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军西北军抗日将士功不可抹
西北军抗日悍将录(2009-01-23 14:23:04)
转载▼标签: 西北军战绩将领名录108将能打恶仗的军事
今天凤凰卫视的一个关于抗战老兵的节目勾起了我对西北军的好奇,为何屡次重大战役总有他们挺身在先?关中楞娃看来的确了得!
西北军将领录:西北军108将
冯玉祥。张之江、李鸣钟、鹿钟麟、宋哲元、刘郁芬。韩复榘、石友三、孙良诚、张维玺孙连仲、刘汝明、佟麟阁、过之纲、葛金章、闻承烈、程希贤、韩多峰、韩占元、赵席聘张自忠、赵登禹、冯治安、冯安邦、石敬亭、余心清、秦德纯、熊 斌、吴化文、郑大章张树声、蒋鸿遇、刘 骥、曹浩森、张允荣、郑金声、梁冠英、曹福林、孙桐萱、李文田田镇南、谷良民、谷良友、许长林、张凌云、黄樵松、耿幼麟、刘玉山、池峰城、张岚峰郝鹏举、陈希圣、门致中、刘振三、张樾亭、冯毓东、王长海、米文和、刘汝珍、刘昌义李树春、田金凯、王镇淮、薛笃弼、邓哲熙、何其巩、过之翰、萧振瀛。胡景翼、孙 岳岳维峻、方振武、邓宝珊、井岳秀、高桂滋、马鸿逵、庞炳勋。李云龙、蒋士杰、李纪才田玉洁、叶 荃、徐永昌、张砺生、高双成、王鸿恩、弓富魁、雷中田。杨虎城、孙蔚如赵寿山、李兴中、孔从周、冯钦哉、武士敏、李德升、张汉民、段象武。史可轩、许权中董振堂、赵博生、季振同、吉鸿昌、续范亭、高树勋、张克侠、何基沣。
西北军战绩
日战争中,涌现出了无数英雄,真实反映了当时空前的爱国热情和保家卫国的决心,其中,不可磨灭的贡日献当然还是川军,前仆后继伤亡兵力已是全国之最,在抗战胜利以后的大概清点兵源时候竟然伤亡超过了30万,所以川军对抗战的贡献是无可比拟的;而十九路军等等其他的军队的辉煌战役和保卫国家的誓死决心也让人无不景仰.但是,在抗战中,最令日军胆寒的却非川军和正规军,而是武器极差关键时候用冷兵器上阵的西北军和日本人认为永远无法降伏的广西军(桂军),当然,这两只军队战斗力互相不可相比,但是却都让日军闻风丧胆,十荡十决(这里俺申明,没有说其他军队不如他们的意思,而是指让日寇的胆寒程度)
且来先说西北军,抗战时候无数战役都离不开西北军的身影,几乎每一场战役都有西北军的参战,西北军各部几乎成为了各战役的拼命三郎,想想说出“士兵添完了你添,你添完了老子来添”的孙将军.想想背水一战功败垂成的张将军,临危受命战死沙场的郝将军,想想张古山,喜峰口,台儿庄等等战役那恢弘战役中的闪烁寒光的大刀.试问,有哪个部队赤膊手端机枪和日军对射冲锋的,也只有西北军;有哪个部队任何时候都光膀子上战场的,也只有西北军;什么部队任何时候都大刀不离手的,也只有西北军.所以西北军为以成名的即大刀队,部队中无一不会大刀,虽然是因为武器的无奈,但是西北汉子的豪悍也在其中体现无疑,当时的大刀歌和破锋八刀风靡一时,成为典范,尤其破锋八刀,因当时日军刺杀训练是世界一流水平,故其成为破日军刺刀的最佳方法.每当冲锋陷阵时候,人人都悍不畏死,挥舞大刀在日军中劈砍挑刺,血染战袍,当时日军中最怕就是晚上,夜不能寐,因为西北军的日夜攻击,以至于到了后来百团大战时候,看到了背背大刀冲锋的战士都以为又遇到西北军了,已经有种吓破胆的感觉
而西北军所出的名人细点一下实在也让人大吃一惊的:冯玉祥,杨虎城,,孙岳,鹿钟麟,宋哲元,孙连仲,冯安邦,韩复渠,石友三,佟麟阁,刘汝明,孙良诚,梁冠英,井勿幕,邓宝珊(在榆林让彭德怀吃瘪子的那个),续范亭,岳维峻,董振堂,高桂滋,徐永昌,庞炳勋,郝梦龄,刘家麒,黄樵松,方振武,张自忠,杜律明,张灵甫等等等,举不胜举.其中在抗战中最出风头的莫过与二十九军,也就是宋哲元将军麾下的部队
俺细分析过西北军为什么能百战日寇而让日军胆寒的原因,如下:
1,大刀对刺刀,属于针对性训练,因为西北军是当时中国部队中武器比较差的几支部队之一(大炮几门,机枪百挺,也真够可怜的了,毕竟是几万大军啊),故对冷兵器要求反而更高.而在实战中效果明显;
2,官兵大都是陕甘大汉,体质好,且西北习武成风,体力过人,吃苦耐劳,人人能打几下拳,练俩下刀,对实战的影响颇大,单兵作战能力非一般军队可比拟,以一敌二敌三的例子举不胜举;
3,西北军大都是中原大战后压缩而成,将士多为老兵和精英,是当年西北军之精华所在,将官多为降级录用,军长任师长,师长任旅长之例比比皆是,故人人会战能战好战;
二十九军历史2007年07月07日 星期六 18:18国民党29军原为西北军冯玉祥的队伍。
29军的前身是冯玉祥的西北军, 1924年,冯玉祥联合胡景翼、孙岳发动北京政变,组建国民军,冯任国民军司令兼一军长,胡景翼任二军长、孙岳任三军长。胡为老同盟会员,其部队多为原于右任的靖国军,曾在陈树藩麾下攻打过袁系陆建章,将其逐出陕西。后改投吴佩孚,再投冯玉祥,冯督陕时将胡部改编为陕军第一师。孙岳也是老同盟会员,参加过滦州起义和南方政府北伐,后加入直系,曾任曹锟卫队旅长,后改为15混成旅。奉系郭松龄兵败后,残部由魏益三率领加入国民军,为第四军;又有方振武部脱离张宗昌,加入国民军,为第五军。其中,一军实力最强,有六个师加二混成旅、二炮兵旅。师长分别是张之江、李鸣钟、宋哲元、鹿钟麟、刘郁芬和郑金声(原绥远部队),石敬亭、石友三分任混成旅长。部队达到15万人。
1926年,冯玉祥突然宣布下野、赴苏考察,部队交由张之江代管。冯在苏期间,奉、吴以及直鲁联军对国民军进行了大规模的围击。由于二、三军部队平素缺乏训练,政变后又扩军、收编太滥,部队不堪一击,很快就被奉吴打散。二军长岳维峻(胡景翼病故后接任)被阎锡山俘获到山西,四军魏益三叛变投吴,只剩下二军李虎臣、邓宝珊,三军杨虎城、庞炳勋,五军方振武在苦苦支撑。一军也被打得元气大伤,韩复榘、石友三叛变,15万人只剩下三万。见形势不好,冯玉祥赶紧从苏联赶回,于26年9月在绥远举行五原誓师,重组国民联军,接受国民党领导。由于北有苏联支持、南有广东政府声援,内有共产党的政治工作,加上冯玉祥的个人威信,西北军迅速恢复元气并扩大。三军因孙岳患病赴沪治疗,改由徐永昌率领;原四军副司令弓富魁率部改称六军。1927年,国民联军改称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下辖九个方面军,参加北伐。这段时间是西北军最鼎盛辉煌的时期。
北伐成功后,由于裁军问题,冯玉祥与蒋介石产生了矛盾,于是于1929年起兵反蒋,但因冯被阎锡山软禁,宋哲元等指挥部队,加之韩复榘石友三叛变投蒋,很快就被蒋介石打败。1930年,冯玉祥再度与阎锡山、李宗仁联合起兵反蒋,发起中原大战,但在蒋的纵横捭阖、分化瓦解之下,再次失败。这次,西北军被彻底打垮了,一个纵横驰骋20年的军事团体从此分崩离析、不复存在。西北军余部被缩编为宋哲元的29军和孙连仲的26路军,以及韩复榘、石友三投蒋部队。淮海战役时的八兵团(刘汝明部)和第三绥靖区(冯治安部)算是西北军的最后一点余脉吧
从此29军作为国军的一只杂牌非部队开始在中国的各个战场作战。29军因为不是嫡系出身,所以在装备上和应用上明显的区别于蒋介石的嫡系,所有大战29军无一例外的参加,上文孙连仲的26军更是参加了台儿庄战役。
下面是一段当初组建29军情况的描述
29军前身是冯玉祥将军指挥的西北军,1930年,冯玉祥将军联合阎锡山倒蒋失败后,西北军一点残存的部队只好溃退到山西南部集结。为了挽救西北军,冯玉祥将军多方活动,经张学良将军研究首肯,将这支部队收编成29军,初编为37、38两个师,每师三个旅,但是实际是五个旅,全军一共22000人左右。部队的枪械有三分之一是西北军在反蒋战败时遗留下来的汉阳造、三八式、还有三分之一是原甘肃调出来的老毛瑟枪,当时为倒蒋发给地方武装部队用的。这种老旧步枪由于当时各兵工厂早就停止制造子弹,弹药补给相当困难;另外三分之一是29军枪械所自己制造的,在加上一些从孙殿英部买来的土枪陈旧复杂,更是不可言语。全军上下山炮和野炮一共才16门,重机枪97挺
抗日战争期间,一首《大刀进行曲》传唱大江南北,至今很多人仍耳熟能详。这首歌曲在最早发布的时候,上面写著“献给29军大刀队”。那麼,29军大刀队是以怎样的战斗故事孕育了这首脍炙人口的歌曲呢?
“九一八”事变后,日军完全控制了东北。此后日军一路南下,到达了河北遵化东北50多公里处长城上的一个重要关隘——喜峰口。当时在这里驻扎的中国军队士气低落,不堪再战。1933年3月9日傍晚,日军趁势抢占了关口。次日早上,中国军队29军所属37师主力赶到,日军主力也到达了战场。双方围绕喜峰口外的几个高地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战。连日的激战,使29军伤亡很大,37师师长冯治安与38师师长张自忠认为,日军具有武器装备上的绝对优势,29军若想取胜,必须以己之长克敌之短,出其不意地打击敌人后方。於是,大家都把注意力放到了29军最常使用的特殊装备——大刀上。
29军原属西北军,当年冯玉祥创建西北军的时候,因为部队扩充快,枪支弹药不足,就为部队士兵配发了大刀。
西北军用的大刀,都是长柄、宽刃、刀尖倾斜的传统中国刀,十分利於劈杀。冯玉祥还聘请了一批武术高手,设计了一套适合对付敌人刺刀的刀术,让部队勤加练习。结果,当初为了应急用的大刀,反而成了西北军的重要武器之一。现在喜峰口形势危急,29军的大刀队自然也就被寄予厚望。
29军派109旅旅长赵登禹指挥这场奇袭。考虑到赵登禹部在此前的战斗中损失较大,只有王长海团编制较完整,於是将38师董升堂团也交由他指挥。王长海和董升堂接到命令后,立刻在各自的团里挑出500名擅长刀术和近身肉搏的士兵组成大刀队,只带大刀和手榴弹,其余士兵进行火力掩护。
3月12日,董升堂团首先来到了位於长城外小喜峰口的三家子村和前仗子村附近。当天晚上,皓月当空,正是夜战的良机。这里有一支日军的骑兵部队在宿营,满街都是马,日军正在酣睡之中。大刀队迅速解决了日军哨兵,挥舞著大刀,冲入日军营房。先扔了一阵手榴弹,紧接著趁日军混乱之机用大刀劈杀,日军被打得措手不及,很多人稀里糊涂地就做了刀下之鬼。大刀队又趁乱放火,日军其他部队见到火光,纷纷赶来增援。然而在夜间,日军的飞机大炮都发挥不了作用。尽管日军士兵也都是从入伍就接受刺杀训练,但在西北军英勇的大刀队面前,却占不到任何便宜。
在董升堂团与大批日军酣战之时,王长海团也赶到了狼洞子及白台子敌人的炮兵阵地。大刀队再显神威,一举夺取了敌人的阵地,砍杀了百余名正在睡觉的日军炮兵,并缴获了大量的火炮和弹药。
两支部队的袭击,让日军十分吃惊,他们迅速调集大批部队进行反扑,在人数上处於劣势的大刀队并不畏惧,依然与日军继续肉搏。随后,大刀队烧毁了日军的辎重粮草,炸毁了缴获的火炮和装甲车,在后续部队的掩护下撤出了战场,喜峰口战斗大获全胜。
日军自侵占东北以后,所遇抵抗轻微,夜间都是脱衣而睡,警备松懈,嚣张狂妄至极。经此次打击之后,人人都和衣持抢睡觉,甚至还有人晚上都戴著钢盔以防被砍头。连日本报刊都不得不承认喜峰口之战是“皇军的奇耻大辱”。
这次战斗开创了大刀队夜袭日军的先例,沉重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为之高涨!1937年作曲家麦新在创作抗日歌曲时,首先想到了这场战斗。於是一首鼓舞全国人民士气的经典歌曲诞生了:“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全国武装的弟兄们,抗战的一天来到了……”
宋哲元
(1885年-1940年)字明轩山东乐陵县人。
1908年开始长达33年的戎马生涯。1925至1933年先后任热河省都统,西路、北路军总司令,陕西省政府主席,察哈尔省政府主席。1935年后,宋哲元曾任平津卫戍司令兼北平市长、冀察政务委员会委员长。1940年,病逝于四川绵阳。
赵登禹
(1898年-1937年)字舜臣山东菏泽人
1914年加入冯玉祥的部队,后任冯的随身护兵。1933年任第29军第37师第109旅旅长,后任第132师师长。1937年7月28日,在奉命向北平撤退途中,遭致日军伏击,壮烈殉国,牺牲时年仅39岁。
佟麟阁
(1892年-1937年)又名捷三河北高阳人
1928年起任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第三十五军军长、第二十九军副军长。1933年率部取得喜峰口大捷。同年5月参加察哈尔抗日同盟军,任第一军军长兼代理察哈尔省主席。1937年7月在北平大战中身负重伤壮烈殉国
宋哲元(1885~1940)
中国国民党军队将领。字明轩。山东乐陵人。1940年4月5日卒于四川绵阳。1912年入陆建章部随营学校。次年起追随冯玉祥自连长累迁至团长。1922年第一次直奉战争时,升任第25混成旅旅长。是西北军五虎上将之一。冯玉祥对他十分赏识,称赞他"勇猛沉着","忠实勤勉","遇事不苟","练兵有方"。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后,任第11师师长。次年12月,出任热河都统。1926年9月五原誓师后,进兵宁夏。1927年任国民革命军第一集团军北路军总司令,参加北伐战争,先后平定甘、宁、陕边境的吴佩孚残部。同年11月任陕西省政府主席。1929年8月通电反蒋。1930年参加中原大战,失败后率西北军余部接受张学良的收编,任东北陆军第三军军长。1931年6月所部改编为第二十九军,任军长。1932年9月出任察哈尔省政府主席。1933年率部参加长城抗战,在喜峰口、罗文峪等地痛击日军。后来,毛泽东在给宋哲元的信中曾赞扬“先生情殷抗日,曷胜仰佩,曩者日寇入关,先生奋力边陲,慨然御侮,义声所播,中外同钦”。
1935年任平津卫戍司令兼冀察绥靖公署主任。同年12月冀察政务委员会成立,任委员长。在国民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之初,企图与日军妥协,后率部抵抗。曾发誓:“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1938年春,任一战区副司令,病发后辞职休养,。所部曾参加台儿庄、徐州等战役。后改任军事参议院虚职。1940年4月5日病逝于四川绵阳。国民党政府追授其为一级上将。朱德和彭德怀赠挽联一幅:“一战一和,当年变生瞬间,能大自于天下;再接再厉,后起大有人在,可元忧乎九泉”。
宋哲元的军事生涯最闪光的时刻无疑是率领二十九军将士在芦沟桥奋起反击日寇和在喜峰口建立的“喜峰口血战大捷”歼日军3000有余,战绩轰动了全国。
1937年7月6日,日寇便迫不及待地向芦沟桥和宛平城发动了进攻。这时二十九军司令打破蒋介石“不准抵抗”的禁令,打响了全国反击日寇的可贵的一枪!芦沟桥抗战枪声打响之后,宋哲元将军便命令师长以上的将领亲临前线指挥、督战,战斗之激烈,士气之高涨,实属空前。正当日寇步步向我腹地进攻之时,1938年3月,宋哲元却被调任第一战区副司令长官,失去了直接指挥军队的权力,对时局深为忧虑,终日郁郁不乐,于是年9月突患肝病,病情日渐恶化,于1940年4月5日,宋将军终因医治无效溘然长逝,终年54岁.
抛开其他的政治因素不说,宋将军应该是一位抗日名将. 宋哲元是一个相当复杂的人物,他内心爱国意识和军阀意识同样强烈,常使他陷入激烈的思想斗争中。宋哲元有根深蒂固的军阀割据思想,但仍然具有抗日救国的先进思想. 蒋介石能够重用张自忠、冯治安、刘汝明等人,以及孙连仲等其他西北军将领,但不肯用宋哲元,就是看透了他的私心杂念。张自忠在鲁南用自己亲手培养起来的五十九军和板垣师团硬拼,完全不顾伤亡,才获得临沂大捷;孙连仲守台儿庄,也是抱着将部队打光的决心,才有台儿庄大捷。正是这种牺牲小我,成全大我的精神,为中国最终赢得了抗战胜利。
归根结底,宋哲元是中国数十年军阀混战时期造就的人物,虽然有不屈的民族气节,但因为思想上致命的缺陷,无法成为抗日救国的中流砥柱。宋哲元最终未能战死沙场,得到一个军人最理想的归宿,的确令人惋惜,但也在情理之中。
打响芦沟桥抗战第一枪的二十九军隶属国民革命军张学良部,但他并非东北军旧部。他的前身是直系曹锟部第十六混成协(旅)。协统冯玉祥。1917年,为抵御张勋复辟帝制,十六旅曾在丰台、天坛一带与之激战。段祺瑞主政北京后,冯玉祥奉命率部去湖南,任湘西镇守使。
1921年该部入陕,改编为第十一师,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扩编为直系第三军。1924年,直奉战争期间,冯玉祥联合陕军第一师师长胡景翼,任北平警备副司令的第十五混成旅旅长孙岳,于十月间,发动政变。冯部突然倒戈,从热河杀回北平。在山海关一线与奉军决战的曹锟、吴佩孚腹背受敌,全线动摇。冯玉祥遂在北平改所部为国民军第一军,自任军长。并且废止清室优待条例,将溥仪逐出皇宫。1926年,冯玉祥遭受直奉联军和阎锡山的围攻,不得已宣告下野,同时赴苏联考察。所部被编为西北屯垦军,移驻河套。9月16日,冯从苏联回国,于五原誓师北伐,统领旧部,整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孙连仲、宋哲元、方振武、吉鸿昌、鹿钟麟、佟麟阁、张自忠、赵登禹等抗日名将,都在其麾下。1930年蒋冯阎中原大战,冯部战败。部下或被收买,投降,(孙连种、韩复榘,刘茂恩、石友三等),中坚部分被占据京津地区的东北军张学良部改编第三军。东北易帜后编入国民革命军系列,为二十九军。由宋哲元率领,驻屯热河、察哈尔。1933年初,二十九军以三十八师师长张自忠为前敌总指挥,接防通往热河的长城著名隘口喜峰口。3月9日,正在接防的部队发现日寇前锋已尾随向关内溃逃的东北军,占领了喜峰口之东北地势高峻的老婆山诸岭,将喜峰口我军置于炮火之下。二十九军不得已以营团为单位,攀登峻崖,冒死冲锋,以血肉之躯,与日军争夺老婆山及其北长城。阵亡四百余人,才将险要夺回,阵地在敌人强大兵力与炮火反攻下失守后。3月11日,整整一天,二十九军在109旅旅长赵登禹率领下,反复阻击冲锋,以大刀砍杀日寇,牺牲千余,争夺老婆山、松亭山阵地。其左翼大刀队,夜经松树胡同、走马哨,出潘家口至蓝旗地、蔡子峪一带,奔袭后杖子、小喜峰口以北16村日军步、骑兵部宿营地。佟泽光右翼大刀队出铁门关、经炮岭、阎王台至白台子、刺峪一带,袭击敌人炮兵阵地。在日军重围之中,大刀队勇士枪射,刀劈,全歼日寇佐官以下军官。毙敌千人,自己也损折四分之三。喜峰口抗战,是关内抗战打响的第一枪。它标志着二十九军作为一支爱国的军队,在抗日救亡的民族史册上,将写下光辉的一页。从此,他的将佐,将前赴后继,用鲜血续写这一篇章,直到全民抗战,胜利的那一天到来。
由于坚持“攘外必先安内”国策的蒋介石不愿意提前开启中日战端,又时刻防止冯玉祥坐大,东山再起。所以并不支持喜峰口和随后冯玉祥、方振武、吉鸿昌的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处于京津前线的二十九军孤立无援,在“塘沽协定”签订后,不得不中止长城抗战,移驻平津。又在“何梅协定”和不得已签署的“秦土协定”制约下,在狭窄的范围内,虚与日军周旋。
。
[编辑] 人物
出身西北军的著名将领有:
* 冯玉祥,胡景翼,孙岳
* 杨虎城,井岳秀,刘郁芬,孙蔚如
* 鹿钟麟,宋哲元,赵登禹,孙连仲,冯安邦,韩复矩,石友三,佟麟阁,刘汝明,孙良诚,梁冠英,方振武,吉鸿昌,黄樵松,张自忠,张克侠,何基沣:冯玉祥部下
* 邓宝珊,续范亭,岳维峻,董振堂,高桂滋、张灵甫:胡景翼部下
* 徐永昌,庞炳勋:孙岳部下
参见冯玉祥十三太保
国民党派到西北军的有:
* 黄郛、杨杰、杜聿明、张群等
共产党派到西北军的有:
* 宣侠父、刘伯坚、邓小平、王若飞、徐向前等
西北军
民国史上有两个西北军,一个是冯玉祥的国民军,可称为大西北军或前西北军;一个是杨虎城的17路军,可称为小西北军或后西北军。大西北军中,又分正宗西北军和杂牌西北军,国民一军可称为正宗西北军,国民二、三军和后来加入的部队只能算杂牌西北军。
马凤图定居兰州以后,“破锋八刀”即保留在通备武艺体系中,并一直流传至今。马凤图之子、已故武术家马颖达,在其1998年撰写的《我从事武术活动的简历》中,多次提到得自其父马凤图的“破锋八刀”:“四三年春父亲应八战区西北抗日干训团邀请讲演抗日救国,会上给士兵表演武术,父亲表演了破锋八刀,王天鹏表演了双手带,我表演了溜脚式。……(1946年)与刘仁师兄同学大刀、破锋八刀。……(1948年9月)去天水马刨泉黄浦军校骑兵分校表演破锋八刀、翻子拳、八极拳。 1949年至1951年:随中国人民解放军一兵团进入新疆。在此期间与当地武术界交往考察,教警卫连劈破锋八刀。” 由此可见,“破锋八刀”在当时国、共两party官兵中仍然享有较高的声誉。这些材料清晰地证明了“破锋八刀”的传承脉络。解放后,马颖达先生在保留“破锋八刀”原有技术的前提下,又以八刀为主体,融入了“八步连环进手刀”和“骠姚刀”的部分技术,丰富了原有套路,以适应武术比赛演练之需。目前,“破锋八刀”仍然完整地流传在兰州等地武术家中间。
转载▼标签: 西北军战绩将领名录108将能打恶仗的军事
今天凤凰卫视的一个关于抗战老兵的节目勾起了我对西北军的好奇,为何屡次重大战役总有他们挺身在先?关中楞娃看来的确了得!
西北军将领录:西北军108将
冯玉祥。张之江、李鸣钟、鹿钟麟、宋哲元、刘郁芬。韩复榘、石友三、孙良诚、张维玺孙连仲、刘汝明、佟麟阁、过之纲、葛金章、闻承烈、程希贤、韩多峰、韩占元、赵席聘张自忠、赵登禹、冯治安、冯安邦、石敬亭、余心清、秦德纯、熊 斌、吴化文、郑大章张树声、蒋鸿遇、刘 骥、曹浩森、张允荣、郑金声、梁冠英、曹福林、孙桐萱、李文田田镇南、谷良民、谷良友、许长林、张凌云、黄樵松、耿幼麟、刘玉山、池峰城、张岚峰郝鹏举、陈希圣、门致中、刘振三、张樾亭、冯毓东、王长海、米文和、刘汝珍、刘昌义李树春、田金凯、王镇淮、薛笃弼、邓哲熙、何其巩、过之翰、萧振瀛。胡景翼、孙 岳岳维峻、方振武、邓宝珊、井岳秀、高桂滋、马鸿逵、庞炳勋。李云龙、蒋士杰、李纪才田玉洁、叶 荃、徐永昌、张砺生、高双成、王鸿恩、弓富魁、雷中田。杨虎城、孙蔚如赵寿山、李兴中、孔从周、冯钦哉、武士敏、李德升、张汉民、段象武。史可轩、许权中董振堂、赵博生、季振同、吉鸿昌、续范亭、高树勋、张克侠、何基沣。
西北军战绩
日战争中,涌现出了无数英雄,真实反映了当时空前的爱国热情和保家卫国的决心,其中,不可磨灭的贡日献当然还是川军,前仆后继伤亡兵力已是全国之最,在抗战胜利以后的大概清点兵源时候竟然伤亡超过了30万,所以川军对抗战的贡献是无可比拟的;而十九路军等等其他的军队的辉煌战役和保卫国家的誓死决心也让人无不景仰.但是,在抗战中,最令日军胆寒的却非川军和正规军,而是武器极差关键时候用冷兵器上阵的西北军和日本人认为永远无法降伏的广西军(桂军),当然,这两只军队战斗力互相不可相比,但是却都让日军闻风丧胆,十荡十决(这里俺申明,没有说其他军队不如他们的意思,而是指让日寇的胆寒程度)
且来先说西北军,抗战时候无数战役都离不开西北军的身影,几乎每一场战役都有西北军的参战,西北军各部几乎成为了各战役的拼命三郎,想想说出“士兵添完了你添,你添完了老子来添”的孙将军.想想背水一战功败垂成的张将军,临危受命战死沙场的郝将军,想想张古山,喜峰口,台儿庄等等战役那恢弘战役中的闪烁寒光的大刀.试问,有哪个部队赤膊手端机枪和日军对射冲锋的,也只有西北军;有哪个部队任何时候都光膀子上战场的,也只有西北军;什么部队任何时候都大刀不离手的,也只有西北军.所以西北军为以成名的即大刀队,部队中无一不会大刀,虽然是因为武器的无奈,但是西北汉子的豪悍也在其中体现无疑,当时的大刀歌和破锋八刀风靡一时,成为典范,尤其破锋八刀,因当时日军刺杀训练是世界一流水平,故其成为破日军刺刀的最佳方法.每当冲锋陷阵时候,人人都悍不畏死,挥舞大刀在日军中劈砍挑刺,血染战袍,当时日军中最怕就是晚上,夜不能寐,因为西北军的日夜攻击,以至于到了后来百团大战时候,看到了背背大刀冲锋的战士都以为又遇到西北军了,已经有种吓破胆的感觉
而西北军所出的名人细点一下实在也让人大吃一惊的:冯玉祥,杨虎城,,孙岳,鹿钟麟,宋哲元,孙连仲,冯安邦,韩复渠,石友三,佟麟阁,刘汝明,孙良诚,梁冠英,井勿幕,邓宝珊(在榆林让彭德怀吃瘪子的那个),续范亭,岳维峻,董振堂,高桂滋,徐永昌,庞炳勋,郝梦龄,刘家麒,黄樵松,方振武,张自忠,杜律明,张灵甫等等等,举不胜举.其中在抗战中最出风头的莫过与二十九军,也就是宋哲元将军麾下的部队
俺细分析过西北军为什么能百战日寇而让日军胆寒的原因,如下:
1,大刀对刺刀,属于针对性训练,因为西北军是当时中国部队中武器比较差的几支部队之一(大炮几门,机枪百挺,也真够可怜的了,毕竟是几万大军啊),故对冷兵器要求反而更高.而在实战中效果明显;
2,官兵大都是陕甘大汉,体质好,且西北习武成风,体力过人,吃苦耐劳,人人能打几下拳,练俩下刀,对实战的影响颇大,单兵作战能力非一般军队可比拟,以一敌二敌三的例子举不胜举;
3,西北军大都是中原大战后压缩而成,将士多为老兵和精英,是当年西北军之精华所在,将官多为降级录用,军长任师长,师长任旅长之例比比皆是,故人人会战能战好战;
二十九军历史2007年07月07日 星期六 18:18国民党29军原为西北军冯玉祥的队伍。
29军的前身是冯玉祥的西北军, 1924年,冯玉祥联合胡景翼、孙岳发动北京政变,组建国民军,冯任国民军司令兼一军长,胡景翼任二军长、孙岳任三军长。胡为老同盟会员,其部队多为原于右任的靖国军,曾在陈树藩麾下攻打过袁系陆建章,将其逐出陕西。后改投吴佩孚,再投冯玉祥,冯督陕时将胡部改编为陕军第一师。孙岳也是老同盟会员,参加过滦州起义和南方政府北伐,后加入直系,曾任曹锟卫队旅长,后改为15混成旅。奉系郭松龄兵败后,残部由魏益三率领加入国民军,为第四军;又有方振武部脱离张宗昌,加入国民军,为第五军。其中,一军实力最强,有六个师加二混成旅、二炮兵旅。师长分别是张之江、李鸣钟、宋哲元、鹿钟麟、刘郁芬和郑金声(原绥远部队),石敬亭、石友三分任混成旅长。部队达到15万人。
1926年,冯玉祥突然宣布下野、赴苏考察,部队交由张之江代管。冯在苏期间,奉、吴以及直鲁联军对国民军进行了大规模的围击。由于二、三军部队平素缺乏训练,政变后又扩军、收编太滥,部队不堪一击,很快就被奉吴打散。二军长岳维峻(胡景翼病故后接任)被阎锡山俘获到山西,四军魏益三叛变投吴,只剩下二军李虎臣、邓宝珊,三军杨虎城、庞炳勋,五军方振武在苦苦支撑。一军也被打得元气大伤,韩复榘、石友三叛变,15万人只剩下三万。见形势不好,冯玉祥赶紧从苏联赶回,于26年9月在绥远举行五原誓师,重组国民联军,接受国民党领导。由于北有苏联支持、南有广东政府声援,内有共产党的政治工作,加上冯玉祥的个人威信,西北军迅速恢复元气并扩大。三军因孙岳患病赴沪治疗,改由徐永昌率领;原四军副司令弓富魁率部改称六军。1927年,国民联军改称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下辖九个方面军,参加北伐。这段时间是西北军最鼎盛辉煌的时期。
北伐成功后,由于裁军问题,冯玉祥与蒋介石产生了矛盾,于是于1929年起兵反蒋,但因冯被阎锡山软禁,宋哲元等指挥部队,加之韩复榘石友三叛变投蒋,很快就被蒋介石打败。1930年,冯玉祥再度与阎锡山、李宗仁联合起兵反蒋,发起中原大战,但在蒋的纵横捭阖、分化瓦解之下,再次失败。这次,西北军被彻底打垮了,一个纵横驰骋20年的军事团体从此分崩离析、不复存在。西北军余部被缩编为宋哲元的29军和孙连仲的26路军,以及韩复榘、石友三投蒋部队。淮海战役时的八兵团(刘汝明部)和第三绥靖区(冯治安部)算是西北军的最后一点余脉吧
从此29军作为国军的一只杂牌非部队开始在中国的各个战场作战。29军因为不是嫡系出身,所以在装备上和应用上明显的区别于蒋介石的嫡系,所有大战29军无一例外的参加,上文孙连仲的26军更是参加了台儿庄战役。
下面是一段当初组建29军情况的描述
29军前身是冯玉祥将军指挥的西北军,1930年,冯玉祥将军联合阎锡山倒蒋失败后,西北军一点残存的部队只好溃退到山西南部集结。为了挽救西北军,冯玉祥将军多方活动,经张学良将军研究首肯,将这支部队收编成29军,初编为37、38两个师,每师三个旅,但是实际是五个旅,全军一共22000人左右。部队的枪械有三分之一是西北军在反蒋战败时遗留下来的汉阳造、三八式、还有三分之一是原甘肃调出来的老毛瑟枪,当时为倒蒋发给地方武装部队用的。这种老旧步枪由于当时各兵工厂早就停止制造子弹,弹药补给相当困难;另外三分之一是29军枪械所自己制造的,在加上一些从孙殿英部买来的土枪陈旧复杂,更是不可言语。全军上下山炮和野炮一共才16门,重机枪97挺
抗日战争期间,一首《大刀进行曲》传唱大江南北,至今很多人仍耳熟能详。这首歌曲在最早发布的时候,上面写著“献给29军大刀队”。那麼,29军大刀队是以怎样的战斗故事孕育了这首脍炙人口的歌曲呢?
“九一八”事变后,日军完全控制了东北。此后日军一路南下,到达了河北遵化东北50多公里处长城上的一个重要关隘——喜峰口。当时在这里驻扎的中国军队士气低落,不堪再战。1933年3月9日傍晚,日军趁势抢占了关口。次日早上,中国军队29军所属37师主力赶到,日军主力也到达了战场。双方围绕喜峰口外的几个高地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战。连日的激战,使29军伤亡很大,37师师长冯治安与38师师长张自忠认为,日军具有武器装备上的绝对优势,29军若想取胜,必须以己之长克敌之短,出其不意地打击敌人后方。於是,大家都把注意力放到了29军最常使用的特殊装备——大刀上。
29军原属西北军,当年冯玉祥创建西北军的时候,因为部队扩充快,枪支弹药不足,就为部队士兵配发了大刀。
西北军用的大刀,都是长柄、宽刃、刀尖倾斜的传统中国刀,十分利於劈杀。冯玉祥还聘请了一批武术高手,设计了一套适合对付敌人刺刀的刀术,让部队勤加练习。结果,当初为了应急用的大刀,反而成了西北军的重要武器之一。现在喜峰口形势危急,29军的大刀队自然也就被寄予厚望。
29军派109旅旅长赵登禹指挥这场奇袭。考虑到赵登禹部在此前的战斗中损失较大,只有王长海团编制较完整,於是将38师董升堂团也交由他指挥。王长海和董升堂接到命令后,立刻在各自的团里挑出500名擅长刀术和近身肉搏的士兵组成大刀队,只带大刀和手榴弹,其余士兵进行火力掩护。
3月12日,董升堂团首先来到了位於长城外小喜峰口的三家子村和前仗子村附近。当天晚上,皓月当空,正是夜战的良机。这里有一支日军的骑兵部队在宿营,满街都是马,日军正在酣睡之中。大刀队迅速解决了日军哨兵,挥舞著大刀,冲入日军营房。先扔了一阵手榴弹,紧接著趁日军混乱之机用大刀劈杀,日军被打得措手不及,很多人稀里糊涂地就做了刀下之鬼。大刀队又趁乱放火,日军其他部队见到火光,纷纷赶来增援。然而在夜间,日军的飞机大炮都发挥不了作用。尽管日军士兵也都是从入伍就接受刺杀训练,但在西北军英勇的大刀队面前,却占不到任何便宜。
在董升堂团与大批日军酣战之时,王长海团也赶到了狼洞子及白台子敌人的炮兵阵地。大刀队再显神威,一举夺取了敌人的阵地,砍杀了百余名正在睡觉的日军炮兵,并缴获了大量的火炮和弹药。
两支部队的袭击,让日军十分吃惊,他们迅速调集大批部队进行反扑,在人数上处於劣势的大刀队并不畏惧,依然与日军继续肉搏。随后,大刀队烧毁了日军的辎重粮草,炸毁了缴获的火炮和装甲车,在后续部队的掩护下撤出了战场,喜峰口战斗大获全胜。
日军自侵占东北以后,所遇抵抗轻微,夜间都是脱衣而睡,警备松懈,嚣张狂妄至极。经此次打击之后,人人都和衣持抢睡觉,甚至还有人晚上都戴著钢盔以防被砍头。连日本报刊都不得不承认喜峰口之战是“皇军的奇耻大辱”。
这次战斗开创了大刀队夜袭日军的先例,沉重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为之高涨!1937年作曲家麦新在创作抗日歌曲时,首先想到了这场战斗。於是一首鼓舞全国人民士气的经典歌曲诞生了:“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全国武装的弟兄们,抗战的一天来到了……”
宋哲元
(1885年-1940年)字明轩山东乐陵县人。
1908年开始长达33年的戎马生涯。1925至1933年先后任热河省都统,西路、北路军总司令,陕西省政府主席,察哈尔省政府主席。1935年后,宋哲元曾任平津卫戍司令兼北平市长、冀察政务委员会委员长。1940年,病逝于四川绵阳。
赵登禹
(1898年-1937年)字舜臣山东菏泽人
1914年加入冯玉祥的部队,后任冯的随身护兵。1933年任第29军第37师第109旅旅长,后任第132师师长。1937年7月28日,在奉命向北平撤退途中,遭致日军伏击,壮烈殉国,牺牲时年仅39岁。
佟麟阁
(1892年-1937年)又名捷三河北高阳人
1928年起任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第三十五军军长、第二十九军副军长。1933年率部取得喜峰口大捷。同年5月参加察哈尔抗日同盟军,任第一军军长兼代理察哈尔省主席。1937年7月在北平大战中身负重伤壮烈殉国
宋哲元(1885~1940)
中国国民党军队将领。字明轩。山东乐陵人。1940年4月5日卒于四川绵阳。1912年入陆建章部随营学校。次年起追随冯玉祥自连长累迁至团长。1922年第一次直奉战争时,升任第25混成旅旅长。是西北军五虎上将之一。冯玉祥对他十分赏识,称赞他"勇猛沉着","忠实勤勉","遇事不苟","练兵有方"。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后,任第11师师长。次年12月,出任热河都统。1926年9月五原誓师后,进兵宁夏。1927年任国民革命军第一集团军北路军总司令,参加北伐战争,先后平定甘、宁、陕边境的吴佩孚残部。同年11月任陕西省政府主席。1929年8月通电反蒋。1930年参加中原大战,失败后率西北军余部接受张学良的收编,任东北陆军第三军军长。1931年6月所部改编为第二十九军,任军长。1932年9月出任察哈尔省政府主席。1933年率部参加长城抗战,在喜峰口、罗文峪等地痛击日军。后来,毛泽东在给宋哲元的信中曾赞扬“先生情殷抗日,曷胜仰佩,曩者日寇入关,先生奋力边陲,慨然御侮,义声所播,中外同钦”。
1935年任平津卫戍司令兼冀察绥靖公署主任。同年12月冀察政务委员会成立,任委员长。在国民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之初,企图与日军妥协,后率部抵抗。曾发誓:“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1938年春,任一战区副司令,病发后辞职休养,。所部曾参加台儿庄、徐州等战役。后改任军事参议院虚职。1940年4月5日病逝于四川绵阳。国民党政府追授其为一级上将。朱德和彭德怀赠挽联一幅:“一战一和,当年变生瞬间,能大自于天下;再接再厉,后起大有人在,可元忧乎九泉”。
宋哲元的军事生涯最闪光的时刻无疑是率领二十九军将士在芦沟桥奋起反击日寇和在喜峰口建立的“喜峰口血战大捷”歼日军3000有余,战绩轰动了全国。
1937年7月6日,日寇便迫不及待地向芦沟桥和宛平城发动了进攻。这时二十九军司令打破蒋介石“不准抵抗”的禁令,打响了全国反击日寇的可贵的一枪!芦沟桥抗战枪声打响之后,宋哲元将军便命令师长以上的将领亲临前线指挥、督战,战斗之激烈,士气之高涨,实属空前。正当日寇步步向我腹地进攻之时,1938年3月,宋哲元却被调任第一战区副司令长官,失去了直接指挥军队的权力,对时局深为忧虑,终日郁郁不乐,于是年9月突患肝病,病情日渐恶化,于1940年4月5日,宋将军终因医治无效溘然长逝,终年54岁.
抛开其他的政治因素不说,宋将军应该是一位抗日名将. 宋哲元是一个相当复杂的人物,他内心爱国意识和军阀意识同样强烈,常使他陷入激烈的思想斗争中。宋哲元有根深蒂固的军阀割据思想,但仍然具有抗日救国的先进思想. 蒋介石能够重用张自忠、冯治安、刘汝明等人,以及孙连仲等其他西北军将领,但不肯用宋哲元,就是看透了他的私心杂念。张自忠在鲁南用自己亲手培养起来的五十九军和板垣师团硬拼,完全不顾伤亡,才获得临沂大捷;孙连仲守台儿庄,也是抱着将部队打光的决心,才有台儿庄大捷。正是这种牺牲小我,成全大我的精神,为中国最终赢得了抗战胜利。
归根结底,宋哲元是中国数十年军阀混战时期造就的人物,虽然有不屈的民族气节,但因为思想上致命的缺陷,无法成为抗日救国的中流砥柱。宋哲元最终未能战死沙场,得到一个军人最理想的归宿,的确令人惋惜,但也在情理之中。
打响芦沟桥抗战第一枪的二十九军隶属国民革命军张学良部,但他并非东北军旧部。他的前身是直系曹锟部第十六混成协(旅)。协统冯玉祥。1917年,为抵御张勋复辟帝制,十六旅曾在丰台、天坛一带与之激战。段祺瑞主政北京后,冯玉祥奉命率部去湖南,任湘西镇守使。
1921年该部入陕,改编为第十一师,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扩编为直系第三军。1924年,直奉战争期间,冯玉祥联合陕军第一师师长胡景翼,任北平警备副司令的第十五混成旅旅长孙岳,于十月间,发动政变。冯部突然倒戈,从热河杀回北平。在山海关一线与奉军决战的曹锟、吴佩孚腹背受敌,全线动摇。冯玉祥遂在北平改所部为国民军第一军,自任军长。并且废止清室优待条例,将溥仪逐出皇宫。1926年,冯玉祥遭受直奉联军和阎锡山的围攻,不得已宣告下野,同时赴苏联考察。所部被编为西北屯垦军,移驻河套。9月16日,冯从苏联回国,于五原誓师北伐,统领旧部,整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孙连仲、宋哲元、方振武、吉鸿昌、鹿钟麟、佟麟阁、张自忠、赵登禹等抗日名将,都在其麾下。1930年蒋冯阎中原大战,冯部战败。部下或被收买,投降,(孙连种、韩复榘,刘茂恩、石友三等),中坚部分被占据京津地区的东北军张学良部改编第三军。东北易帜后编入国民革命军系列,为二十九军。由宋哲元率领,驻屯热河、察哈尔。1933年初,二十九军以三十八师师长张自忠为前敌总指挥,接防通往热河的长城著名隘口喜峰口。3月9日,正在接防的部队发现日寇前锋已尾随向关内溃逃的东北军,占领了喜峰口之东北地势高峻的老婆山诸岭,将喜峰口我军置于炮火之下。二十九军不得已以营团为单位,攀登峻崖,冒死冲锋,以血肉之躯,与日军争夺老婆山及其北长城。阵亡四百余人,才将险要夺回,阵地在敌人强大兵力与炮火反攻下失守后。3月11日,整整一天,二十九军在109旅旅长赵登禹率领下,反复阻击冲锋,以大刀砍杀日寇,牺牲千余,争夺老婆山、松亭山阵地。其左翼大刀队,夜经松树胡同、走马哨,出潘家口至蓝旗地、蔡子峪一带,奔袭后杖子、小喜峰口以北16村日军步、骑兵部宿营地。佟泽光右翼大刀队出铁门关、经炮岭、阎王台至白台子、刺峪一带,袭击敌人炮兵阵地。在日军重围之中,大刀队勇士枪射,刀劈,全歼日寇佐官以下军官。毙敌千人,自己也损折四分之三。喜峰口抗战,是关内抗战打响的第一枪。它标志着二十九军作为一支爱国的军队,在抗日救亡的民族史册上,将写下光辉的一页。从此,他的将佐,将前赴后继,用鲜血续写这一篇章,直到全民抗战,胜利的那一天到来。
由于坚持“攘外必先安内”国策的蒋介石不愿意提前开启中日战端,又时刻防止冯玉祥坐大,东山再起。所以并不支持喜峰口和随后冯玉祥、方振武、吉鸿昌的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处于京津前线的二十九军孤立无援,在“塘沽协定”签订后,不得不中止长城抗战,移驻平津。又在“何梅协定”和不得已签署的“秦土协定”制约下,在狭窄的范围内,虚与日军周旋。
。
[编辑] 人物
出身西北军的著名将领有:
* 冯玉祥,胡景翼,孙岳
* 杨虎城,井岳秀,刘郁芬,孙蔚如
* 鹿钟麟,宋哲元,赵登禹,孙连仲,冯安邦,韩复矩,石友三,佟麟阁,刘汝明,孙良诚,梁冠英,方振武,吉鸿昌,黄樵松,张自忠,张克侠,何基沣:冯玉祥部下
* 邓宝珊,续范亭,岳维峻,董振堂,高桂滋、张灵甫:胡景翼部下
* 徐永昌,庞炳勋:孙岳部下
参见冯玉祥十三太保
国民党派到西北军的有:
* 黄郛、杨杰、杜聿明、张群等
共产党派到西北军的有:
* 宣侠父、刘伯坚、邓小平、王若飞、徐向前等
西北军
民国史上有两个西北军,一个是冯玉祥的国民军,可称为大西北军或前西北军;一个是杨虎城的17路军,可称为小西北军或后西北军。大西北军中,又分正宗西北军和杂牌西北军,国民一军可称为正宗西北军,国民二、三军和后来加入的部队只能算杂牌西北军。
马凤图定居兰州以后,“破锋八刀”即保留在通备武艺体系中,并一直流传至今。马凤图之子、已故武术家马颖达,在其1998年撰写的《我从事武术活动的简历》中,多次提到得自其父马凤图的“破锋八刀”:“四三年春父亲应八战区西北抗日干训团邀请讲演抗日救国,会上给士兵表演武术,父亲表演了破锋八刀,王天鹏表演了双手带,我表演了溜脚式。……(1946年)与刘仁师兄同学大刀、破锋八刀。……(1948年9月)去天水马刨泉黄浦军校骑兵分校表演破锋八刀、翻子拳、八极拳。 1949年至1951年:随中国人民解放军一兵团进入新疆。在此期间与当地武术界交往考察,教警卫连劈破锋八刀。” 由此可见,“破锋八刀”在当时国、共两party官兵中仍然享有较高的声誉。这些材料清晰地证明了“破锋八刀”的传承脉络。解放后,马颖达先生在保留“破锋八刀”原有技术的前提下,又以八刀为主体,融入了“八步连环进手刀”和“骠姚刀”的部分技术,丰富了原有套路,以适应武术比赛演练之需。目前,“破锋八刀”仍然完整地流传在兰州等地武术家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