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中的牺牲品,怀念张昌绍教授 zt

陈冲的外公(北方叫姥爷)张昌绍是中国药理学家,又一大师级的人物。1906年8月18日生于江苏嘉定(今属上海市),1967年12月卒于上海。出身于一乡村小学教师家庭。早年曾在一私人医院中当学徒。1934年毕业于上海医学院后留校,任药理学助教。1937年留学英国,1939年获伦敦大学医学博士与哲学博士学位,并被吸收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1940年赴美国哈佛大学进修。1941~1946年任上海医学院药理学副教授兼中央卫生实验院药理研究室主任。1949年后,除任上海医学院药理教研室主任外,尚兼任中国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学术委员,全国血吸虫病研究委员会药物组组长,中国生理科学会理事。长期从事药理学教学与研究工作。培养了百余名药理学研究生、进修生,他们大都成为药理学的教学或研究骨干。他善于将国际上新兴的科学前沿结合中国实际进行研究,在微生物和血吸虫病化学治疗学以及传出神经药理等方面作出贡献,为中国现代药理学的开拓者之一。60年代初张昌绍和他的研究生邹冈发现, 吗啡镇痛位点, 这一研究结果被认为是吗啡镇痛研究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成果。

浩浩荡荡的“文革”运动打破了家庭的安宁。张昌绍的研究工作停止了,项目搁浅了,研究室关闭了,论文被勒令停写了。张昌绍以一生的坦然与缄默维护着自己的人格与尊严。在一个寒冷的平静的冬夜,他最终选择了令陈冲和家人都震惊的方式——自杀,来捍卫自己一生的追求并为之奋斗的真理和科学。张昌绍临走时留给陈冲的是一幅“说话要和气”的字帖。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