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对“奇装异服”的批判

来源: 草原- 2015-09-23 22:51:27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14193 bytes)
本文内容已被 [ 草原- ] 在 2015-09-23 22:53:47 编辑过。如有问题,请报告版主或论坛管理删除.
回答: 80年代的年轻人草原-2015-09-23 21:09:05

对奇装异服的声讨,就是从上海开始的

 (2007-11-11 22:43:10)

    想起了《庐山恋》,那是1980年拍的电影。

    其实《庐山恋》给我们的唯一的记忆,就是张喻在电影里换了很多套很多套的衣服,到底有多少套?找到了一个大概算是准确的数据,43套,比20多年后《花样年华》张曼玉的23件旗袍足足多了20套。这就是唯一的记忆,但是这唯一的记忆是重要的,当我们把这43套衣服镶嵌在1980年的时候,它重要性就凸现出来了。《庐山恋》的放映是在1980年,按照当时缓慢的拍摄速度计算,它的开拍是在1979年,那一年,文革结束才刚刚3年,几乎所有的人还陷入于灰蓝色服装的沼泽地而不能自拔的时候,43套艳丽的“奇装异服”,简直就是“天上掉下个林妹妹”,对于所有的民众,是瞪大了眼睛、站大了嘴巴的震惊,也就是成语“瞠目结舌”的写照。

    相隔27年,还需要向《庐山恋》的主创人员表示十足的敬意,在当年灰蒙蒙的服装世界里,可以设计出43套“美国华侨”的服装,需要的是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导演黄祖谟回忆说,“也是从当时国外的时装杂志上参考的”,但是服装设计的按图操作,被当时舆论批评为是“资本主义生活方式,是时装展览。”当时“时装展览”是一个贬义词。但是在全国放映时,电影中的时装成为观众的一大乐趣,“当时上海的女孩子赶时髦,有把裁缝拉到电影院里面,要他照着上面的样子去做的。”导演黄祖模至今说起这些来仍然得意。

    当然也许我们不必表示敬意,因为上海人对服装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亲近,只不过是在《庐山恋》里找到了期待了很久的契合罢了;就好像将一条鱼放在水里,是不用感谢鱼游得很优雅的。如果《庐山恋》是北京人拍的,那么可能是在故宫忆往昔,在天坛侧耳回音壁,但是可能就不会在服装上大做文章,因为北京人服装很长,服装思维很短;而上海人,让他任意地选一个上海人的无所比拟的特长,就应该是服装。或许在编剧写剧本的时候,在导演构思分镜头的时候,在服装设计一套套的衣服拿出来的时候,在主演张喻一件件试穿的时候,都是一片津津乐道之声,还有什么可以比假借一个美国华侨来施展上海人对奇装异服的渴望更加“扎劲”(有劲)?对于上海人来说,当然主要是对于上海女人来说,服装荒芜已经太久太久。

    对奇装异服的声讨,就是从上海开始的。1964年,南京西路高美服装店里发生一场争执。一位女顾客订做了一条灰色华达呢裤子,要求把裤脚做小,但试样时发现裤脚没有按她要求的去做。她要求把裤脚改小,遭到营业员拒绝。营业员提醒她:“再改小就要形成包屁股、小裤脚了,这种奇装异服是不受欢迎的,”并对她说:“社会主义商业不能制作有害社会风尚的商品。” 这位女顾客反驳说:“反正我付钱你交货,订做就是为了称心如意,你们有什么理由拒绝呢?难道我穿一条小裤脚裤子就影响社会风尚吗?做一条小裤脚裤子就是资产阶级思想吗?”双方不欢而散。第二天,女顾客带了一个男伴来到服装店,再次要求改做,也未能如愿,不得不改日换人来将裤子取走。

    《解放日报》根据这个事件,发表了一篇特写文章——或许这个事件本身就是当时的一条政治假新闻,在当时的兴无(产阶级)灭资(产阶级)的政治环境下,想做小裤脚管的女人,已经没有胆量对营业员发难了;文章发表后,引起了一场意料中的全社会对奇装异服的批判。回过头去看,最有意思的是当年《羊城晚报》对奇装异服下的定义和概括的危害:女装的敞袒胸部的袒胸领、彻底暴露肩腋的背心袖、包紧屁股的“水桶裙”、紧束腰部而故意突出胸部的其他怪样的衣服,都是奇装异服。这些怪样的衣服,一是卖弄风情,刺激别人的感官;二是有损健康,不利于肌体的活动。上海这次对奇装异服的发难,至此形成一场全国性对奇装异服的围攻。

    但是即使在文革时期,上海女人的奇装异服之心常常死灰复燃。文革时候的上海,每年夏天报纸电台都会有一阵警惕奇装异服回潮的声音,就如同几年前年年夏天城市里都要扫黄一样。也就是说,每蛰服了一段时间,上海女人又忍不住了,又在服装上翻出了新花样,而这新花样又往往与当时的宣传道德向背。比如裙子,膝盖恰是黄浦江的水位警戒线,超过警戒线者就以超短裙论处,“超短裙”三个字,基本上代表了不好女人的生活作风。当年有一个被普遍认同的观点是:好服装是被坏女人带头穿出来的。年年要警惕奇装异服,也正说明上海女人的奇装异服之心,就象是泥土里的竹笋,一阵毛毛雨,它都会钻出来。所有女人的裙子,其实都心照不宣地短了2厘米3厘米。

    因为上海女人对奇装异服不仅仅是爱好,还有一条奇装异服的生物链,以至于奇装异服成为上海女人不由自主的生命现象。几乎每家人家都有缝纫机,每个女孩子都会踏缝纫机,都会自己做衣裳,还会有纸样在交流,还会有弄堂口的宁波裁缝摊可以请教,而且,国内最好的两个牌子家用缝纫机“飞人牌”和“蝴蝶牌”都是上海生产,还是紧俏商品,在七八十年代,凡是女孩子出嫁,缝纫机是必备的嫁妆;条件最差的时候,缝纫机是用黄鱼车踏到婆家去的,后来条件好一点了,面包车车过去,在出骨新的缝纫机盖板上,盖了一块布艺的披巾,四周滚了条花边——现在叫做蕾丝,还有排须——现在叫做流苏,这块披巾,就是待嫁新娘的杰作。一个女人的心灵手巧,在这一方缝纫机披巾上,小小地展示了一下。即使不是结婚,做了件衣服,就去外滩去公园拍照,就去荡马路……对于上海女人来说,一生中没有男人相伴是苦闷的,而一生中没有好的衣服相伴,简直就是活不了的。所以只有上海人想得出来,在《庐山恋》中,让张喻换43套衣服,也只有上海小姑娘会请老裁缝免费看《庐山恋》——条件是老裁缝要帮小姑娘照着电影里的样子做衣裳。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