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科学大事记

来源: 2016-01-28 13:17:14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科学大事记
时间 事件 备注
1956 筹建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 华罗庚受命筹建
设计中国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运算器控制器 夏培肃完成设计工作,同时编写了中国第一本电子计算机原理讲义。
1958 中国第一台模拟式电子计算机研制成功 哈尔滨工业大学研制  
1958 103型机研制成功 中国第一台计算机;中国科学院计算所与北京有线电厂共同研制;字长31位,内存容量为1024字节,运算速度每秒450次,1958年8月1日该机可以表演短程序运行。
数字指挥仪901样机问世 中国第一台电子管专用数字计算机
1959 104型机研制成功 中国科学院计算所
1960 105型机研制成功 中国第一台大型通用电子计算机;字长32位,内存容量为1024字节,有加减乘除等16条指令;主要用于弹道计算
1961 《程序设计》问世 徐家福杨芙清等人撰写;是一本中国早期有代表性的计算机高级语言通用教材。
1963 109型机研制成功 中国第一台大型晶体管电子计算机;中国科学院计算所研制;标志中国电子计算机技术进入第二代。
1964 441B全晶体管计算机研制成功 慈云桂哈尔滨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主持研制。这是中国首次自主创新,且实现工业化批量生产的晶体管计算机, 并在全国广泛推广应用。康鹏发明的隔离阻塞振荡器和推拉触发电路为该机研制成功的基础,开创了国产晶体管成功应用于计算机的先河。该机研制成功,奠定了此单位成为后来巨型计算机系列“银河”和“天河”诞生的揺蓝。
1965 DJS-II型机操作系统编制完成  
108乙型机 华北计算所设计,北京有线电厂生产,前后共生产56台。
筹建电子计算机外部设备研究所  
新型晶体管大型通用数字计算机在北京诞生  
1969 150机 北京大学承接了研制百万次集成电路数字电子计算机的任务;为了支持石油勘探事业。
1970 441B-III型机研制成功 哈尔滨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主持研制的中国第一台具有多道程序分时操作系统标准汇编语言的计算机;全晶体管计算机。
1972 大型集成电路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 每秒运算11万次的大型集成电路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在复旦大学的支持下,由上海华东计算技术研究所研制成功。
1973 150机研制成功 中国第一台百万次集成电路电子计算机;由北京大学、北京有线电厂和燃化部等有关单位共同研制;字长48位,存储容量13KB。
DJS-100机研制成功 借鉴美国通用数据机器公司的16位小型机的技术,硬件自行设计,软件兼容
1974 研制汉字信息处理工程 四机部、一机部、中国科学院新华社、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联合提出
1976 DJS-183机研制成功  
1977 DJS-050机 中国第一台微型计算机
银河巨型计算机开始研制 慈云桂主持,长沙国防科技大学(原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承担研制工作。
1978 关幼波肝炎专家系统 中科院自动化所与医学专家合作开发出第一个关幼波
1979 成功仿制 8080 的微处理器和 6800 微处理器 微机DJS-045系列及DJS-045060系列。
DJS-140系列机  
HDS-9机 华东计算技术研究所研制成功了每秒运算450万次的集成电路计算机
激光照排机排出样书 王选教授用中国第一台激光照排机排出样书。
1981 GB2312国家标准颁布实施 《信息处理交换用汉字字符集(基本集)》
1982 DJS-153机  
DJS-185机 上海电子计算机厂
DJS-186机 华北计算技术研究所
  到1982年底,中国已经有了4000台计算机(不包括微型机),其中进口计算机450台,大概有200种机型,中国第一代计算机共生产了45台,第二代计算机生产了200台,其余都是DJS-100系列。
1983 计算机外部设备 华北终端设备公司已能批量生产D-2000型汉字智能终端及ZD-1110型字符显示终端;中国磁记录设备公司已生产出24兆磁盘机、6兆盒式磁盘机等产品。
五笔字型汉字输入法通过鉴定  
757型机 大型向量流水并行机,运算速度达到每秒向量运算0.1亿次。
银河I型机 国防科技大学研制成功“银河I号”巨型计算机,运算速度达每秒1亿次。
1984 新技术发展公司宣布成立 联想集团的前身
1985 华光Ⅱ型汉字激光照排系统投产  
1985 长城286  
1986 中华学习机  
1987 中国首次实现与国外的计算机联网 北京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向西德卡尔斯鲁厄大学发出中国第一封电子邮件(E-mail)。
1988 长城386  
发现首例计算机病毒  
1989 EST/IS4260智能工作站  
1990    
1991    
1992    
1993 银河计算机Ⅱ型通过鉴定 由长沙国防科技大学承担研制工作。
1994 中国正式加入互联网 1994年4月,中关村地区教育与科研示范网络工程进入互联网,实现和Internet的TCP/IP连接,从而开通了Internet全功能服务。
1995 曙光1000  
1996    
1995 银河Ⅲ 由长沙国防科技大学承担研制工作。
1998    
1999 银河Ⅳ 由长沙国防科技大学承担研制工作。1024个CPU组成的银河Ⅳ超级计算机,峰值性能达到每秒1.0647万亿次浮点运算,其各项指标均达到当时的国际先进水平。
2000 GB18030编码标准  
2001 龙芯”计划开始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开始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性能通用CPU芯片,他们把这一项目命名为“龙芯”。
2002 “龙芯”1号 该年8月份,“龙芯”1号研制成功,9月28日正式面世;同年12月,由中科院计算所、海尔集团长城集团长软公司中软股份中科红旗曙光集团神州龙芯等国内七家联手发起的“龙芯联盟”正式成立,这意味着龙芯从此有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条。
2004 王小云等攻破MD5 2004年8月17日,山东大学王小云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冯登国、上海交通大学来学嘉、山东大学于红波四人在美国加州圣巴巴拉举行的国际密码学会议Crypto’2004)上公布对于MD5HAVAL-128MD4RIPEMD四个著名HASH算法的破译结果。
2005 龙芯2号正式面世  

参考文献[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