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生活回忆---穿和服“抗日”

来源: 2015-08-24 15:24:43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上世纪80年代,中日两国青年互访,两国领导人希望中日友好能在青年一代身上继承下去,那是近代中日蜜月期。在日本时,你能体会到普通日本人对中国的友好。我在那正确的时候去了日本。为什么是正确时间?中国开放,青年学生出国不再限制,只要有一纸学校录取信,就可以到公安局申请护照,大约一个月就可批出,只要单位同意。但在1977年前申请护照,可没有这么容易。不讲千山万水,那沟沟坎坎也够您受的。这边中国护照出来,那边日本领事馆进去不用排队,旁边的美领馆可是另外一码事。人家看不起咱,去日本的都是去“扒分”的。(上海人把钱称为“分”)记得我进日本领事馆时,一位中国雇员冷笑着和身边的人讲:他们现在开心,将来哭都来不及。我当时心里那个火啊,你这红眼病也太厉害了。不知为何,当时日本领事馆对签证很松,去读语言学校的,只要你高中毕业就行,如有大学学历的,几乎没有拒签的。全部中文会话,实际我根本就没学过日语,五十个片假名还搞不清楚。学校在大阪,我连大阪(Osaka)怎么念都不知道,东京(Tokyo)还能蒙。我住在神户,每天“电车”来回,站名搞得溜熟,什么六甲,三宫,梅田。每天等车,车站广播的日语很快就学会:现在车辆进站,请在白线后等车。用的还是敬语,30年过去了,至今不忘。

  尽管日语不懂,但大家都要打工,经济担保人是挂名的,出钱买来的。别说日本人守法,但钱是好东西。我到一饭店打工,在厨房,但也能看见客人进出,麻烦就在这。客人一进门,全体员工要大合唱:欢迎光临,还是一种习惯用法,估计都有几百年的历史了。咱学英语的,说起话来是一串一串的,这日语和中文一样,是一个字,一个字往外蹦,速度却比英语还要快。明天就要去干活,可我这“欢迎光临”还没顺口,一位朋友不高兴了,问我,上饭店吃饭高兴吗?当然,这我明白,可这是人家高兴啊。朋友一拍大腿,就是这,伊拉歇意(上海话意思就是他们开心)。那敬语呢?简单,就是妈的!哈哈,日语的欢迎光临就是:他们开心妈的(伊拉歇意妈的)。以后看见客人进来,就骂一回,还用上海话,过瘾。

  修学旅行,住日式旅馆,进去要换和服,男女混浴,我们都不敢去。晚上各国学生吃饭联欢。同桌一位大姐,北京人,中国京剧院的,拉我上去和她一起唱样板戏。那几天打工时受了气,酒也喝高了。

  临行喝妈一碗酒,

  浑身是胆雄赳赳。

  鸠山设宴和我交朋友....

 反正日本人,外国人都听不懂。当年自己也是愤青一个。下来旁边一位讲,差一点就唱“大刀歌”。“抗日”到敌人心脏里去了。

  那大姐的眼神绝对是唱京剧的,可惜我要处理掉,但人家那架势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