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建筑看南京 : 一条颐和路,半部民国史

来源: 2015-11-10 20:11:09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民国建筑看南京 : 一条颐和路,半部民国史

从1927年到1949年,南京民国政府的22年,最初在南京安家落户,十年之后,辱败撤退,八年抗战胜利返回,又匆忙离去。带不走的官邸、宅第与都城一起,进入历史。

民国建筑看南京

1928年,国民政府专门成立首都建设委员会,蒋介石任主席,孙科和孔祥熙任主任。凭借刚刚与美国建立的外交关系,又聘请美国建筑师墨菲、古力冶为建筑顾问,安排清华留美学生吕彦直(中山陵设计者)为其助手,共同主持制定《首都计划》。序言中写道,编制该计划的目的,并非要将首都建成“发号施令之中枢”,而是“文化精华之所荟萃”;既“本诸欧美科学之原则”,又要兼顾“吾国美术之优点”。

1929年12月31日,《首都计划》正式公布,包括人口预测、功能分区、交通计划方方面面。尽管由于后期经费不足和抗战爆发,许多内容没能实现,却奠定了今天的城市格局。《计划》将南京住宅划分为四个等级。第一等级建别墅和花园洋房;第二、三等级建公寓、普通楼房;第四等级为棚户区。

 

《首都计划》正式提上日程后,自六朝、南唐、明初以来的第四次建筑高潮在南京城高调展开。到1933年,只有第一住宅区按计划实施,一批样式新颖、风格别致的花园洋房沿颐和路陆续建成。能进入“高级社区”的住户,除了政府要员,便是外国使节,非富即贵,人们自然将这里称作颐和路公馆区。

 

《首都计划》对第一住宅区提出明确规划建设要求,高端、大气:平均每户建筑面积不得小于400平方米;院落作为组成社区的基本单元,必须一面临街,方便又安静;住宅不得相连;旁院宽度最少5米,后院深度最少8米,前院深度最少7米;楼宇高度不得超过3层,或11米;路旁铺草植树,以增景致;区内有完整的供水与排水系统,警卫室、车库、水电、冷暖和卫生设备齐全。当时自来水供给十分紧张,到1937年,全市还只有3800多户能用上自来水,而这一区的自来水很早就直接入户了。此外,按照《计划》,学校、商店、银行、邮政局、电报局、娱乐场所、菜市场、警察局,都在必备“配套设施”名单之上。
 

民国政府定都南京后,新贵云集,各省主席、各战区司令、建交国家的公使人员,都在择地建宅。颐和路公馆区,生而逢时。颐和路公馆区内,建有花园洋房上千幢,宫殿式官邸几十幢。。颐和路公馆区界位于江苏路、宁海路、北京西路、西康路和宁夏路之间,总面积69万平方米,想象一下72万平方米的故宫,颐和路公馆区的大小也就不难得知。区内道路多用各地风景名胜命名,颐和路为中轴,琅琊路和牯岭路与其十字相交,赤壁路、珞珈路、灵隐路、天竺路、普陀路、莫干路、宁海路穿插其中,这些朗朗上口的道路,将颐和路公馆区自然分隔成片。

北京西路9号 埃及大使馆

江苏路27号 熊斌公馆

 

颐和路公馆区的这些欧洲别墅式、欧洲乡村式、现代派、江南园林风格、西班牙风格、仿美式、仿日式……成片的豪宅,形状各异、情调各具,几乎找不到一座式样重复的建筑,置于现代的南京城中俨然成为一座没有围墙的“国民时期的建筑博物馆”。

天竺路3号 加拿大大使馆


1935年《首都志》记载,首都新住宅区,已经不见“昔日荒烟蔓草景象”。青砖黛瓦,深院洋楼,梧桐树掩饰着黄色的院墙,几年之内,颐和路公馆区初现规模。但这种热情和建筑盛况也仅仅持续了十年,1937年日军占领南京,汪伪政权下,《首都计划》的调整和编制不痛不痒,城市建设也只能用来粉饰太平。

北京西路41号 中英文化协会


一条颐和路,半部民国史

这里,遮天蔽日的法桐下,是大门紧闭的深宅大院幽居于闹市之中。这些大院的主人都曾经是民国时期叱咤风云的人物,而如今,一切都已烟消云散。

普陀路10号 陈诚公馆


1932年元旦,陈诚与宋美龄干女儿谭祥在“励志社”举行婚礼后,入住普陀路10号。此次安家由宋美龄资助,屋内家具也是宋美龄亲自监工,地板是美国进口红松木,不蛀不蚀越擦越亮。1945年抗战胜利后,陈诚被派到东北战场,但已无力回天,国民党内声讨陈诚败绩的声音此起彼伏,甚至有人提出“杀陈诚以谢天下”。1948年,陈诚前往上海治疗胃疾。从上海去往台湾后,普陀路10号,陈诚再也没能回来。

 

颐和路34号 顾祝同公馆

颐和路8号 阎锡山公馆


汪精卫住在颐和路38号,隔壁34号是国民党中央军“八大金刚”之首顾祝同的家;蒋介石专门为“文胆”陈布雷物色的宅院,在颐和路6号,但陈布雷只住了一年,就举家迁往重庆;特务头子毛人凤住在珞珈路3号,张学良曾被关押至此;1949年,国共谈判期间,“山西土皇帝”阎锡山不敢回太原,请求李宗仁拨了颐和路8号暂为居住,7天后仓皇而逃;汤恩伯任陆军副司令兼南京警备司令后,以妻之名,花了2500万国币购得珞珈路5号作为汤公馆。还有冯玉祥,于右任,薛岳,竺可桢、唐生智,熊斌,胡琏,周至柔,蒋锄欧等等角色,都在颐和路公馆区置办了房产。

牯岭路10号 胡琏公馆

琅琊路9号 周至柔公馆


1940年3月,在日本庇护下,汪精卫建立傀儡政权,搬到了西康路和颐和路交界处。公馆分东、西两边开门,东开门是颐和路38号,西开门是西康路46号。这处西洋风格的宅院1936年建成,占地1543平方米,小庭院,三层楼,钢筋混凝土结构,外观富丽堂皇,室内陈设考究。公馆平常铁门紧闭,四周岗哨林立,防范森严。院内有一车库,可以停3辆汽车。一楼做会客室、办公室;二楼有四间卧室,中间设会客厅;三楼为主人卧室。

颐和路38号 汪精卫公馆


日军在他住进这座豪华公馆后,也对其加强了“保护”。颐和路38号对面,驻扎了20多名日本宪兵。不远处的颐和路21号,是汪伪特工总部所在地,靠近当时的日本南京宪兵司令部(今江苏路39号),一旦有什么活动,双方配合联系非常方便。汪公馆的关系网,尽在掌握之中。

颐和路公馆区的各院门口,今天大多挂有介绍,写明是谁的故居,颐和路38号,却只有门牌号,对于房主未谈一字。透过树木郁郁葱葱,灰白色的小洋楼隐约可以窥见,风光不再。抗战胜利后,陈璧君被关押,汪公馆作为“逆产”由国民党战地服务团接收。因为离西康路33号美国大使馆很近,被改做美军军官俱乐部。

沿宁海路走到最北端,两旁种满洋槐,遇见一座苏州古典园林风格住宅,就是在宁海路5号的马歇尔公馆。周围几条小街上,都是洋味十足的房子,唯独这一座,是典型的苏州古典园林建筑。这里原本为金城银行所建私人别墅,后为外交专门委员会主任张群的宅第。1937年建成,1937年1月,以法币65000元的价格出售给美国代理方。江南园林式的歇山屋顶,围墙上开有漏窗,隐约可见内部翠竹青松。但外观古典,内里现代,是设计者将中西式相结合的一种尝试。公馆占地2780平方米,建筑面积749平方米。主楼是两层共11间的中式仿古建筑,配有豪华坚固的防空洞一座。楼前庭院宽敞,院内小路用红、黑、白三色鹅卵石铺成鹰、狮、虎和鸟四种图案,至今保存完好。

宁海路5号 马歇尔公馆

 

1937年11月23日,日军即将攻打南京,时任国民党中央政治局委员会秘书长,外交专门委员会主任委员的张群,邀请所有在南京的外国人在宁海路5号公馆举行了一次会议。南京市长马超俊、卫戍司令唐生智等人出席。会上决定以后每晚八点半到九点半向外国人通报最新情况。此后不久,张群便将公馆交给德国大使馆使用。11月29日,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成立,选举拉贝为主席,德国大使馆将楼房转交给安委会使用。为了预防日军骚扰,拉贝在宁海路5号院大门上钉上了有他名字的木牌,悬挂起德国国旗,在院内草坪上,铺上了安全区区旗。12月13日,日军攻入南京城的当天,国际红十字会南京分会在此成立,美国传教士约翰马吉为主席,拉贝、魏特琳等人为委员。
 

1945年,马歇尔以杜鲁门特使身份来华住在宁海路5号,1947年1月回国出任国务卿。两年期间,以“调处”名义参与国共谈判。

颐和路26号 澳大利亚大使馆

 

北京西路67号 美国军顾问团AB 大楼

 

与国民政府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大使级有31个,公使级有18个,大大小小49个大使馆或公使馆,分布在颐和路、宁海路、江苏路等路段。另外还有美军顾问团建于北京西路的AB大楼。这些建筑多以当时欧美流行的摩登花园小洋楼风格为主,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外部宽敞,内部实用。异国风情交相辉映,成了第一个使馆区样板。

西康路33号 美国大使馆 主楼

西康路33号的美国大使馆,由三幢造型相同、规模相等的西式楼房和三幢西式平房构成,每幢楼房建筑面积936平方米。房屋全部依山坡地势而建。三幢西式楼房均为公寓式建筑,是大使馆官员的住所,砖石结构.高三层,另有地下室一层,四面坡屋顶,屋脊两侧及后墙竖有用来取暖的壁炉烟囱。楼房正面的中部为门廊和阳台.一楼的正面和侧面为通廊,中部是客厅和办公室,后部是厨房、餐厅。馆舍的南边还有一个游泳池。国共内战,美国充当调停人的角色,美国大使馆也就成了世人瞩目的焦点,门庭若市,很多大人物来此斡旋谈判。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司徒雷登大使留在使馆,与即将建立的共和国秘密接触。1950年2月18日,美国政府最后一名外交官培根离开南京返回美国。1953年,毛泽东在建政后第一次到南京,乘“洛阳”号军舰沿长江而下,登陆南京,入住西康路33号。柯庆施,石西民和刘述周三家一直居住在院内的三幢西式平房,为了毛泽东的到来,临时搬家让出住所。

解放初始,人去楼空,公馆多成无主之地,一度被荒废,被政府接管改造后,一部分分配给军政机关干部居住,另一部分做了江苏省省级机关办公用地。20世纪80年代中期,有关部门开始出台政策对其修葺。如今,多数院落或铁门紧锁,或有卫兵守卫,很难入内。院墙之后的主人故事,也随之封存。

除了那些弃颐和路公馆而去的主人,另一些公馆的主人选择留下来。从扬子晚报记者采访竺可桢后裔的报道,可以知道他们的命运。

珞珈路48号 竺可桢公馆

在珞珈路48号竺可桢旧居旁边的一排平房中,记者找到了竺可桢先生大儿子竺津的妻子孙奶奶。孙奶奶虽然已经80高龄,但依旧精神矍铄,当年的事情也记得颇为清楚。“我和竺津是1955年结婚的,竺家之前的事情,我也是听竺津讲的。这个房子是上世纪30年代建的,具体哪一年,他没给我讲过,只知道当时公公已经担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的所长。”孙奶奶告诉记者。
  竺可桢先生在这处别墅没住几年,1936年,国民政府任命他为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只身来到杭州,从此就再也没在这处别墅住过。“公公去了杭州,婆婆带着几个孩子还住在这里。只是没想到第二年,抗日战争就爆发了。当时年仅17岁的竺津参了军,公公也带着浙江大学600多师生西迁,婆婆也带着孩子们往西走。1938年,婆婆和小叔子竺衡都患上了痢疾。当时已身在广西桂林的公公,急忙赶回江西泰和,可惜此时竺衡已经去世,婆婆也在几天后去世。”孙奶奶称。
  1949年,国民政府岌岌可危,为了拒绝陪同蒋介石迁往台湾的邀请,竺可桢辞去浙江大学校长的职务。新中国成立后,竺可桢担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从此便居住在北京。“竺津解放后到南京第三初中,也就是现在的南京14中教书,一直住在学校,这座房子也成了公产。1955年,我和竺津结婚,第二年,竺津的妹妹竺宁考上南京农学院,也就是现在的南京农业大学。因为都需要房子住,公公便写信给中央,把这座房子又还给了我们。”孙奶奶表示。
  因为曾经参加国民党军,1957年,竺津被打成右派,第二年,竺津又被打成反革命分子,下放到南京浦口的石佛农场。“1960年,竺津染上血吸虫病,在这里休养了几个月之后,又被带回农场,第二年元月,竺津就在那里去世了。1962年,公公加入中国共产党,他觉得私人住房应归国家所有,个人住房应统一由国家分配,所以就在当年写信给南京市政府,将这座房子交给了国家。我们虽然还住在这里,但要定期交房租,直到现在还要交。1969年,我也被下放到江宁,只剩下读初中的女儿住在楼房旁边的平房里。1975年,女儿得了精神病,我才从江宁调回来,住在这里照顾女儿。这些平房都是建国后建的,公公的那座楼房,也被房管部门租给了其他的住户。”孙奶奶告诉记者。

 

================================

 

以上的内容根据网上资料和图片整理而成,加上今年春天拍的两张照片,也补充了一些史实。

 

从童年开始,在颐和路周围的珞珈路和宁海路居住了十年,直至文革中的六十年代末下放农村。又过十年,才重返南京上学,然后出国留学。

 

南京人都知道宁海路。小时候上学,每天沿着绿荫的宁海路,拐入宁静的莫干路,再上琅琊路,穿过普陀路,看到灵隐路,琅琊路小学就到了,颐和路在下一个路口,大约十分钟的路。

宁海路11号 蒋锄欧公馆

 

沿途的居民住宅都是独门独院,道路僻静。除了宁海路,还有另一面的北京西路,颐和路周围的道路没有公交线路。这些住宅都是原来的使馆和国民政府官员遗弃的院落 。1953年建立江苏省,除了在北京西路七十号盖了办公楼,没有专门建造住宿区。这些遗弃的住宅,有的改作办公场所,有的分配做住宅。一般两三家,或更多家,合住一个院子。院内原来的车库,警卫室也改为住房。南京冬天严寒刺骨,却地处江南,国家规定冬天不能供暖,住宅内原有的取暖和供热水的锅炉都上锈废置了,但是卫生间浴缸,地板,储藏室完好。领导干部可以独住一院。琅琊路小学的后门,正对江渭清住宅的院门。文革初期,江家被撵走,外人随意进出,还记得院内有半地下式防空洞。与北京的大院生活相比,南京有更多的小院生活。当然也有例外,南京市政府的宿舍区在民国时期的公教一村。

 

宁夏路2-1号 于右任公馆

 

在南京,知道珞珈路的人并不多。住在那里的时候,每周有六天住在全托幼儿园,幼儿园在宁夏路上,对家里住宅没有什么印象。只记得生病要去珞珈路口的门诊部。周末有空,全家会去西康路小礼堂看电影。美使馆的游泳池也在旁边,后来在那里学会了游泳。泳池不大,大约二十五米,却有三米深,还有跳水的高台。近日上网查看,只有三百多米的珞珈路,有过瑞士大使馆,汤恩伯,毛人凤,竺可桢,毛邦初等曾在此居住。少年之时读小说红岩,要是知道特务头子毛人凤曾经同住珞珈路,一定会到那个院子去,看看张学良关在哪间房子。

珞珈路5号 汤恩伯公馆

十多年前,第一次回南京,迫切回到宁海路的旧址,想看看老房子,拜拜老邻居。却未见多年的梦中故居,取而代之的是一幢拔地而起的几十层高的办公楼,失望而归。

珞珈路11号 毛邦初公馆

 

不过也很幸运,现在居住的这个城市里,有几位和我年龄相仿的金陵旧人。有在故里同住一条街的邻居,有大学及小学的同学,甚至幼儿园的园友。这么多年,算来要有一半的人生时光,时常与他(她)们及家庭一起聚会叙旧,一起外出游山玩水,一起回宁看望年迈的长辈,一起看着下一代成长繁茂在第二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