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棉袄和国共战士的传奇

来源: 2014-11-04 18:24:40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加拿大的Remembrance Day快到了,到处可见红罂粟的胸章。

我想起了曾经读到的一个故事。

那是在炮火连天的淮海战役的战场上。困守的国民党军队已经弹尽粮绝,偶尔空投的物质又常常落在解放军的阵地上,饥寒交迫的威胁堪比枪林弹雨。

一 次激烈的战斗后,国军的一个士兵看见不远处刚刚被他击毙的解放军战士腰间挂着一个水壶!饥渴难耐的他便不顾一切地爬过去,解下了这个水壶还有鼓鼓囊囊的干 粮袋。 这个过程中,他发现,共军战士的棉衣很新很厚实,远比自己的美式军服保暖,无以抵御的寒冷战胜了对死人衣物的种种不祥感觉,一不做二不休,他将棉袄扒了下 来,最后索性将棉鞋也套在自己脚上。

如果不是这个阵亡解放军战士的干粮水壶棉袄棉鞋,即使不被打死也可能冻死饿死,因此几十年间,随军撤到台湾的这个国军小兵内心深处感激与愧疚纠结不清,难以名状的复杂情绪让他一直舍不得丢弃这件救命的棉袄,他还在棉袄的口袋里发现了一张小纸片:“浙江省白际山李少白”。于是,“李少白”这个名字就伴随了他的整个后半 生。

上个世纪末,他相识的一位大学教授要去大陆,他将这张保存了几十年的小纸片交给教授,希望能够找到李少白。他想告诉李少白的家人,虽然是他打死了李少白,但是他们之间绝对无冤无仇。那年他才十九岁,家里很穷,当兵是迫不得已。“我们都是小老百姓,互相之间没有仇恨,大人物让我们打,我们有什么办法呢?”

这 位教授不负重托,访问事毕,多方打听,终于找到了白际山这个偏僻的小山村。当时那里还很穷,交通闭塞,信息不畅,没有多少外人来访,听说来了台湾人,全村 老少都出来了。当着众人,教授讲完了故事,并拿出了那张发黄的纸片。人群一片寂静,很久很久,其中一位拄着拐杖的长者走上来接过纸片,颤抖着双手看了半 天,然后说,“我就是李少白”。

原来,李少白是在前一天的战斗中被击伤了大腿,伤势很重,被送往后方。临行前,把水壶和干粮留给了一个同乡战士,因为躺在担架上还有棉被御寒,他就把棉袄也脱给了这个同乡,没想到这位同乡第二天就战死了! 

故事的结尾皆大欢喜:这位教授穿了一件很时尚的羽绒衣,他把它送给了李少白的孙子——一个大有希望考进清华大学的高中生;而他穿回了李少白的一件农家棉袄,最终披在了正在大学读书的那位国军孙子的身上。

这位受人之托的教授是曾经任台湾清华大学代校长、静宜大学校长的李家同,他完成了使命,并且写下了这个故事。李家同相信:这两个老兵的孙辈,“他们绝不会像他们的爷爷那样在寒冷的战场上见面了。”

然 而,我读完这个故事,眼前抹不去的却是那个被剥了衣服鞋子的解放军战士。在最寒冷的一月天,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在弹坑密布的雪地里,尽管到处是鲜血和伤 亡的躯体, 可是一具裸身赤脚的尸体也一定很是特别。谁来为他收尸?谁能辨认他是解放军还是国军?据说,淮海战役结束后,战场横尸遍野,成了野狗的饕餮大餐,他会不会 首当其冲?

我还想,如果当时被打死的果真是李少白,他的家人如何将面对那位幸存的枪手?横眉冷对满腔怨愤,还是相逢唏嘘一泯恩仇?

一切皆有可能。

据统计,淮海战役中,中原、华东两大野战军阵亡25954人,失踪11752人,其中,只有31006留下姓名,还有6700的孤魂至今无人知晓。但是,他们是烈士。他们的英名永存。

 国民党方面呢?那些亡灵可有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