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天不懂夜的黑

来源: 2015-11-08 01:22:33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不同年龄段的人考虑问题的角度是不一样的。我的前一份帖有位网名 的跟帖说:“66年有冻结工资发生活费的,很少几家,过几年解冻就成了大财主了。有的看到风声不好赶紧提款。”http://bbs.wenxuecity.com/memory/837469.html。

说这话的,要么是故意的混淆视听,要么就是 TOO YOUNG TOO NAIVE。取出来的现金您往哪儿放,家里?明天就抄家了! 亲戚那儿?窝藏(将被)抄家财产是啥罪名?!

另外“很少几家”是在哪儿取样,在工人区,还是三线厂?

更有人直接“骂山门”:“侬只 老甲鱼”。小子,别看老子现在岁数大了,见面照样FIX你!

华府采菊兄曾讲:龙华人去南京路就是“到上海去”;其实当年在浦东或者杨浦区的很多人去南京路或者淮海路就是去上海。

改革开放以来出国早的上海人,不论原来生活在上只角还是下只角,心中的上海估计也只是那两条路及周边的区域了。

难怪现在有人质疑59-62年是否饿死过人?

程乃珊的书,应该是反应了上海市民生活的。尽管是高端市民。

前些年还有一位作家叫树棻,写旧上海很传神。

再早,大约在1964-1965期间,上海出过一套(二本)书,一本《旧上海的故事》,另一本当然就是《新上海的故事》了。

如能找来翻翻看,会发现新上海的故事傻傻没有旧上海的故事好看。

1990年之后上海的故事当然更有劲,但是除了一部《蜗居》,好像还没有十分吸引眼球的作品。

回到1967年前的上海,55年和62年都曾放过一拨人去香港。本鲨的一位邻居就是63年16岁经批准去香港然后到美国投奔父母的。估计她应该是红色中国赴美读书最早的了吧?!

所谓上海死了,当然是指旧上海。但是新旧上海的划分个人觉得应该在1992年,49年-66年是旧上海的卧榻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