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文中所说“石一歌”的文人,是余秋雨么?

来源: 2013-12-11 09:28:17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歌前身是“复旦大学、上海师大复课教材编写组(《鲁迅传》编写小组)”,于1972年按照周恩来大学文科复课的指示在上海成立,隶属于上海市委写作组。小组工作地在复旦大学学生宿舍十号楼,组长是华东师大(当时更名为上海师大)的教师陈孝全,副组长是复旦大学的教师吴欢章,主要成员还有原上海京剧院的高义龙、工农兵学员夏志明、邓琴芳,共五人。其他成员还有复旦大学工农兵学员周献明、林琴书,原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王一纲,复旦大学中文系教师江巨荣、上海戏剧学院青年教师余秋雨,以及当时师大二附中的语文教师孙光萱。编写组编出的主要教材是《鲁迅小说选》、《鲁迅杂文选》、《鲁迅散文诗歌选》,署名为“复旦大学、上海师大教材编写组”。1973年2月,这个教材编写组的工农兵学员,还编写过一本给少年儿童读的《鲁迅的故事》,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由于是非教材类,署名“石一歌”。“石一歌”是“十一个”成员的谐音。

1973年底前,吴欢章、余秋雨等都离开了小组,小组人数减少,仅剩陈孝全、孙光萱、夏志明、江巨荣等四人。1974年,小组搬出复旦大学校舍,迁移到巨鹿路上海作家协会所在地,后来补充了吴立昌、刘崇义、曾文渊等三人。由于离开了大学,也不再从事教材编写工作,小组正式更名为“石一歌”。搬迁后的“石一歌”是思想左倾的文学传记编写团体,但是没有留下任何重要作品;并不是什么政治组织,也没有任何证据证明接到过外界的直接政治指令,属于上海写作组的“外围”。参与过这个小组前后所有人中,除了余秋雨在十几年后升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之后更凭借散文创作成为国际知名的作家外,其他人始终默默无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