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郢”字,看对历史认识的偏差

来源: 2015-03-14 10:25:44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都城叫“郢”。

这个“郢”字,有两重意思。和如今的“京”字一样。

“京”有两个意思:一是专指“北京”,你不看北京的车牌,都叫“京-xxxxx”;第二个意思就是“首都”“京城”的泛指。这点大家没有疑义。

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郢,不仅是个专指的古地名“郢都”,而且楚人还习惯把他们所有的都城都叫“郢”。

说起楚国的首都,也真的多。它几经迁徒,所迁都邑之多、迁都之频繁,都是其他周初诸侯以来,难以比拟的。

1、丹阳:熊绎始居于此,在今湖北省秭归或枝江市。
2、郢都:楚文王(一说楚武王)自丹阳迁于此,在湖北省荆沙西北。
3、鄀都:楚昭王自郢迁于此,在今湖北省宜城东南。
4、鄢都:楚惠王曾居于此,在今湖北省宜城。
5、陈都:楚顷襄王二十年自郢迁于此,在今河南淮阳。
6、巨阳:楚考烈王十年迁于此,在今安徽省阜阳市北。
7、寿春:楚考烈王二十二年迁于此,在今安徽省寿县。
 
以上楚国的都城,都被泛称为“郢”。不过在很多著作中,例如三国,“郢”说的是“郢都”,就是荆沙宜昌的那个“郢”。

再加一句,我们讲“楚”,想到的就是湖北以及部分的湖南。其实,这也偏差大了。河南的南部、东南部,安徽的西部、西南部,都是楚地--- 这些部分加起来,那可比“鄂”州大多了。

看历史不能偏差,看人物也不能偏差。否则,虽说笔毫之间,但会谬误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