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 我们疯狂追看文革前老电影

来源: 2015-03-13 06:03:04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看到近些年来耗资上亿的巨片屡遭 "滑铁卢", 这不禁让人想起 "四人帮" 刚倒台后的那段日子,人们是如此疯狂地追看文革前的老电影。 因为当时刚刚经历了没有文化的十年, 除了样板戏, 可看的电影只有《南征北战》 及文革后期的《青松岭》、《海霞》 、《向阳院的故事》,最精彩的当属王心刚主演的《侦察兵》; 再不就是朝鲜的《摘苹果的时候》、《看不见的战线》。。。, 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有《列宁在十月》、《宁死不屈》、《战斗的早晨》等等。这些电影被反复翻观看, 其中的桥段孩子们是倒背如流, 有些已完全融入了他们的玩耍之中。
 
"四人帮" 粉碎后不久, 开始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的讨论", 大家一看形式大好, 于是各大机关和研究院就偷偷拿出文革前的老电影做内部放映。 当时最让人兴奋的是能看连场电影 (多时3部电影),那时的人们真是情绪高涨不辞辛苦。若遇上放露天电影, 那可谓是人山人海, 银幕正反两面被挤得爆满。 最有意思的是,有时几个单位用同一个拷贝放同一部放电影,若遇上拷贝衔接接不上,一个电影要看完需4-5小时, 可是大家没有一点怨言。 那会儿送片人开着摩托来回送拷贝可威风了,一点都不输当下走红地毯的明星。正是凭着这股热情,让我们看到了《刘三姐》, 《51号兵站》,《永不消失的电波》, 《冰山上的来客》,《英雄虎胆》, 《五朵金花》,《 林海雪原》, 《英雄虎胆》,《柳堡的故事》,  《霓虹灯下的哨兵》,《,枯木逢春》, 《大李小李和老李》,《智取华山》,《女蓝五号》,《今天我休息》 。。。。。。
 
那些年我们是十几岁的孩子, 正处在接受知识的阶段, 然而我们百无聊赖, 所以到周边大院看电影就成了正事。当时第一重要的是通过各渠道搞清那个单位放电影,然后再想办法搞票或去等退票。如果两手空空,就各显其能, 当时人小, 一看入场人多, 就想办法混进去; 要不就用旧票 (一般颜色不同) 连同真票,一伙人浑水摸鱼; 更有高手, 爬到屋顶,从通风口钻进影院, 然后蹲在房顶上欣赏电影。那时夏天影院没空调, 所以晚上放电影时都是窗户大开, 聪明的孩子们就利用这个机会爬进影院,不幸的是,有时千辛万苦进去了, 还常常被查票员给揪出来。有了这些遭遇,孩子们那时最大的理想就是当放映员或影院的收票员。
 
时过境迁, 现在回忆起那段生活觉得有些荒唐和滑稽, 但仍感觉有点“阳光灿烂"。 因为我们的疯狂,见证了 "文化大革命" 对中国文化的摧残,也见证了当时作为单一文化的电影对人们生活的意义。后来渐渐的大学恢复了高考, 加上港台文化开始进军大陆市场, 孩子们的兴趣追求也发生了变化, 多看一场或少看一场电影对我们已经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