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长辈的关系,和上海的圣约翰校友会有接触。校友中最年轻的一辈大约是五十年代初(52年?)在那学校念书的,都80岁出头了。这些老人,基本是每周一次聚会,就是喝杯咖啡聊天。前几年长辈在世的时候回上海,有机会,我一定会去参加,听到不少故事。比较固定的地方,华山路近木齐路的“红宝石蛋糕店”,记得是每周三上午。最近一次是2014年春天,来聚会的有百岁老人两位,我抢着为老人买单(人民币200不到),几个老太高兴地抱着我亲,很美妙的感觉。
介绍一个地方去认识他们
所有跟帖:
•
知道为什么只有上海这种现象可能存在?
-华府采菊人-
♂
(673 bytes)
()
02/03/2016 postreply
06:38:40
•
呵呵,太多了。不过现在越来越少了,ON THE WAY TO。。。
-lluvia-
♂
(0 bytes)
()
02/03/2016 postreply
06:42:02
•
比如我的初中英语老师就是沪江大学41年沪江大学会计系的
-华府采菊人-
♂
(178 bytes)
()
02/03/2016 postreply
07:34:48
•
中学时给我们上过英语课的老师更牛:赵燕生--赵四小姐的哥哥。
-毛囡-
♂
(0 bytes)
()
02/03/2016 postreply
11:39:58
•
你能否告知学校。在徐汇区?
-龄龄妈妈-
♀
(0 bytes)
()
02/03/2016 postreply
15:46:30
•
是的,徐汇区黎明中学,时间约是70年。
-毛囡-
♂
(0 bytes)
()
02/03/2016 postreply
17:05:11
•
可否告知是哪个中学?
-龄龄妈妈-
♀
(0 bytes)
()
02/03/2016 postreply
15:33:38
•
谢谢,的确是。
-龄龄妈妈-
♀
(0 bytes)
()
02/03/2016 postreply
15:32:31
•
我父亲是46届华西大学化工系毕业,英语很棒,他47年去东北工作,很幸运没有遭殃;我大姑父留在在华西大学任教,土改中被逼迫精神失常
-童年的三月雪-
♀
(0 bytes)
()
02/03/2016 postreply
23:00:16
•
谢谢,土改最可怕,留在城里的至少等到文革才落难。
-龄龄妈妈-
♀
(0 bytes)
()
02/06/2016 postreply
15:25:42
•
谢谢,听说过。
-龄龄妈妈-
♀
(0 bytes)
()
02/03/2016 postreply
15:31:20
•
本人中学的英语启蒙老师是从英国回来的,一口标准的伦敦音。
-海牛-
♂
(1130 bytes)
()
02/03/2016 postreply
19:5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