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 华菊兄的帖 也说说5-60年代上海的生活点滴

来源: 2015-10-11 21:47:50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对于工人新村生活的了解仅限于每年1-2次去家住控江一村的一位亲眷家做客。一间房,不记得有没有抽水马桶,厨房共用。住户工人(在小孩子眼里工厂里上班的都是工人)居多,生活水平相差不大,平时菜肴以素菜为主。

能说的稍微详细的是鲨鱼自己居住的一底一厢三层楼新式弄堂。听说是1934年通的煤气;自动电话是住户自己装的,1949年之后(?)升为6位数,还记得自己家的电话是:370XXX,但是66年之后差不多都拆了。每个门牌都有一间车库,上海话:汽车间,但等到公鲨记事时,整条弄堂近120家门牌已没有一辆汽车了。

1949年-1966年的上海仔细划分还可以划分为49-53;53-56;56-59. 60-62和63-66等几个阶段。由于年龄的关系,对于前二个阶段的事情都是听家中长辈或者亲眷邻里转述的:49-53年市面不好好多工厂外迁;到了53-56年,三反五反运动几近杀鸡取卵,对于私企的生产经营影响很大;以至于和前政权没有刮连的中等资产人家也纷纷想法出境了。二房东不再允许收取房租好像也是这个时候。饭馆里还是老样子,服务员殷勤待客,大师傅对于老七客还很关照,让人有亲近感。但是公私合营对于私方的生产资料作价太低了。直接影响就是原本靠一版小店或者小作坊能生活的不错的小业主、小生意人家生活水平下降的很多,成了困难户。

公鲨开始有印象的是58年的人民公社。那一年上海市内也开始搞人民公社了,二条弄堂之间的隔墙拆掉了,砖头用来砌高炉;(各家原来的铁门和铁艺窗子则早在1944年左右就被日本强盗以献铁支援大东亚圣战的名义给强拆了);隔壁有空房间的人家被动员腾房,弄堂里办起了托儿所、幼儿园和民办小学。

有传言要求各家把缝纫机交给里弄生产组,还要组织不工作的家庭主妇去生产组上班。

为避免被充公,鲨鱼家的胜家(SINGER)缝纫机被送进了旧货店,第三天就被人以360元人民币买走了。

60年-62年的物价依稀还有印象的是:在淮海路第二食品厂二人堂吃每人一客栗子蛋糕(小方)和一杯热巧克力,要人民币10元;国际饭店一顿西餐大约2-30元人民币(估计就是所谓公司大餐)。那时弄堂里有位国际海员,回家时常能带些高档食品(无非火腿腊肉等易储存的东西),邻里间的家庭主妇偷着去用自己的首饰或者黄货换,人家不要人民币。之所以要偷偷叫,派出所晓得要捉额。据说有一只3克拉钻戒换一支火腿的行市。也是62年之前陈洁如为了生活都去跑过单帮。

到了63年,市面开始好了,一客同样的栗子蛋糕(小方)只要1-2角钱了。但是南京路食品公司一楼的南洋兄弟烟草公司50支装红双喜牌雪茄烟还要10元钱一盒。

耐么到了66年抄家了。一条弄堂100多家门牌,每个门牌里都有被抄的住户。比公私合营时更绝的是,到旧货店里卖东西要出示户口簿了,听说(只是听说)被抄过家的人家户口簿上都被派出所注明了:此人被抄家,不过再想卖旧货维持的确不行了:金银细软都被抄走了,古董字画破四旧自己或者被红卫兵烧了,没烧没抄的也没地卖了;定息没了,侨汇好像也不大有了(估计是不敢领取了?)。全弄堂都陷入了靠已经上班的子女汇钱生活的境地。那时已经工作的第二代,一般都是49年以后大学毕业,由于家庭出身或者建设需要,分配在上海本地的很少,所以,每个月往上海家中寄钱就是外地上海人的一项重大支出了。不过那时好像没听说谁和家中父母划清界限不寄钱回来的。68-69年上半年开始有些松动了,老大房柜台里有了抄家的陈年白兰地卖了,20-45元人民币一瓶。锦江饭店下面的店家又有25元一双的软质皮鞋卖了。去旧货店卖东西似也不必出示户口簿了。

但是好景不长,到了69年,又开始准备打仗了,每家每户的子女又被上山下乡驱赶着离开了上海。

从那时起,日常生活里所有旧上海的痕迹就都消失了。

不知何时起,人与人之间的对话用“哪能”开始了。

再后来就彼此称师傅了。据说还有喊“解放军师傅帮帮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