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非屠呦呦灵光一现,从巫医的记录想到高温会造成成分破坏,很可能根本没有这个药出现。
所有跟帖:
•
突然想到一个纯技术问题:那么多的中药需要煎熬,到底其中有多少是会被高温破坏了活性恶呀?赶紧想办法啊。
-华府采菊人-
♂
(0 bytes)
()
10/07/2015 postreply
08:03:10
•
是啊,中药里好些事需要用更精确的方法去处理,这次是青蒿素,谁知道下回是什么“素”?
-华府采菊人-
♂
(0 bytes)
()
10/07/2015 postreply
08:29:26
•
不做肯定成不了,做了未必能成功,木钱儿啥也做不了。
-华府采菊人-
♂
(0 bytes)
()
10/07/2015 postreply
08:45:53
•
有个问题,如果青蒿素不能经历高温,以前的汤剂是如何起作用的呢?
-华府采菊人-
♂
(0 bytes)
()
10/07/2015 postreply
10:21:01
•
那么这回“青蒿素”的发现就有点误打误撞的了,这大概就是“发明”的“偶然性”吧
-华府采菊人-
♂
(0 bytes)
()
10/07/2015 postreply
10:53:37
•
好像是说加水绞汁喝,不是煮水喝,没有高温。
-走石飞沙-
♂
(0 bytes)
()
10/07/2015 postreply
11:14:24
•
又牵扯到青蒿素的水溶性了,好像也很小吧
-华府采菊人-
♂
(0 bytes)
()
10/07/2015 postreply
12:12:00
•
善于在“偶然”出现的现象中找到发光点,就是本事。所以试验中的“非正常现象”可能更有价值
-华府采菊人-
♂
(0 bytes)
()
10/07/2015 postreply
12:10:48
•
若是不稳定的,甚至植物不是一个属的,生长环境季节变化影响大的, 仍然治好了病,那不有点“蒙”的意思了?
-华府采菊人-
♂
(0 bytes)
()
10/07/2015 postreply
12:08:21
•
不同属的植物可能含不同的化合物,对同一病都有效。还是有点靠蒙啊,匆兄说得对,得对中药进行严格的定性分析。
-华府采菊人-
♂
(0 bytes)
()
10/07/2015 postreply
13:1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