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奶—曾经严格限购的营养品

来源: 2014-12-02 16:12:09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回忆往事就像画水墨画,不经意的一滴墨滴在纸上,慢慢化开。又洒上一滴,花开,和原来的混在一起,浓淡适宜就构成一幅画。许多往事就这样互相补充,重叠,构成历史的一小片。我喜欢华府兄的回忆,似乎是不经意的一个故事,但味道浓极了。

  人类喝牛奶的历史应该是相当长的,中国人何时普遍认为牛奶是好东西并普及开来,恐怕要仔细考证一番才行。我母亲告诉我,她的外婆死的很“幸福”,证据之一就是有一天早上,家人把牛奶热好端给她,回厨房拿东西,转身回来见她已倒在桌上去世了,那是
70多年前在四川,享年94岁。

  我小时候(
1960年代),母亲因为贫血,经医生批准,家里“订”一瓶牛奶,每天有人送来,就像订报纸一样。从此母亲每天一瓶牛奶,到了90岁,政府规定牛奶钱由政府出,喝上了免费牛奶。母亲1919年出生,能活到今天,牛奶的功劳不可小看。
 
60年代到70年代,每天早上,都有一位阿姨提着篮子,里面装着牛奶,一家一家的送。我家在3楼,送牛奶的阿姨一定上楼放在门外,绝不会只送到楼下。刮风下雨,严寒酷暑,每天一开门,一瓶牛奶就静静的放在那。有时我们头天晚上忘了把空瓶放在外面,那就要自己去指定的地方去,用空瓶换牛奶。这位阿姨是我们的邻居,至少送了20年的牛奶,每天要很早起来,真是不容易。记得当时每月送奶费是3角五分。对,一天一分钱。
 
牛奶瓶的封口很有意思。先是用一个和瓶口直径相等的厚纸盖封住瓶口,然后外面再包一张蜡纸,用细绳扎住,最绝的是绳子不打结,而是用火漆封住,解开很容易。热牛奶时,我经常会去添厚纸盖上的奶油,真好吃!
 
我住在新华路,附近有两个牛奶棚,现在的淮海路高安路上海图书馆就是过去大名鼎鼎,有卖上海少见的“拐奶油”的牛奶棚。甚至在文革时期,都还有在卖这种典型的西方高档东西。就像再过去一点淮海路上的第二食品店楼上,有非常小资的咖啡西点供应,顾客以老克勒为主,圣约翰的校友当年以那作为大家碰头的地方。

    实际
上我从小是很少喝牛奶的。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