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看六十年代一个上海儿童的吃喝玩乐

请看六十年代一个上海儿童的吃喝玩乐

2013-3-4 12:26| 发布者: 05txlr| 查看: 254| 评论: 2|原作者: 锋凡

摘要: 住房是分配的,不用花钱,工人、干部、知识分子都有份;夫妻俩工作,养活一大家子不成问题;职工看病是免费的,老年家属终身享受;上学学费加书杂费只要几 块钱,学校、老师都十分关心学生;电影院、文化馆经常去,看的电影数不过来,歌曲丰富多彩;吃的东西,应有尽有。

请看六十年代一个上海儿童的吃喝玩乐
------
提要——当年:

住房是分配的,不用花钱,工人、干部、知识分子都有份;

当然不是一下子都能分到,但工人新村在不断建造、扩大;

夫妻俩工作,养活一大家子(四个小孩一个老人)不成问题;

职工看病是免费的,小孩16岁前半劳保,老年家属终身享受;

上学学费加书杂费只要几块钱,学校、老师都十分关心学生;

电影院、文化馆经常去,看的电影数不过来,歌曲丰富多彩;

吃的东西,现在看来尽管简单,但在当时也算应有尽有了;

玩的形式,健康向上,充满童趣,其乐融融,岂是现在能比!
------

锋凡

从五十年代中到六十年代上,是我国的生育高峰期。在上海,特别是苏北人和安徽人的家庭,很热衷于生小孩,欲罢不能。比如我母亲,在三年半多的 时间里就接连生下了我等三个孩子。安徽话里把小孩称作“小伢子”;苏北话里把小孩称作“小把戏”,或叫“下子”;广东话里把小孩称作“细佬崽”;上海话里 把小孩称作“小人”。还有对小孩的昵称——小囡、小鬼(沪语读音ju)头、小家伙、小东西等。
小人生多了,大人就不当一回事,对之都是随便养养,乱挅乱掼。这一方面是受制于当时的物质条件;另一方面可能是信奉农村里对小孩贱养的观念, 以为这样小孩反而长得更好。我母亲前面生了我等三个儿子后,意犹末尽,还想要女儿,于是在一九六一年的下半年又怀孕了。我父亲的单位看到我家的人口不断攀 升,而且还在继续增长,就在一九六二年三月分配给我家一间新房子。
那时分到的新住宅都不用特别装潢,把墙壁用石灰粉一下就可搬进去住。我父母先搬了过去(他们在当地派出所办理迁移登记的时间是1962年3月 29日),家里的部分家什是用“劳动车”拉过去的。奶奶带我及三弟暂时还住在老地方不动,我二弟则从小一直寄养在外婆家里。某日,我三弟(三岁)在马路边 玩的时候走失了,我奶奶非常着急,就到路口的交通岗亭里向开红绿灯的民警请求帮助,结果很快就找到了。
转眼到了一九六二年的五月中旬,母亲就生下了我四妹。新房子分到后将近一年,一九六三年春节过后,奶奶带我及三弟也从平凉路的新华里旧居搬迁到了控江路的新居落户(户口簿上在当地派出所办理迁移登记的日期是1963年2月18日)。
新住所地处控江路上。控江路是当时杨浦区区域里最北面的一条横贯东西的交通干道,其东与军工路交接;西到大连路为止。五十年代初期,在控江路 的北面沿线兴建了四大工人新村,从东到西依次是:长白新村、控江新村、凤城新村及鞍山新村,这是上海俗称“两万户”住宅中规模最庞大的一个建筑群。大跃进 时期,区里制定并实施建设“控江大街”计划,首先在凤城新村以南、黄兴路至控江路桥之间的控江路北侧沿线,建造了一排分段连体的楼房。
这些楼房高五层,一个门牌号里每个楼层住九户人家,房号从01室至09室。每三户人家(三个房号)为一个单元,合用一套厨卫。厨房内有煤气和 自来水;卫生间里有抽水马桶、浴缸和水斗。室内是磨光水泥的地面,有的房间还附带阳台和壁橱。这样的民居居住条件,不要说是在杨浦区,就是在当时的全上海 来说,也是比较先进的。
我们的新家就在这控江大街楼房的某个门牌号里,位于控江路、凤城路路口处。从楼梯上到四楼,沿北面一条走廊至单元的总门。总门进去即是厨房, 穿过厨房是一条室内走廊,走廊的左边是朝南的两个房间:407室和408室;走廊的右边是朝北的一个房间409室及卫生间。另外,408室的南面附带一个 阳台,408室与409室里背靠背各有一个壁橱。
在这个单元里,我家的新居在407室,面积约十八平方米。隔壁的408室暂时用作我父亲单位的联络点,里面布置有办公桌、文件柜和沙发等物 件。朝北的409室暂时空关着。当时的居住形态是社会主义化的,像这样条件好的房子,既住着当干部的人家,也住着许多一般的工人家庭,在我家的楼下(二 楼)还住着这时刚出名的工人作家胡万春的家。
我们搬进了一个全新的居住环境,不仅生活设施的改善使我们的生活质量有了根本的提高,而且从狭窄、逼仄和充满沉淀气息的旧式里弄走出来,使我们的精神面貌也为之焕然一新。

搬到新居过了半年后,一九六三年八月十日,我就开始上学了,读小学一年级。我们学校的校名叫凤南新邨小学,简称凤南小学。在学校的南面是凤南新村,我三弟的幼儿园就在那里,他是我家五个小孩里唯一上过幼儿园的,“科班出身”。
学校很近,就在我家的马路斜对面,从家里的窗户可以看见学校的楼房。学校的大门朝西,面对着开阔的农田。校门前有一条小路,北与凤城路相对 接;南与凤南新村相通达(后来这条小路拓宽整修后归属凤城路)。在没有读书前,我经常看见这所学校的学生们放学后排队过马路的情景,非常羡慕,现在我终于 也跨入了这个行列。我们这些新入学的小人,背着书包去上学堂的样子,真的是人见人爱。
我们学校的教学楼是一幢三层楼房,学校的操场在教学楼的北面,操场面积较大,其北面的围墙已接近控江路路边。到了一九六四年间,控江路的边上 要造新房子,于是就把我们学校的操场划去了一块给征用了。操场的边上,春、夏季里杂草丛生,我们有时课间劳动就被安排到那里去拨草。操场东面的围墙下有两 个秋千架,我们只有在这个时候玩过荡秋千。长大以后每当读到古人写荡秋千的诗词,我就会想起我们遥远的童年的乐趣。
上学以后,学校不但关心我们的健康成长,还经常对我们进行卫生知识的教育,培养我们讲究卫生的好习惯。有一次老师给我们讲解卫生注意事项,其 中有一条是:不要用公共的茶杯喝水。我当时把“公共”二字听成是“公公”,因此就想,为什么不要用公公的茶杯喝水呢?又想,我家的公公只有是我外公,因 此,后来我每次到外婆家去玩的时候,特别注意不要用外公的茶杯喝水。
每天早上上课前,学校要组织庄严的升国旗仪式。按照学校的规定,当奏国歌升旗时,除了在操场上集合的师生外,其他任何正在楼道里行走或在教室 里值勤的师生,也应立即暂停一切活动,原地肃立,以示对国家的尊重。最令人心动的是观看学校少先队举行的欢庆仪式。男女少先队员们穿着蓝色的长裤或花裙 子,白衬衫映衬着鲜艳的红领巾,小姑娘的辫稍上还系着粉色的蝴蝶结。他们精神抖擞、挺胸抬头,吹小号的吹小号;敲队鼓的敲队鼓。队旗飘飘,歌声阵阵,共产 主义接班人的精神面貌意气风发。
我是在二年级(下)的一九六五年“六一”儿童节加入少先队的。我们班级五十多人中第一批加入的有二十个同学,我是其中之一。举行入队仪式的那天,我们的心情很激动。高年级的少先队员代表庄重地、一对一地分别给我们戴上了红领巾,从此我们又知道了红领巾是国旗的一角。
我们杨浦区的少年宫位于宁国路、长阳路路口的东南角上,1960年1月1日建成开放,它的前身是杨浦区人民政府所在地。少年宫里有科技、美术 工艺、文艺大楼等建筑,内有影剧院、活动室、图书馆等。室外还有多种游艺活动项目,如溜旱冰,以及一组叫“勇敢者的道路”的系列运动设施等。我们曾经用一 分钱办过一张卡(出入证),但我记得只去玩过一次,所以对少年宫没有什么特别的印象。
在我上学前后,父亲有时会买一种叫《小朋友》的儿童刊物给我看。刊物的形状方方正正,像手帕那样大小,封面的图案总是设计得颜色鲜艳、精彩纷 呈,给我印象很深。每期的封三页面上,都固定刊载乐小英画的四格连环漫画,非常有趣。在刊物上看的内容早已忘记,只记得当时我对这本东西真是爱不释手。
现在知道《小朋友》杂志是1922年4月6日由上海中华书局创办的,第一任主编是黎锦晖。解放后,1953年改由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封面上“小朋友”三个字是宋庆龄亲笔题写的。

我家居住的楼房的后面(北面)是一大片“两万户”住宅,是为凤城一村。楼房的旁边(东面)有一条南北走向的小路,名叫凤城路(1952年建凤 城新村时配套修建)。凤城路南至控江路为止,路口对面的一条无名小路(即我的小学校门前的一条路),许多年以后才归并为凤城路的延伸段。
靠近控江路、凤城路路口的东边,是一座小莱场。下午休市时,柜台上堆放着一些没卖出去的很腥气的“梭子蟹”(当时菜场里卖的海货都是死的), 这时的人连清水大闸蟹也不怎么吃,这种“梭子蟹”更是少人问津。菜场的东面有粮店、油酱店等。经过菜场往北去,在凤城路的半腰上,有一所凤城中学。菜场的 西边马路对面,有一家居委会开的小理发店。一九六五年四月的一天,父亲在这家理发店里剃头,我则在店门口边玩边等。店里的收音机正在播送柯庆施同志逝世的 消息。
一九六四年的六月,父亲为我奶奶过六十大寿。六十为一个甲子,人活满一个甲子,就相当于过完了天地、宇宙、人生的一个完整周期,所以民间特别 重视庆贺花甲寿诞,礼仪也更为隆重。父亲单位里要好的同事咸来祝贺,我娘舅等也来了,家里买鱼买肉设宴招待宾客好吃好喝。还放炮仗、点蜡烛,我记得有一对 红蜡烛与我的手臂差不多粗。
就在一九六四年间,中国民间的传统风气似乎又卷土重来。在我家附近的这条凤城路上,非常热闹地显现着这种风气影响下的真实存在。这种存在仍然 是以个体化的自由经济为其特征的,开小书摊的、摆杂货摊的、卖狗皮膏药的、舞枪弄棒的、爆炒米花的、卖棉花糖的、卖糕点的、卖水果的、修锁配钥匙的、修洋 伞套鞋的、打康乐球的、看西洋景的、玩弹子盘的、套圈的、摸彩的等等遍地都是,在街面上还有算命的、擦皮鞋的。
小书(连环画)摊设在凤城路口西侧、我们楼房的东墙根下,摊主是个男子,三十岁左右,长得很壮实,但是个跷脚(左腿残疾),拄着拐杖。他每天 一早就把四个像门板一样的书架运来,靠墙摆好,每个书架从上到下一排一排地插放着各种小书。书架周围的空地上散落着若干条凳和小矮凳,条凳一般给成年人 坐;小矮凳则给我们小人坐。
这个小书摊是我最感兴趣的地方,经常光顾。借小书,一分钱看一本。在选择书目上,我有自已的主张。我不喜欢看电影版的小书,因其画面模糊不清 (画面是用黑色或蓝色的油墨影印的),比较喜欢看线描勾划的图画小书。从内容上来说,我最喜欢看《西游记》,一套有许多本,百看不厌。《杨家将》一套也有 好多本,我反复看过好几回(因为我姓杨,所以看过《杨家将》小书后,我曾一度对姓潘的人没有好感)。还有《平原枪声》、《敌后武工队》、《铁道游击队》等 都是成套的,我都逐一看过。《三国演义》也是成套的,我不要看,觉得太深奥,那是大人看的。我还看过《神笔马良》(彩绘本)、《东郭先生》、《渡江侦察 记》、《南方来信》、《中锋在黎明前死去》等许多小书。
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马上交到警察叔叔手里面。……这是当时一首儿歌开头所唱的一句,对于我们来说,一分钱是很重要的,它既来之不易,又作 用巨大。除了上面所说的一分钱可以借一本小书看,一分钱还可以看一次“西洋景”(北方人叫“拉洋片”)。一辆手推车上安装一个木箱子,箱子的一侧开了三个 洞眼,一次可容纳三个人同时观看。至于箱子内部的机关是怎样的,我不知道,所看的内容也都忘记了。

以上说的是精神享受,还有物质的享受,就是一分钱可买一小包盐金枣来吃,这种叫盐金枣的零食我们又戏称之为“鼻头污”(即指鼻屎)。一分钱还可买两根陈皮条,刚买来的陈皮条比较挺拔,如果一时没吃完,放在口袋里捂了一会儿后就变得比较疲软。
一分钱另类的用途是可以摸一次彩。所谓摸彩,就是有四五个男人在路边站成一排,手里都捏着一个小布袋,布袋里装着许多用马粪纸剪出来的像棋子 一样大小的彩头。一分钱摸一次,摸彩的人把手伸进布袋里乱摸一气,摸出来的彩头注明有奖则获奖;摸到无奖则徒劳一回。我也去摸过,这种摸彩的方式绝大多数 人是摸不到奖的,属于骗人的把戏之一。
还有一种弹子盘游艺,一个长方形的盘子,分上下两层,底层是机关,表层设置了弯弯曲曲的通道。盘子的上面罩着玻璃,盘子的前端左侧有一个弹簧 拉纽,拉击一颗亮闪闪的铁弹子后,弹子就在盘子的通道里运行。弹子在哪个位置停住,则获得这个位置上相应的奖品,有糖果、香烟之类。线路长、难度高的位 置,奖品值也越大。如铁弹子最终掉进洞里,则一无所获。每两分钱打一次,基本上也是得不到奖的,即使得到奖,也是一根飞马牌香烟或一粒硬糖。早晨我去读书 的路上,经常怀着好奇心要到这些弹子盘跟前去看一会,然后才到学校里去上学。
从我们家往东去百多米就是控江路与黄兴路交叉的十字路口。路口的东北角是一个居民区,房屋结构是三层楼房,瓦片屋顶。路口的东南角是一座控江 文化馆(1960年7月1日落成开放)。控江文化馆里除了其它设施外,最主要的是用来放电影。当时的杨浦区里有五家放电影的场所,其中杨浦电影院、沪东电 影院属于首轮电影放映;“东宫”和控江文化馆属于二轮;杨浦区工人俱乐部属于三轮。
放电影的三个轮级只是对新上映的影片而言,已经放过的老电影则随时都可以排片放映。控江文化馆一九六二年八月的影片映期表是(具体日期略):
《雪地追踪》、《国庆十点钟》、《安东的爱情》、《男大当婚》、《巴格达窃贼》、《无名岛》、《英雄岛》、《秋翁遇仙记》、《志愿者》、《生死牌》。
九月的影片映期表是:
《一场风波》、《12次列车》、《章西女皇》、《智擒眼睛蛇》、《上饶集中营》、《24只眼睛》、《献给检察官的玫瑰花》、《云雾山中》、《水晶鞋》。
因为控江文化馆离我家很近,所以我们看电影一般都到这里。我自从一九六三年搬来后,到文革前夕,在控江文化馆看过很多电影。
看过《红色娘子军》(1960年天马电影制片厂摄制)、《风雪大别山》(1961年安徽电影制片厂摄制)、《野火春风斗古城》(1963年八 一电影制片厂摄制)、《苦菜花》(1965年八一电影制片厂摄制)、《智取华山》(1953年北京电影制片厂摄制)、《七天七夜》(1962年长春电影制 片厂和西安电影制片厂合作拍摄)、《红日》(1963年天马电影制片厂摄制)、《战上海》(1959年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等等。
看过《云雾山中》(1959年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讲的是解放初期剿匪的故事。看过《英雄虎胆》(1958年八一电影制片厂摄制),也是讲的剿匪故事,其中王晓棠跳的一段伦巴,为当时的青年人所津津乐道。
看过《秘密图纸》(1965年八一电影制片厂摄制),反特的片子,里面有个特务是“楞子”(结巴),就是说“火……火……”的那位。在看过的 反特电影里面好几部都有女特务,《羊城暗哨》(1957年海燕电影制片厂摄制)里有;《激战前夜》(1957年八一电影制片厂摄制)里有;《国庆十点钟》 (1956年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里也有。《霓虹灯下的哨兵》(1964年天马电影制片厂摄制)里的女特务名叫曲曼丽,这个名字看了舒服,听了悦耳,给我 留下了某种特别的想象空间。
学校经常组织我们学生去看电影,地点也都在控江文化馆。几年里看过许多电影,包括一些儿童类的影片。
看过《红孩子》(1958年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这部电影的主题歌《共产儿童团歌》,是根据苏联少先队歌曲《在篝火旁》的部分曲调重新填词而成的。这首歌当时我们小学生人人会唱,尤其是听高年级的少先队员们昂首挺胸地唱,显得十分神气。
看过《鸡毛信》(1954年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小书《鸡毛信》我也看过。说的是抗战时期,一个牧羊的儿童团员在传递鸡毛信(十分紧急的军事信息)时把它藏在绵羊的尾巴下面,躲过了日本鬼子的搜查。
看过《牧童投军》(1957年海燕电影制片厂摄制)、《地下少先队》(1959年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朝霞》(1959年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花儿朵朵》(1962年北京电影制片厂摄制)、《宝葫芦的秘密》(1963年天马电影制片厂摄制)等。
1961年12月,彩色动画片《大闹天宫》(上集)由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摄制完成,1964年9月又拍摄完成《大闹天宫》(下集)。我们小学生都很爱看这部片子,我看过好几遍,小书《西游记》的画面变成了活动的,非常有吸引力。
1964年5月31日至6月9日,文化部、教育部、中国人民保卫儿童全国委员会、全国妇联、团中央、中华全国总工会联合举办“儿童教育电影 周”。本市二十七家电影院同时放映《小兵张嘎》(1963年北京电影制片厂摄制)、《小铃铛》(1964北京电影制片厂摄制)等三部影片。
凡学校包场的看电影,电影院里马上就热闹起来,放电影前一片叽叽喳喳、欢声笑语。如果是看打仗的电影,每当看到解放军冲锋号一吹,发动进攻, 我们看电影的小朋友们马上就会兴奋起来,热烈鼓掌,把小手拍得哗哗响。此外,我们有时看完电影后也不太平,为电影里哪个是好人哪个是坏人而争论不休。
1965年我还看过苏联电影《攻克柏林》(1949年长春电影制片厂译制),印象很深。我到控江文化馆的售票处去排了很长的队才买到票,与我二弟一起去看的。

控江路与黄兴路交叉路口的西南角是一片五层楼房的居住区。在靠近路口的楼房最北端有一所小邮局,邮局的左边隔壁是一家小饭店,饭店再过去是一家小规模的新华书店。在西南角的路边,有一座圆柱形的警察岗亭,里面坐着开红绿灯的交通警。
路口的西北角是我们居住的这一排控江大街五层楼房的最东端部分,它的底层都开着商店的门面或橱窗。其中占据位置最阔绰的是一家叫“凤翔”的百货商店,其次是百货店右边的食品店。百货店的左边开设有服装店、杂品店、理发店、洗染店及银行等。
百货店里分好几个区域,分类卖绸布、鞋帽、器皿、五金等等。在卖绸布的柜台上空都有一根铅丝拉着与账台连接,顾客买东西时,营业员把收到的钱 和票据夹在夹子里,往铅丝上一挂,用力一推,“吱”的一下,投送给账台。等账台结算后,再把找头和回执“吱”的一下传回来。若干年后,这根传输线改进为自 动化,营业员只要把夹子挂在去向的线路上,夹子就会靠马达运转的线路传去账台,而不必再用人力来投掷。
在有的柜台里,某些商品的面前放着一块小牌子,上面写着:“陈列商品 恕不出售”。我在不认识“恕”字之前,还以为这是个“怒”字,因此我当时心里就在想,为什么店家东西不卖还要发怒呢?
综上所述的控江路、黄兴路交叉口的周围区域里,六十年代初形成了较具规模的商业、文化设施,从而使其成为杨浦区继五十年代末平凉路“杨百”一带商业、文化中心后,又一处新兴的繁荣点。
从控江路、黄兴路交叉口沿控江路往东去一站路,有一座杨浦公园(1958年1月24日建成开放)。我们小时候到公园里去玩,最大的兴趣是去看 动物。杨浦公园里的动物品种不多,其中最凶猛的野兽到狼为止。狼舍边上关着几条狐狸,狐狸的脸看上去就觉得它们很狡猾。我们小学的语文课本上有一篇课文, 说的是树上一只乌鸦,嘴里衔着一块肉。狐狸见了,也想吃,就称赞乌鸦唱歌唱得好。乌鸦初时不为所动,后来禁不住狐狸的反复夸奖,终于开口欲唱,“哇”的一 声,嘴里衔着的肉掉了下来,被狐狸叼走了。
上面这篇课文说的是乌鸦受骗上当的事,另有一篇语文课文说的则是乌鸦的聪明、智慧。有一个盛水的瓶子,因为瓶口小,水位低,乌鸦喝不到水。它就衔来许多石子投放进瓶子里,把水位抬高,结果就喝到了水。
我们当时还看过一部动画片,名叫《乌鸦为什么是黑的》。文革开始后,在听“忆苦思甜”的报告里经常会听到“天下乌鸦一般黑”这句话,我觉得这样连带把乌鸦的名声也给弄坏了。
我们去看孔雀,用红领巾朝它挥舞,引它们开屏。有一只孔雀真的开屏了,非常美丽,看得我们高兴极了。我后来知道只有“男”的孔雀才会开屏,女 孔雀不会。六十年代末有人养热带鱼,热带鱼里有一个品种也叫孔雀。男孔雀鱼身上五彩斑斓,很漂亮。女孔雀鱼身上白板一片,不好看。
孔雀馆的不远处一块地方,矗立着一个状似鸟笼的大铁丝笼子,有两层楼那么高,里面关着一只老鹰。后来看到笼子上挂着的牌子,才知道它叫秃鹫。这个鸟超级大,站在地上与我们人差不多高,嘴呈钩状,我想如被它啄一下就没命了。
附近有一座猴山,里面的猴子各忙各的。有的上窜下跳、爬上爬下;有的嬉戏打闹;有的东张西望找吃的;有的在聚精会神地捉身上的“老白色(跳 蚤)”(后来有人解释说它们是在找盐粒吃)。我们趴在围拦上观看,有时朝里喊:“阿三,老鹰来喽!”在上海的印度“阿三”,头上都围着红头巾;在公园里的 猴子“阿三”,个个都是红屁股。
从控江路、黄兴路交叉口沿黄兴路往南行一站路,地名叫杨家浜。上钢二厂就座落在这里,马路对面是该厂的大礼堂。我们学校曾借这个场子开过大 会,一九六五年间,父亲还带我在这个大礼堂里看过一部电影《林海雪原》(1960年八一电影制片厂摄制)。电影中卫生员女兵白茹虽然出场不多,但我还是对 她记得最牢,十几年后方才知道当年演白茹的女演员名叫师伟。
从控江路、黄兴路交叉口沿控江路往西走一站路,有一座控江路桥。桥下流着的河最初名叫杨树浦,之后的杨树浦地名乃至杨树浦区——杨浦区的得名都是从这条河的名称而来,因此或许可以说它是我们杨浦区的“母亲河”。
过了控江路桥,桥堍的北侧有一个街心花园,起了一个大而无当的名称,叫“跃进广场”;桥堍的南侧是一座江浦体育场,又叫杨浦区工人体育场。体 育场隔着江浦路的对面就是新华医院,这家医院1958年建成,据说儿科不错。我家搬到控江大街后纺二医院就不大去了,而是就近到新华医院去看病。一九六四 年间,我得了急性肝炎,曾在这里住院一个礼拜。住院期间,躺在病床上,思来想去,一是觉得自己很可怜;二是幻想得到更多人的关爱。这个医院的眼科也较有 名,奶奶曾带我去看过好几回眼病。

大约到了一九六五年间,可能是国家面粉进口多了,我们老百姓的用餐也增加了吃面粉的量。我家面粉的吃法只有两种,一种是下面疙瘩(北方人叫 “面鱼儿”)吃。先将面粉放在碗里,加盐,加水,搅和成面糊。待菜汤(先把青菜放油锅里炒一下,然后加水)烧开后,用筷子把面糊一朵一朵地夹进汤锅里,煮 熟即可。另一种是摊饼吃。在铁锅里放油少许,然后把搅和好的面糊之一部分夹进锅里,用铲子将面糊摊平、摊薄、摊成圆状,同时要上下两面翻动几次,用小火烙 熟即可。
最佳的吃法是下一些面疙瘩,再摊几张面饼,两者结合一起吃,干湿搭配,口感舒适。我奶奶只会做这两样面粉食品,若把面粉给北方人来做吃的,那么他们会包饺子、蒸馒头、烙煎饼等,弄出许多花样来。
小人嘴馋是一种天性,除了在家一日三餐外,平时也想吃些糕点和零食。于是食品店成了我们经常光顾的地方,但因为身上没有几个钱,所以我们到那里去大都不是为了享口福,而只是为了饱饱眼福,望梅止渴而已。
店里出售的饼干有很多品种,其中有苏打饼干,还有一种儿童饼干,做成鸡、鸭、狗、兔的形状,或做成ABCD字母的形状。饼干有散装卖的,也有 装在饼干箱(用铁皮做成的长方形的听头,外表喷涂有光泽的彩绘图案)里卖的。饼干装在饼干箱里卖,档次就提高了许多,还可用于送礼。
比饼干体形大许多的叫饼,烘制方法也有所不同,面子上撒有芝麻的,叫麻饼;面上撒有瓜子仁的,叫果仁饼。还有一种月饼,平日里也有卖,饼的上面都贴一张方形薄纸,纸的上面印有单色的图案,图案是风景画,如“三潭印月”等。
蛋糕有两种,一种是梅花形状,咖啡色,七分钱一只;一种是圆形,淡黄色,八分钱一只。当时的物价定下来后就基本不变了,十几二十年还是这个 价,所以老百姓的脑子里没有“涨价”这回事。蛋糕的直径比麻饼小一些,与月饼差不多大,层层叠叠地堆放在柜台的玻璃橱窗里(那个时候的食品不讲究什么保质 期,但要论及食品的安全,现在还是不如过去)。
还有云片糕、绿豆糕等。其中绿豆糕最为诱人,表面上油汪汪的,是我最喜欢观赏的食品,经常隔着玻璃橱窗为之垂涎三尺。
食品店里的糖果有好多种,最撑市面的一种是用糖纸头包裹后两头正反向一拧的什锦糖,有人叫鸟结糖。这种糖从包装纸上来分有专用纸和“玻璃纸 (透明塑料膜)”两种;从内容上来分有软糖和硬糖两种。一般来说,玻璃纸包装的糖比专用纸包装的糖高级;软糖比硬糖高级。什锦糖有许多厂家生产,根据各自 配方的不同生产出各具特色、各式各样的品种。
除了什锦糖外,还有一种叫卷子糖,由十粒(也许是十二粒)象棋子般大小的硬糖叠在一起,用包装纸卷起来(样子就像银行里未拆封的硬币)。卷子 糖的包装纸有两层,里层是涂蜡的防粘纸;外层是蜡光纸,上面印着各种漂亮的图案,还印有“果味卷糖”、“桂花卷糖”等名称,以及商标和生产厂的厂名等。我 记得有一款卷糖外包装的糖纸图案,描绘的是孙悟空扛着金棍棒腾云驾雾的形象,很受小朋友的喜欢。
有一种叫粽子糖,顾名思义,此糖的形状比较像粽子。它没有包装纸,赤身裸体地装在玻璃瓶里。直到出售给顾客时,才把它们称好斤两,放进纸袋里或包在三角纸包里。
有一种叫牛皮糖,四分钱一块。后来人们把纠缠不清的人和事也比喻为“牛皮糖”。
有一种叫弹子糖,形状与脚踏车轮轴里的钢珠般大小,五颜六色、花花绿绿。买卖这种糖时往往用一把特制的铝铲,铲起一锹弹子糖后抖动一下,因为 铲子上面打了一定数量的洞眼,所以抖动以后铲子上面除了分别嵌在每个洞眼里弹子糖外,其它多余的都被抖除,可见这是销售弹子糖时便捷又实用的一种定价、定 量的方法。
有一种叫棒头糖,类似于棒冰的吃法。
有一种叫冰糖,它虽然已被糖果边缘化,但我们有时从家中的糖缸里拿它含在嘴里,当作糖果来吃。
有一种叫食糖,包括粗砂糖、棉白糖和红糖等品种。这种糖不属于糖果,但我们有时也把家里的红糖用调羹舀出来吃,聊以解馋。
有一种叫泡泡糖,也就是口香糖,清洁口腔的。它只是借了糖的名义,也不属于糖果。
还有叫宝塔糖的,用来给小孩驱除蛔虫。圆锥体的形状,用粉红的糖纸头包装,剥开糖纸,看到它的外表有许多皱纹。这种糖本来应该是放在药房里出售的,却装模作样地与食品店里的糖果放在一起卖,就把它算作是一种食疗吧。
在店外,马路边,或走街串巷的小摊贩那里,还有几种糖,也顺便说一下。
有一种叫“净糖”,大概是用饴制成的某种糖体,一整块扁扁的装在像电影跑片那样的圆盒里。可以用钱买,也可以用铜块去换,摊贩根据钱或铜的价值用凿子凿下一块相应大小的锦糖给你。这种买卖的等价关系不是很严格,所以我们大都会要求摊贩凿多一点。
有一种叫棉花糖,摊贩操作一个装置,喷射出细如发丝的“棉花糖”,用棒头缠绕成一团团(状似棉花,所以被称之为“棉花糖”)的出售。这种糖究竟是怎么生产出来的,我忘记了。
有一种叫糖画,摊贩趁热将一种糖(可能也是麦芽糖)的软体拉成丝状的图形,有动物、器物等,冷却后这些图形就变硬、固定在棒头上,然后拿来卖。
糖是甜味的代表性实物,甜味又是通常五味中最受人喜爱的。人在幼小的时候都是喜欢吃糖的,我们那个时候大人哄小孩最常用的一句话,就是说:买 糖糖拨侬(给你)吃。再说那个时候物资相对匮乏,在送礼上,在节日里,糖果都是唱主角的,人们在结婚时发的也是喜糖,寓意甜甜蜜蜜。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提 高,现在这种糖文化已经大为衰退,糖果己经没什么人吃了,连结婚时发的喜糖也早已改为发巧克力了。
食品店里还有一类食品特别引起我们关注,这就是蜜饯。柜台里陈列的蜜饯有好多品种,有拷扁橄榄、檀香橄榄、甘草橄榄、话梅、话李、山楂片、白 糖杨梅、糖冬瓜条、甜支卜、咸支卜等。这些蜜饯都是用一张黄喇喇的纸定量包装,包成一个个三角包待售,每包售价五分钱。还有桃爿、杨桃干、杏脯、苹果脯等 蜜饯,则要卖一角钱一包。
蜜饯以外,还有炒货,如五香豆、盐炒豆、椒盐花生、鱼皮花生、松子、瓜子、葵花子等,价钱也不贵,五分一角就能买一包。牛肉干要贵些,原包装出售,二角钱一袋,有五香牛肉干、咖喱牛肉干等。
以上所说的各类食品,依照我们小人当时的消费能力,至多只能偶而买些五分钱一包的蜜饯或炒货吃,而且需要一分钱、一分钱地集腋成裘、聚沙成塔 地把钱攒下来。一次过钱够数的,只有在到外婆家去玩的时候,大人要给我们车钱,我们有时就不乘车子,走着去,把节省下来的车钱买一包橄榄,边走边吃。从我 家到外婆家一共有五站路,一包橄榄总共有五颗,于是自己给自己作出规定,每走一站路吃一粒橄榄,正好走到吃完。

说了吃的,再来说说玩的,就是我们小人玩的儿童玩具。在平凉路上“杨百”(市百三店)的二楼,有专门的、规模较大的玩具柜台,品种也较多。在 比较高档的玩具里,有外表喷涂油彩的铁壳(镀锡的低碳薄铁皮,俗称“马口铁”,前面说的铅笔盒子和饼干箱子都是这种材料制成)汽车,上了发条后会满地跑, 有的还会撞墙后自行拐弯;有彩绘的铁壳青蛙,上了发条后会在地上不停地蹦达;有彩绘的铁壳小鸡,上了发条后会在地上不断地啄米;有彩绘的铁壳冲锋枪,配上 电池后,扣动板机会发出“哒、哒”的射击声,枪口处还有红光一闪一闪;有洋娃娃,穿着华丽的蛋糕裙,瞪着大眼睛,眼睫毛很长。把她躺倒时她还会闭上眼睛, 若拍她的肚子,则会发出“呜哇、呜哇”的声响。等等。
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一般的家庭都买不起这些上好的玩具,最普通的是买一盒积木让孩子搭着玩(积木里也有从小型到大型多个品种,价钱也因此高 低不等);或者买一副七巧板让孩子去拼凑;或者买一个万花筒给孩子去观摩。万花筒呈圆柱体,内置多面镜和一些彩色的碎玻璃,单眼从一端的洞孔看进去,缓慢 转动万花筒,就可看见里面显现出五彩缤纷、变化无穷的图案(大概是这个意思)。
或者在路边的摊头上,买一些农业社会遗传下来的玩具,如“不倒翁”(古代叫“酒胡子”)、拨浪鼓、纸风车和泥塑鸡、泥塑狗什么的给孩子玩。
我们家里的大人从来没给我们小人买过什么玩具,我们用纸头折“飞机”;用绢头(手帕)结“老鼠”;把家里所有的大小凳子和椅子排成一列当作 “火车”开,也照样玩得很开心。还有用树叶梗来对拔(古代叫“斗草”);下雨天在阳台上用蒲扇搭成雨蓬,然后蹲在下面躲雨,雨点打在蒲扇上“啪啪”作响; 听说新出来一种“机器摩托车”,只要把车的前轮一拎,车子就会向空中飞跃。于是我们在家里骑在小板凳上,模仿“机器摩托车”的轰鸣声,然后一抬车头就幻想 飞上了天。
还有的人家,做父亲的可能会削一把木头手枪给家里的男小孩玩;做母亲的可能会缝一个布娃娃给女小孩玩,都不用花什么钱,也是其乐融融的。

大约到了一九六四年的秋天,我们家马路对面的那片农田就开始被平整掉了。然后是在这里挖地基、埋管道,开始建造楼房。杨浦区的城市化进程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一九六四年十月,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上演,引起轰动。之后还拍成了电影上映,里面包含的许多歌曲开始在社会上广为传唱,有老歌,如《松花江上》、《南泥湾》;有新歌,如《情深谊长》(邓玉华演唱)、《赞歌》(胡松华演唱),还有我们儿童唱的《卖报歌》等。
与此同时,继歌剧《洪湖赤卫队》之后,又一出歌剧《江姐》开始走红,其中的主题歌《红梅赞》(阎肃词 羊鸣、姜春阳、金砂曲)也成了众人喜爱的流行歌曲:红岩上红梅开(哎),千里冰霜脚下踩(哎),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哎)。……
我在这之后看了电影《烈火中永生》(1965年北京电影制片厂摄制),还看了我人生以来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红岩》。看过以后除了受到深刻的革 命英雄主义教育外,内心也产生出一丝焦虑,焦虑出自设身处地地想,假如我被敌人抓住了,面对坐老虎凳、灌辣椒水等等酷刑,我是否受得了,会不会当叛 徒……。
到了一九六五年,《红旗》杂志第三期上还选载了近几年来在群众中比较流行的十三首革命歌曲。这些歌曲我们当时基本上都学会了唱,其中有的歌还唱了好多年,有的歌则一直唱到了今天,在我们的人生旅程中标记上了时代的强音:


1.《大海航行靠舵手》——郁文词王双印曲
(以后另有叙及。)
2.《社会主义好》——希扬词李焕之曲
(注:红色经典歌曲之一,我最近听到的一次演唱是在2009年上海庆祝解放六十周年的文艺晚会上。)
3.《我们走在大路上》——李劫夫词曲
(注:文革后此歌一度受禁,李劫夫问题解决后遂开禁。我最近听到的一次演唱是在2009年上海市庆祝“五一”歌咏大会上。)
4.《工人阶级硬骨头》——希扬词瞿维曲
(注:工人歌曲的代表作之一,我最近听到的一次演唱是在2009年上海庆祝解放六十周年的文艺晚会上。)
5.《社员都是向阳花》——张士燮词王玉西曲
(注:农村歌曲的代表作,也曾是对农村广播的主题曲,八十年代初人民公社取消,这首歌就过时不唱了。)
6.《三八作风歌》——夏冰编词徐俊曲
(注:因为“三八作风”是林彪概括出来的用语,所以“九一三”事件后这首歌就不唱了,“三八作风”这个词组也不提了。)
7.《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李之金词曲
(注:数十年来时有传唱,我最近的一次听到是在2007年中央纪念建军八十周年的文艺晚会上。)
8.《为女民兵题照》——毛主席诗李劫夫曲
(注:与毛主席语录歌一样,已成为历史歌曲。)
9.《学习雷锋好榜样》——洪源词生茂曲
(注:雷锋歌曲的代表作,传唱至今。)
10.《高举革命大旗》——芦芒词孟波曲
(注:红色经典歌曲之一,传唱至今。)
11.《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周郁辉词寄明曲
(注:电影《英雄小八路》(1961年八一电影制片厂摄制)的主题歌,1978年10月在共青团“十大”上被定为《中国少年先锋队队队歌》。)
12.《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光未然词瞿希贤曲
(注:因形势变化而不唱了。)
13.《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乔羽词时乐濛曲
(注:同上。)


对于我个人的记忆而言,在一九六五年的时候,我印象最深也最喜欢唱的,是下面这首歌:


麦浪滚滚闪金光,
棉田一片白茫茫。
丰收的喜讯到处传,
社员人人心欢畅,心欢畅。
大寨是咱好榜样,
自力更生斗志昂。
奋发图强干革命,
穷山变成鱼米乡,鱼米乡。
人民公社无限好,
集体道路宽又广。
幸福不忘毛主席,
丰收不忘共产党,共产党。

所有跟帖: 

真实,亲切,怀旧,我亦如此度过。掩卷思绪,往事历历在目。 -吾道悠悠- 给 吾道悠悠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03/05/2013 postreply 02:44:17

误导下一代 -上海大男人- 给 上海大男人 发送悄悄话 (756 bytes) () 03/05/2013 postreply 07:37:58

60年代两件大事:饿肚子和文革。上海难道是世外桃源? -湘西山民- 给 湘西山民 发送悄悄话 湘西山民 的博客首页 (39 bytes) () 03/05/2013 postreply 07:42:53

回复:也許因為湘西不同於上海? -龙飞虎- 给 龙飞虎 发送悄悄话 (38 bytes) () 03/05/2013 postreply 20:27:41

67年上海的供应比其他地方(包括北京)不知要好多少倍。可以说是世外桃源。 -tellUlater- 给 tellUlater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03/06/2013 postreply 19:21:00

一家两口加四个孩子住18平米,三家就是十八个PG抢一个马桶。 -borisg- 给 borisg 发送悄悄话 borisg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3/05/2013 postreply 13:16:48

回复:總比七男八女通鋪一個炕睡好吧? -龙飞虎- 给 龙飞虎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03/05/2013 postreply 20:31:21

几个问题:请看六十年代一个上海儿童的吃喝玩乐 -滚子刀肉- 给 滚子刀肉 发送悄悄话 (540 bytes) () 03/05/2013 postreply 14:29:10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