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棚户区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很多描述上海的住房文章里,都有说到滚地龙,上海比较正式的说法叫棚户区,一般上海人口中则说成是“草棚棚”当然这个说法是有些贬义的,或用个更加正式一点的词就叫做:贫民窟。
全世界的大城市里,都有这么一种地段,很多从各地搬来的穷人,或投亲靠友,就在穷人的地界上,随便找点材料,搭个暂时能遮风避雨的棚棚,就住了下来,越来越多的人来了,就形成了棚户区,用更简便的材料比如只是芦苇席什么的,就是滚地龙了。
上海的开埠,一则工商业的发展需要更多的廉价劳动力,二则上海附近的农民受大上海的引诱又逢兵荒马乱的世道, 源源不断地从江浙安徽等地来到上海,很多穷人的第一个落脚点就是棚户区,更多的人因此就一辈子子落在了棚户区。
1949年以前的政府好像是没管过这件事,既是没管,当然棚户区就更加大地无序发了展,别处我可能不知道,我们家附近的平阴桥三家里九间头等等徐汇区有名的棚户区,听老人们说就是这么一点一点扩大的。
1949年的解放,实话实说,新政权是花了很大力气来改善棚户区的生活,也是我们家附近,从1952年到1958年,就修建了一大片工人新村,解决了不少原棚户区的住户的搬迁,同时也给棚户区修路接自来水供水站等等,棚户区的居住条件也确实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三年的灾荒,咱不管啥原因吧,住宅建设停顿了一阵,而后又在63-66年再度开展,文革的头两年又停了,文革后期再次重开张,但相当一部分棚户区依旧存在,到我八十年代末出国时,我家附近的棚户区,大致和1966年的差别不算太大,应该说是1992年的邓南巡后,上海的房市突然跳跃起来,大拆大建,期间是有些不合适的拆迁,但是,现在回去,原来的棚户区,如今是一片高楼大厦,真是旧貌换新颜。


典型的草房,我中小学的同学中基本还没有住这儿的,因为我上的是原先江南造船厂的子弟小学,同学居多还是该厂子弟。中学就开始有同学居住在这些地方了,再后来的上山下乡朋友中,平阴桥地段的人就很多,来来往往的,也就更加地熟悉了这类地方。

这儿是原肇家浜到徐家汇的拐弯处,肇家浜是一条河沟,两岸皆草房及船民,解放后政府填沟修起了林荫大道,但浜南浜北还是能感觉到极大的不同, 肇家浜路也成了上只角下只角的分界线。


网上找来的照片,不知上海何处,甚至是不是上海都说不清,不过是在讲述老上海的网站上找来的,暂且就认为是旧上海的吧。







 

上下这两张都是以前上海的棚户区的一般生活形态,晒衣服吃饭。


像这张,很可能是妻子等丈夫回家。



棚户区是没有上下水的,所以下雨就是“水泥”路,



住哪儿也得成家娶妻生子,那时也没有计划生育,姐姐照看弟弟妹妹是件很自然的事。



棚户区干活的年轻人


左边这位,应该是至少四个孩子的爸爸



这一看就知道是解放后,而且是改革开放后,只不过把它搞成了黑白照,看看旁边的拆房子,这就是希望。


街面房子,一般住户都租出去给外地到上海做小生意的人,这些“新棚户区”的住户,是没有权利享受如果拆迁带来的好处的。


等候拆迁的时候,日子还是得过,大约从60-70年代开始,棚户区就掀起了改建的高潮,最开始用的材料是电石,就是电焊剩余的材料,砸成砖来重建房子,怎么也比草房好多了。



这儿显然不全是原先上海棚户区的居民了,炸油条的一定是外来妹,悠闲地翘着两郎腿穿睡衣的女人,很难说清,但右边这位毛衣男子,毫无疑问是“原住民”。





管什么时候拆迁,日子还是得过了乐胃些,养鸟的人家。



倚门而望,盼星星盼月亮,只盼早日搬新房



往后面看,这就是希望这就是将来



为着将来的日子,别看我现在提的是尿罐子,好日子在后头呢。



住哪儿的生活也得讲究个“美”,鲜亮的背心高高挂。



棚户区的厕所一直是个极大的问题,环境之重要,只好咒他们全家了。



这看上去像是在南市区,那还不算什么的棚户区。



棚户区的人与人住得贴近,邻里关系处好了人情味浓得很,看,隔墙喂小孩好吃的东西



一小群邻居唱戏,告诉你,他们百分之九十九唱得是淮剧。



前面说了棚户区没有给每家每户装自来水,建有给水站。



这些则是“新上海人”。没有户口没有福利的“外地人”,其实我很不喜欢这种说法。



网上转载过来一些棚户区的生活剪影。



富有上海特色的晒衣服,走路小心别钻了女人的裤衩



这显然就是“违章建在工人新村”外的新棚户区,这个拆迁的话是有城管执行的。



狭小的弄堂,就怕火灾



也是网上看到普通棚户区的普通老百姓的普通生活



这个街面房子的店铺就很有可能是住户(有上海户口的)自己开的,家住楼上,楼下开店



棚户区的地盘扩张,靠的是无穷无尽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左右不能逢源,我往上发展总可以吧, 拆迁时就有“讨价还价”的本钱啦



立体发展, 向天要空间



一寸天空一寸金,



子女的婚房,养老的金钱,做生意的启动资金,全在这个大大的红字“拆”上




“啥辰光拆到阿拉此地呀?”



拆了我还可以搬到后面的高楼里去啦。



好日子等着等着一定会等到的



把鞋洗干净点,跑新房子去的时候可以跑快点



什么时候从前到后去?唱一首“到敌人后方去,我们搬进新房去”



蕃瓜弄是上海的棚户区改建典型,乖乖隆里隆,新房子快来啦。

所有跟帖: 

越是贫困人家越爱生孩子,住在上海,路过棚户区,只敢往里看看,不敢踏入一步, -灌水员- 给 灌水员 发送悄悄话 (232 bytes) () 10/12/2013 postreply 14:30:08

哦,更进一步了解了灌水员的成长环境。 -pta- 给 pta 发送悄悄话 pta 的博客首页 (34 bytes) () 10/12/2013 postreply 15:05:09

这也说明谁先发达发展谁先灭亡 -abookl- 给 abookl 发送悄悄话 (126 bytes) () 10/12/2013 postreply 16:41:42

100年后的上海如果还存在那时的上海人里现代上海人的基因比例肯定很小 -abookl- 给 abookl 发送悄悄话 (231 bytes) () 10/12/2013 postreply 16:45:23

现代上海人也是民国时代牛B烘烘上海人瞧不起的上海人的后代。 -数字证- 给 数字证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10/12/2013 postreply 18:45:14

呵呵,你说的后弄堂是9弄吗? -侧卫1- 给 侧卫1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10/12/2013 postreply 20:34:39

最后一张蕃瓜弄好亲切啊,我曾在那居住过n年,留下很多难忘的回忆。 -吾道悠悠- 给 吾道悠悠 发送悄悄话 (64 bytes) () 10/12/2013 postreply 19:09:23

最近去过没有?我2个月前回国,走过那里特地近去看了看, -越王- 给 越王 发送悄悄话 越王 的博客首页 (111 bytes) () 10/12/2013 postreply 19:21:43

今年3月回去时,朋友开车带我途径共和新路旱桥和天目中路一带,变化很大。 -吾道悠悠- 给 吾道悠悠 发送悄悄话 (112 bytes) () 10/12/2013 postreply 19:53:25

记得小时候课本上有新旧两重天教育:旱桥和番瓜弄及旧社会的滚地龙 -多哥- 给 多哥 发送悄悄话 多哥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10/13/2013 postreply 22:10:05

上海真正起大变化是在92年后,被允许截留一定比例的上缴利润来于城市建设。老百姓zhu房才开始解决 -侧卫1- 给 侧卫1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10/12/2013 postreply 20:42:15

程乃珊的小说《穷街》中描写了一些棚户区的中学生,个性都不错,率真向上。但在文革中一些 -吾道悠悠- 给 吾道悠悠 发送悄悄话 (206 bytes) () 10/13/2013 postreply 19:32:03

拿国内同龄小孩跟这里华人第二代比,会得到类似结论。 -侧卫1- 给 侧卫1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10/13/2013 postreply 21:49:30

回复:上海棚户区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嘎闹忙- 给 嘎闹忙 发送悄悄话 (82 bytes) () 10/15/2013 postreply 08:01:17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