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彪事件”诗词集锦:高卧不须窥石镜,秋风怒在叛徒颜
“高卧不须窥石镜,秋风怒在叛徒颜”,后来人们认为这是毛泽东送给林彪的挽诗,也是给林彪的一幅绝妙画像。
“九一三”事件,毛泽东受到的震撼首当其冲。在许多场合,毛泽东屡屡以自嘲的口吻提到林彪。针对“九一三”事件,他会背诵出一些古典诗词,略作一些“加工”。
1971年10月16日,毛泽东在与周恩来、叶剑英、熊向晖等谈话时,说到了叛逃和暴死的林彪,连连说:“我的‘亲密战友’啊!多‘亲密’啊!”(熊向晖《我的情报与外交生涯》,中共党史出版社1999年版)反讽完了,他不禁接着念了唐代诗人杜牧的一首《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接着,毛泽东又解释说:“三叉戟飞机摔在外蒙古,真是‘折戟沉沙’呀!”(熊向晖《历史的注脚——回忆毛泽东、周恩来及四老帅》,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5年版)。林彪“折戟沉沙”,源自这次谈话。
“九一三”事件的翌年,毛泽东在中南海会见了湖南第一师范老同学周世钊。这一年毛泽东临近八十高龄,而周世钊也早已年逾古稀,在他们最后的这次谈话中,两人又谈到了诗词,特别是谈到林彪时,毛泽东当即念了明代诗人李攀龙《七绝》:
豫章西望彩云间,九派长江九叠山。高卧不须窥石镜,秋风怒在侍臣颜。
其中“豫章”指的是江西,“彩云间”是指黄昏时候的云彩,而“九派长江九叠山”则是指长江(由九条支流汇合而成),这里自然可以带出一个庐山。 “窥石镜”三字是出自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闲窥石镜清我心”之句。对在庐山上发生的事,毛泽东对林彪还有一线希望,希望林彪能作检讨,但是林彪倔强,没有按照毛泽东的意图,于是一发而不可收拾。诗的最末一句,当时毛泽东念罢,顺口将“侍臣”改为“叛徒”,并且说将此诗送给林彪是最恰当不过的了,那意思是借助比兴来说:愤怒的秋风横扫了叛徒的嘴脸。
毛泽东与周世钊谈兴正浓,吟诵并戏改了李攀龙的《怀明卿》,又顺带吟诵和戏改了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之三: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林彪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荆门”在湖北,林彪的家乡也在湖北,杜甫原诗是说“生长明妃尚有村”。
现传毛泽东有两首评价贾谊的诗,皆收入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诗词集》“副编”,有人以为格律不合,似非毛泽东所作。分别为:
《七律·咏贾谊》:
贾生才调世无伦,哭泣情怀吊屈文。梁王堕马寻常事,何用哀伤付一生。
《七绝·贾谊》:
少年倜傥廊庙才,斗志未酬事堪哀。胸罗文章兵百万,胆照华国树千台。雄英无计倾圣主,高节终竟受疑猜。千古同惜长沙傅,空白汨罗步尘埃。
有人以为:前者是1971年“九一三”事件毛泽东大病一场后所作,意在借贾谊感伤梁王堕马而死来宽慰自己,不可考,存而不论。
董必武是以“林彪事件”为题材创作诗词最多的党内诗人,其中《偶成》为题的诗:
盗名欺世小爬虫,以假充真变色龙。日照原形终毕露,岿然牯岭孰能冲!
董必武看到中国驻蒙古大使馆送来的温都尔汗飞机与人的残骸照片后 还写了《观坠机中尸影》五首:
其一:乌江戈壁两相望,竟演虞姬殉霸王。自绝于民孽难逭,万年遗臭叛逃亡。
其二:平生自诩是天才,也把天才奖妇孩。三个天才天不佑,窃机投敌毁成灰。
其三:好话说尽如新莽,坏事做绝似法西。瞒人耳目暂时得,蒙马虎皮露马蹄。
其四:大拥大反逞阴谋,喜讥昏聩是彭刘。无情历史车轮转,轧出冥顽貉一丘。
其五:项王死有英雄气,秃贼生怀叛逆心。拟不於伦嫌浅率,论须求允费沉吟。
以上五首诗,词意浅显易知。 限于当时的历史背景,所谓“大拥大反逞阴谋,喜讥昏聩是彭刘”,是说林彪生前曾攻讦彭德怀、刘少奇,而“无情历史车轮转,轧出冥顽貉一丘”,也就是当时标榜的所谓“十次路线斗争”的成果了。
1971年11月1日,董必武乘车离京到南方休养,夜作《北京车站别儿女》五首,其中也有以“林彪事件”为内容的诗句:
路线分明正反争,三原则与两方针。亦知挽救难生效,不惜长言见苦心。
世间既有伪君子,掩形只暂莫藏真。叛逃出境虽侥幸,天网终难宥恶人。
陈毅,当时病情已严重。 张茜听了传达后,当即告知了陈毅。陈毅随即翻出白居易的《放言五首》,并抄示给子女(《陈毅年谱》):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shī)。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周公恐惧流言后,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据《叶剑英年谱》,1971年9月26日, 叶剑英写下了《斥林彪》一诗:
铁鸟南飞叛未成,庐山终古显威灵。仓皇北窜埋沙碛,地下应惭汉李陵。
同年 10月4日,叶还给毛泽东写信,报告军委直属单位、军兵种和院校传达中共中央关于林彪叛党叛国事件通知的情况和军委工作的一些设想,信中说:
“林彪及其妻、子叛变,黄、吴、李、邱附逆,以为勾结几个死党,掌握几架飞机,散布几句谣言,制造几桩借口,就可以施展阴谋,篡党篡国,结果作恶自毙,余孽落网,从反面促使全党提高觉悟,提高警惕,增强团结,增强战斗力,这证明坏事做到头可以变成好事。……军队各大单位在常委会上传达时,讲到林彪谋叛三阶段(谋害主席、广东割据、北窜投敌),同志们初听惊奇,再听愤怒,最后听到林彪机毁人亡,一种沉重心情又爽然消失,转为快慰,发人深省。……在军委直属各兵种首长会议上,曾把林彪给黄永胜的亲笔信(照片)给大家传视一遍,又选了三篇交代材料给大家念了一遍,这种铁证如山,完全粉碎了可能在少数人身上出现的半信半疑的精神状态,收到全功”。
乔冠华听也曾改诗一首:
月黑雁飞高,林彪夜遁逃。无需轻骑逐,大火自焚烧。
南来客网友在文学城“几曾回首”论坛,发表【沁园春】 林彪。其中用典“东门牵犬”,意味深长。事见《史记·李斯列传》,秦二世三年(前208)冬,李斯父子被腰斩于咸阳街头。临刑前,这位为秦王朝服务长达40年的老人,对他身边一同受刑的儿子说,“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翻成白话,即为“我想同你再次牵着黄狗出上蔡东门追捕野兔,还可能吗”?
同样用过“黄犬空叹息,难出上蔡门”典故,写“林彪事件”诗词的,还有沈从文。
1971年“九一三”事件前后,沈从文还在文化部丹江口“五七干校”,得悉事件时,正是自己的70岁生日。于是他于“丹江采石区荒山中”吟诗一首,即《拟咏怀诗——七十岁生日感事》:
“(自注:在此闻林彪、叶群坠机身死)。。。学易知时变,处世忌满盈,祸福相依伏,老氏阅历深。能进而易退,焉用五湖行?窃名贪天禄,终易致覆倾,黄犬空叹息,难出上蔡门……还多羽林郎,意气于青云,不必策高足,早据要路津。谄谀累层台,天才无比伦。鹰隼擅搏击,射于巧中人。青蛙能两栖,蝙蝠难定型。不乏中山狼,玲珑九窍心。蚩尤兴妖雾,目迷行路人。朗朗白日临,夭宇廓然清!蛾子扑灯火,玩火终自焚。。。”
翌年沈从文回到北京,又一口气写了组诗《京门杂咏》,其中之一是《七二年冬过北海后门感事》:
依依宫墙柳,默默识废兴,不语明得失,摇落感秋深。日月转双丸,倏忽万千巡,盈亏寻常事,惊飙徒自惊。
叶圣陶于1971年10月,作《感事》:
好话说唯尽,画皮描最红。大呼诛讨者,身即是元凶。
剧作家吴祖光时有《枕下诗》,内收1972年《九月感事》:
九转洪炉百炼金,千军易得将难寻。翻天覆地真英主,明辨秋毫不识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