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青年时代(十九)— 三线建设(五)

我的青年时代(十九)— 三线建设(五)

    我厂领导向全厂职工发出“找米下锅”的总动员以后,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功。压力容器取证工作进行的非常顺利,根据取证的要求进行了整改,我厂又有得天独厚的设备优势:有日本进口的上辊压力为1000t的大三芯辊;有从瑞典依莎公司进口的全自动焊机;有最先进的焊接探伤设备和全国最大的焊接结构件热处理炉子;又有实力雄厚的技术队伍和高水平的焊接,装配技工。我厂很快就获得了三类压力容器设计与制造的许可证。当时,容器系列产品已经成为我厂的支柱产业,开发的系列产品有5t,10t,15t和20t的液化气储气罐。

   后来又以王志强等年轻技术人员设计了200t油压机和液化气钢瓶的整套模具,成功地开发了液化气钢瓶的制造项目,成为液化气钢瓶定点生产制造单位。压力容器的衍生项目,如:加压舱,减压舱,饱和潜水舱等项目都纳入了发展规划项目。纳入规划的还有,船用甲板机械系列产品;打捞救助设备系列及标准设备制造等。米越找越多,几乎来不及吃了。

   在这生产形势一片大好的情况下,厂领导从来没有忘记改善全厂职工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七十年代初期,电视机还刚刚在大城市的单位企业,机关学校里出现,在普通市民之中,除了个别在跑远洋轮船的家庭才可能有一台14或21寸的黑白或彩色电视机,一般都不可能拥有。在我们偏远山沟里,即使有了电视机也无法接收到电视节目,当时,想要看到电视节目,那真是件异想天开,天方夜谭的事。但我们的领导还是千方百计地使这本来就很闭塞,落寞的山沟生活能丰富起来。进一步发挥和调动技术人员的积极性,以张宝荣为首的年轻电器技术人员和一些技术工人,凭着他们的聪明才智和勤奋,经过不到一年时间的自行设计与制造。终于在我们厂区的南山顶上成功地建起了周围地区第一座电视接收转差台,当我们在厂会议室内,在27寸大彩电的屏幕上,看到中央电视台节目的时候,我们是多么的兴奋与激动,相互拥抱欢呼,把张宝荣视为英雄,争着与他拥抱,祝贺。完全沉浸在快乐和幸福之中。领导得到消息后也赶到了现场,与这些有功人员一一握手表示祝贺,并鼓励大家说:“要改变这山沟的落后面貌,用我们的聪明才智来改变它吧!我们将一如既往地支持您们的!我们一起努力吧!”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使我们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下来。

   我厂所处山沟,夏天的天气特别的炎热。在七十年代初期,一般只能用扇子来消暑,不会奢望有一台电风扇,更不会想到空调。即使在东方大都—上海,一般家庭也都没有电风扇,如果哪家有一台电风扇,那家庭条件属于相当的优越。空调只是听说而已,根本没有看到过是什么样的东西。那时,山沟里能用上电风扇,那也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正当我们才有这种向往的时候,厂领导竟已经把这个任务交给了工具车间,车间领导马上召集车间技术人员开会讨论,任务还没有布置,年轻技术人员仇佩棣主动接受此任务,领导凭着平时对他的了解,毫不犹豫地把任务交给了他。他虽然是一个机械专业出身,但他业余酷爱电器,已经具备许多电器方面的知识,只是没有实践而已,如今正是一个实践的机会,当然要紧紧的抓住这个机会。他把以前所收集,积累的有关电器,电动机,电风扇风叶线型的设计等资料从他的书柜里找出来,缺乏的资料通过去上海出差的同事在上海科技书店买回来,通过他日日夜夜的刻苦钻研,终于把电风扇图纸设计出来了。但这仅仅是图纸,更重要的是需要设计一整套矽钢片(叶片是塑料的外购)冲压模具及工装设备,他与我有很相同的性格,就是喜欢干难度大的工作,但他比我更有钻劲和韧劲。他终于将一整套模具,工装卡具都设计了出来。

   他在这车间的短短的几年时间里,不但对所有工具的制造工艺了如指掌,而且对车间里的各种车,铣,刨,磨设备也了如指掌,并掌握了娴熟的操作技能。所以,第一台电风扇样机全由他亲自制造出来的,经过测试,转子的静,动平衡试验都达到了电风扇同类产品的标准,连续24小时运行电动机温升也在标准以内。厂里又传来第一台电风扇试制成功的好消息,极大地鼓舞了全场职工。没有多久,我厂的职工家家户户都用上了电风扇,其质量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可以与上海华生电风扇媲美,只是没有他们那么豪华。可能有些职工至今还保留着这样的电风扇。

在七十年代初期,洗衣机也是普通老百姓的奢侈品,即使在大城市里,绝大部分市民都还没有享受到,可是,我们山沟里就在那个年代,家家户户都享受了自行设计,制造的单缸洗衣机。

在没有使用液化气钢瓶之前,除了厂里免费提供一些土建时木材边角余料作为燃料外,我们还利用在业余时间,上山去捡松果和其他柴火,领导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在我们能自制液化气储气罐和液化气钢瓶以后,就在南山脚下建造了液化气站,从此我们家家户户都使用液化气,使我们的生活方便了许多。

    我们的工会也费尽心思,绞尽脑汁为丰富全厂职工的物质与精神生活而努力,通过温州籍职工,经常组织人员去温州购买大批海鲜,如:带鱼,叉片鱼,梭子蟹等。让我们这些内陆人也吃上味道鲜美的海鲜。九江市的许多河鱼,如鲫鱼,扁鱼,甲鱼和大闸蟹也是我们餐桌上的菜肴。

    工会根据我厂年轻人比较多的特点,经常组织排球和篮球比赛;也经常联系电影放映队放映电影,到了傍晚,夜幕来临时,全厂职工纷纷拿着小板凳,在家属区的广场上,看露天电影,印象比较深刻的“大浪淘沙”,“英雄儿女”等电影都是那个时候看的。

    由于职工生活的提高,大大增强了工厂的凝聚力,提高了广大职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我厂的生产建设高潮一个接着一个,不断地推向前进。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所有跟帖: 

那时候有什么中央电视台,只有北京电视台 -abookl- 给 abookl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02/02/2016 postreply 19:57:38

1975年还没有中央电视台吗?请问什么时候才有的? -Aurora2015- 给 Aurora2015 发送悄悄话 Aurora2015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2/02/2016 postreply 20:18:56

中央电视台是1958年成立的。 -匆匆客- 给 匆匆客 发送悄悄话 匆匆客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2/02/2016 postreply 20:23:04

谢谢您。 -Aurora2015- 给 Aurora2015 发送悄悄话 Aurora2015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2/02/2016 postreply 20:26:03

你们那有电视没有?有的话就知道没中央台只有北京台 -abookl- 给 abookl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02/02/2016 postreply 20:31:16

有啊!在50年代后期就看到过。只是家里没有。 -匆匆客- 给 匆匆客 发送悄悄话 匆匆客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2/02/2016 postreply 20:38:20

那时是以北京电视台的方式出现,到1978年才正式换成中央电视台。 -匆匆客- 给 匆匆客 发送悄悄话 匆匆客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2/02/2016 postreply 20:44:26

刚刚看过凤凰卫视的一个关于安徽小三线建设的一个专题片,和您的工厂的情况差不多,工人福利很好,有些乐不思蜀的感觉。 -影像天地- 给 影像天地 发送悄悄话 影像天地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2/02/2016 postreply 20:07:33

那只能是短期。后来婚恋安家闭塞都是大问题,80年代中后期全线撤走时,无人不欢欣的。 -江南绿雨- 给 江南绿雨 发送悄悄话 江南绿雨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2/03/2016 postreply 12:42:49

1958年开始,只有北京和上海有电视台,一天几小时节目,各自以“北京电视台”和“上海电视台”的名义播出。 -华府采菊人- 给 华府采菊人 发送悄悄话 华府采菊人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2/03/2016 postreply 06:27:57

不懂没关系,偏要纠正别人。。最后又不得不狡辩圆场。有些人很有意思。。。 -UDR01- 给 UDR01 发送悄悄话 UDR01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2/03/2016 postreply 07:14:09

算正派,自己公开纠正了自己 -华府采菊人- 给 华府采菊人 发送悄悄话 华府采菊人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2/03/2016 postreply 07:36:24

千真万确 -吴人知- 给 吴人知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02/03/2016 postreply 08:36:03

还算好,本是下马工程,却能成功转型。 -西北东南- 给 西北东南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02/03/2016 postreply 10:27:30

三线建设不在乎成果,只要人去了,在那里干一段时间,钱花了,就基本达到目的了。和知青下乡一样,是缩小差别,促进后进发展的策略。 -FarewellDonkey18- 给 FarewellDonkey18 发送悄悄话 FarewellDonkey18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2/03/2016 postreply 11:06:32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