亡比例接近1:1——这种模式通常出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或缺乏正规医疗体系的军队中。


原因:忽视和消耗战


多种因素共同解释了这种逆转。首先,俄罗斯军队刻意依赖消耗战。由惩戒营或新近动员的义务兵实施的人海战术,其目的并非为了生存,而是为了耗尽乌克兰的弹药和防御工事。士兵们经常被扔向前线,没有防弹衣、止血带,也没有接受过医疗训练,他们在乌克兰无人机的监视下穿越布满地雷的阵地进行突击。其目的并非坚守阵地,而是在推进过程中牺牲。


其次,俄罗斯的后送链几乎完全瘫痪。现代战争要求在“黄金时间”内将伤员送回,这样才有可能真正存活下来。然而,俄罗斯部队缺乏装甲救护车、直升机后送,有时甚至连担架都没有。许多伤员在战场上被遗弃数日。无人机使得战线后方的任何行动都变得危险,因此双方都避免派遣车辆前往,以免成为攻击目标。在这样的环境下,伤员往往在到达任何救助站之前就因暴露或失血过多而死亡。


第三,俄国战场医疗水平依然落后。前线附近的野战医院不堪重负,缺乏抗生素、麻醉剂和训练有素的外科医生。被占领土上的民用医院遭到破坏,导致原本就不多的医疗资源被用于救治当地居民,伤员只能在帐篷或谷仓里接??受治疗。其结果是,即使在1916年,死亡率也是令人无法接受的。


对俄罗斯的战略影响


高死亡率对俄罗斯的战争行为有两大深远影响。首先是人口结构。俄罗斯人口正在老龄化和下降,数十万适龄男性的损失难以弥补。即使克里姆林宫大规模动员战俘、移民和中亚新兵,也无法掩盖人力的流失。一场杀戮而非仅仅造成伤害的战争会更快地侵蚀国家劳动力基础,损害军事和经济的可持续性。


第二是道德和政治层面的。一支抛弃伤员的军队,将不再具有道德属性。俄罗斯士兵如今明白,一旦受伤,他们就很难生存;因此,部队凝聚力瓦解,纪律越来越依赖于胁迫和恐惧。关于俄罗斯指挥官射杀逃兵,或阻截分队向撤退部队开火的报道,都证明这支军队不仅在对抗乌克兰,也在对抗自身的心理。从这个意义上说,低伤亡率既是系统性暴行的症状,也是其根源。


对乌克兰及更大范围战争的影响


对乌克兰来说,这种模式既有利又危险。俄罗斯的策略牺牲生命却得不到战术上的收益,可能会比基辅的西方盟友消耗得更快,从而消耗莫斯科的人力。然而,这种策略也表明,克里姆林宫准备无限期地牺牲生命来守住阵地。高死亡率意味着俄罗斯军队正在变成一群轮换的、未经训练的新兵,正在丧失制度记忆和专业精神。但这也意味着俄罗斯已经接受了全面战争的逻辑:她将一直战斗到所有可消耗的人员耗尽为止。


结论


驻乌克兰俄军伤亡比例异常低,这并非统计学上的奇闻,而是窥见这场战争残酷逻辑的窗口。这反映出俄军将士兵视为一次性用品,缺乏挽救士兵的后勤和医疗能力,并且愿意用鲜血换取时间。现代军队的作战目标是保全生命,而俄罗斯目前的战略则是消耗生命。这种对死亡的考量或许不仅会决定战争的走向,还会决定俄罗斯国家自身的道德沦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