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承志力排众议修缮蒋家祖坟

来源: Justasked 2013-01-15 11:58:40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16904 bytes)
本文内容已被 [ Justasked ] 在 2013-01-15 12:09:18 编辑过。如有问题,请报告版主或论坛管理删除.


 

昔年同窗今又见


1908年,廖承志出生于日本东京。他的父母是国民党元老廖仲恺与何香凝,此时这对夫妇正在日本留学。


正在为中国革命的前途而奋斗的廖氏夫妇为这个新生儿取名“承志”,期望他继承革命先辈的志愿,为中国的独立自由而奋斗。而小小的廖承志也从一出生开 始,便一路随着父母的事业而奔波于上海、广州和日本,在充满理想和爱国热情的先驱们的熏陶下,渐渐长大。逐渐地,他长成了一个同样满怀革命理想的少 年,16岁那年,他步上父母的足迹,加入了中国国民党。


那是在1924年。那一年,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5月,黄埔军校正式开学,蒋介石任校长,廖仲恺任国民党党代表。那时候,无论是国民党 还是少年廖承志,都意气风发,仿佛虽有坎坷波折,但光明的未来已尽在眼前。他积极地投入并领导了多次学生运动和工人罢工,在革命的路上一路奋进。


然而形势迅速地发生了改变。1925年孙中山去世后,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右派逐渐露出了狰狞的面目,8月,廖承志之父廖仲恺被刺杀身亡。站在父亲的 遗体前,廖承志开始对国民党大感失望,继而在1927年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愤然退党,前往日本早稻田大学第一高等学院学习。凭着坚定执著的爱国热忱 和革命激情,他迅速地转向了拯救中国的另一个方向:共产党。次年,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在被派遣到德国汉堡工作了一段时间后,1930年冬天,廖承志进入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在那里,他结识了当时已在莫斯科生活、学习了5年的蒋经国。


当时的蒋经国是个热心于红色布尔什维克的中国共产党党员,这与廖承志一样。两个国民党高层人士的子女,在遥远的莫斯科共同追求着共产主义的未来,这份 默契让两人结下了真挚的友情。莫斯科的冬天异常寒冷,两人便同盖一件廖承志的大衣,一起读书、一块儿入睡,这样的经历让两人情义渐笃。


但是,命运却让他们在未来走上了决然不同的道路。


1937年西安事变后,蒋经国离开苏联,回到父亲蒋介石身边,并加入中国国民党。在蒋介石的培养下,蒋经国历任国民党要职,并于1978年接掌了台湾地区最高领导权,当选为第六任“总统”。


而廖承志则在1932年返回中国,而后随着共产党南征北战,虽历经多次牢狱之灾,但其信仰坚定,将身家性命置之度外,最终帮助共产党取得了解放战争的 胜利。新中国成立后,他出任国务院华侨事务委员会主任,全面执掌侨务工作。后因“文化大革命”的兴起,侨务工作遭到破坏,廖公也被“打倒”在家。


直到1979年。


在这一年的新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了《告台湾同胞书》,建议海峡两岸尽快实现“三通”,早日实现两岸的和平统一。解放军也停止对金门、马祖等岛 屿的炮击行动。对台工作重新启动,廖承志成了负责人的不二人选。随即,在邓小平一句“侨务工作要恢复,要有庙,还要有菩萨。现在,菩萨我给你们请来了,他 就是廖公”之后,廖承志负责的侨务工作首先恢复了。同年12月,对台工作领导小组成立,廖承志又成了这个小组的副组长,组长是邓颖超。


赵玮(时任邓颖超的秘书):那时候邓颖超是人大副委员长,认识国民党那方面很多老人。廖公按年龄来讲,应该是邓大姐他们小一辈的,因为总理、邓大姐和 他的父亲、母亲以前一起在广东做工作,他认识的人也不少,所以他做侨务工作。所以任命他们俩领导对台工作,这是由他们两人本身的条件决定的,别人做不一定 那么合适。他在香港有很多亲朋好友,所以我们党就充分利用他的家族的优越条件去做这方面的工作。而且他跟邓大姐也很熟。


由于邓颖超年事已高,对台工作小组的日常工作主要由廖承志负责。重新走上工作岗位的廖承志,也开始全面发挥他在过去的革命经历中积攒下来的智慧和风度,和他一起工作的同事们常常能在紧张的工作中感受到他的幽默和随和。


乐美真(时任中央对台工作领导小组成员):那时候一开会,我记得最清楚的就是,廖公见了耿文卿就摸摸他的头,一边听大家发言一边还画漫画。每次开会之 前先伸出一根手指来,“给支烟”;给了他一支烟,夹到耳朵里,“再给一支”——当时他做过心脏手术,经普椿大姐(廖承志的夫人)不让他抽。总的来说,他非 常随和,研究些问题的时候他经常开玩笑,所以大家气氛很好。


杨斯德(时任中央对台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他当副组长,不是撒手的。我们当主任的都跟不上他,一个邓大姐,一个他,每天都抓工作,抓得你跟着马前马后的,我们都是大参谋。


赵玮:他特别爱抽烟,但到我们那儿开会,邓大姐的会议室不搁烟灰缸,因为她老人家过敏。所以一开对台领导小组会,他就说:“大姐大姐,休息十分钟好不 好?”大姐就笑了,说:“我知道你要干吗。”他就到走廊去抽一支烟。大姐说,不能给他开这个例,就不给他烟灰缸,叫他到外头去抽。


乐美真:当时廖公身兼好几职,既分管侨务工作、港澳工作,也分管对台工作,甚至还有外交的对日工作,可以说是“四位一体”。


身兼侨办、港澳办和对台工作小组负责人的廖承志,每天几乎从早上忙到深夜。因“文化大文革”而遭到破坏的侨务工作、港澳事务以及对台工作,在廖承志的 亲力亲为下,开始得到恢复,而他也凭着家族的影响和自己在海内外华人群体中的号召力,为中国政府搭建起一个个对外交流的平台。无论是我国港澳台地区的同胞 还是海外华侨,那时候只要来到北京,都会提出一个要求:立即安排廖承志的接见。


而在所有这些工作中,对台工作最受他的重视,不管多忙,他都坚持每周召集两次对台会议,及时掌握最新情况。他也确实为与台湾方面的交流做出了极为重要的铺垫。


1981年9月3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对新华社记者发表讲话,在《告台湾同胞书》的基础上进一步阐明了大陆对解决台湾问题的九条意见,这 就是俗称的“叶九条”。在这九条意见中,第一次提出了以一国两制的方式来实现两岸的和平统一。“叶九条”的出台,从内容确定到时机把握,都恰逢其时。有分 析人士认为,已出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的廖承志,是这些政策出台的幕后推手。


乐美真:当时廖公领着我们来亲自起草、亲自修改,进行反复讨论,经过中央批准以后,以叶剑英委员长的身份发布出去。


“叶九条”关注我国台湾民众的具体利益,因此在发布之后,受到了海峡两岸民众,甚至是海外侨胞的欢迎。海内外各界纷纷对共产党所表现出的诚意感动不已。


乐美真:我后来接触到很多海外的侨胞,他们看了都很激动,当时洛杉矶有个侨胞,他自费印了很多“九条”,带到台湾去。所以影响是很大的。


也就在这时,一篇文章出现在正积极寻求与台沟通的廖承志面前。


家书抵万金


1982年7月,蒋经国在一篇悼念父亲蒋介石的文章中写到,“切望父灵能回到家园与先人同在”,还表示自己“要把孝顺的心,扩大为民族感情,去敬爱民族,奉献于国家”。


蒋经国流露出的故乡之情、民族之意,迅速被大陆方面捕捉到,中央对台工作领导小组立即开会专门研究,如何利用这一时机来进一步争取蒋经国。


杨奇(时任新华社香港分社秘书长):这个文告在台湾、香港都登了。传到北京,邓颖超大姐看到了,她那时候是对台工作小组的组长。


此番蒋经国的真情流露,为大陆方面带来了很好的对话时机。而当时在共产党内部,最适合与蒋经国沟通、交流的人,当属廖承志。


赵玮:他俩是同学,就利用这同学关系来交流感情、争取他。我们要做到仁至义尽,所以邓大姐就提议说:“小廖,用你的名给蒋经国写一封信。”写这封信,廖公很重视。


廖承志与蒋经国此时已分别是各自阵营里的高层领导人物。当年在苏联所结下的情谊,到此时已有半世纪之遥。两人都已历尽风雨,年逾古稀,但尽管政治上的隔阂仍大,两人对于国家统一的志向仍是一致的。一份共有的爱乡、爱国之情,在这对昔日故友之间再次搭起了桥梁。


廖承志接受了写信的任务。


其实在写信之前,他已经做了一件很特别的事来争取蒋经国:他提请中央重新修复蒋家祖坟。


这个决定出乎很多人的意料,有人感到难以理解,并很快表示反对,这些人当中甚至包括廖公的家人。对当时的大陆人来说,蒋介石——蒋家无异于难以原谅的 敌人,无数人与之有着血海深仇,廖公自己也与其有不共戴天之仇。但廖承志说:“我们不要计较个人恩怨,应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以祖国统一为己任,要向前 看。”


一句话,将当年的恩怨都搁下了。


廖承志知道,蒋经国从小熟读四书五经,深受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对于祖墓非常在意;而且他对其父甚为孝顺,谨遵父命,蒋介石去世前曾嘱托他有朝一日把自己的灵柩迁葬于故乡,由此他格外重视祖坟事宜。修缮蒋家祖坟,实在是拉近蒋经国的一张好牌。


于是,顶着众人的异议,廖承志亲自安排,很快让当地有关部门把破败不堪的蒋家祖坟修缮一新。


乐美真:当时有很多渠道,拍些照片什么的带回去。廖公回来,我们跟他汇报以后,他就把这个信息通过他的外甥女陈香梅正式透露给蒋经国。


陈香梅是廖承志堂妹的女儿,那时候已凭借自己的能力和打拼,在美国商界、政界都站稳了脚跟,并进入白宫,与当时的美国总统里根关系很好。1980年 12月31日,陈香梅带着里根写给邓小平的亲笔信来到了北京。廖承志夫妇与邓小平一起会见了陈香梅一行。就在这次会见中,廖公拿出了那些照片。他对陈香梅 说:“给经国捎个话,告诉他,奉化溪口蒋家祖坟已经修葺一新。经国如想派人回来扫墓,我们欢迎。还记得当年于右任先生题赠经国的一副联语‘计利当计天下 利,求名应求万世名’,于老先生的话至今仍可作为我辈的座右铭。”


这些话,陈香梅记住了。在随后的台湾之行中,她向蒋经国当面转达了廖承志的问候和口信。


陈香梅:我因为跟经国先生比较熟悉,信给他以后,就让他看。看了以后,他有一阵子没有讲话,然后说:“好,我晓得了。”我也不能够再问他了。


蒋经国没有发表任何言论,当时他的心里在想什么,现在已无人能知。但是,老友的一番作为和言语,必定掀起过他内心的波澜;当他想起自己“切望父灵能回到家园与先人同在”的心愿时,一定想起过廖承志传来的善意和温情。正是这些,在他心底打开了一个小小的缺口。


而此时的廖承志,也正要应对着这个缺口开始写那封震动中外的信了。


乐美真:接到任务以后,廖公领着我们一起讨论如何写这封信,怎么理解邓大姐的意思成了我们讨论的焦点。


怎么写这封信?这实在是个很重大的问题。尽管这封信将以廖承志个人名义发表,但背后却是大陆高层的一番良苦用心。为了更好地向包括蒋经国在内的广大台 湾民众传递大陆方面和平统一的意愿,廖承志专门为这个任务组织了一个起草小组,并邀请众多专家、学者参与其中,共同完成这一历史使命。


乐美真:起草的几个人,当时办公室一个是杨荫东同志,一个是王亿同志,耿文卿执笔,我们也参加讨论。在讨论的时候,大家考虑这封信不同于一般的公文,也不是一个大批判文章,既要说理,又要有情义,因此我们理解,这是一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信。


所有人都在为这封信而反复思量、反复斟酌。这封信,既要叙旧、感怀,又要向蒋经国传达中共高层对于推动国共第三次合作的诚意,还要顾虑到台湾方面一直 沿用的传统文言文体,而在写作中多以文言方式表达,一应的遣词用句,都让相关人员小心、小心、再小心。廖承志无疑为之付出了最多的思量。


耿文卿(时任中央对台工作领导小组成员):怎么写呢?廖公说,你们再考虑考虑怎么写,我也再考虑考虑。咱们再碰头,再写。


乐美真:他回到家里考虑了一个晚上,提笔在纸上写了这么几句话:“经国吾弟,咫尺之隔,竟成海天之遥。南京匆匆一晤,瞬逾三十六载。幼时同袍,苏京把 晤,往事历历在目。”这个开头从他们的渊源开始讲起,因为两岸要恢复联系,历史的渊源是很重要的,所以由此,我们就正式开始起草这封信了。


“遥望南天,诸希珍重”


为了写好这封信,廖承志和小组人员多番斟酌,又多次征求邓小平、邓颖超等多位共产党元老的意见,对信的内容进行了反复修改。一番兴师动众之下,整整两个星期后,这封信完成了。


这是廖承志写给蒋经国的家书,也是共产党诸位人士写给亦敌亦友、共进多年的国民党人士们的家书,更是祖国大陆写给台湾民众的一封家书。这封家书对蒋经 国及其背后的国民党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又从个人、国家、民族三个角度,抽丝剥茧、层层深入,一步一进,可谓入木三分,其言真意切,感人肺腑。


信以寻常家书的叙旧和问候开头。


经国吾弟:


咫尺之隔,竟成海天之遥。南京匆匆一晤,瞬逾三十六载。幼时同袍,苏京把晤,往事历历在目。惟长年未通音问,此诚憾事。近闻政躬违和,深为悬念。人过七旬,多有病痛。至盼善自珍摄。


三年以来,我党一再倡议贵我两党举行谈判,同捐前嫌,共竟祖国统一大业。惟弟一再声言“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余期期以为不可。世交深情,于公于私,理当进言,敬希诠察。


接下来的“进言”里,廖承志侃侃而谈,分三个层次请国民党当局——当然信中的用语是请“经国吾弟”“慎思、再思、三思”。第一思,由于右任手书、挂在 蒋经国办公室里的联语条幅“计利当计天下利,求名应求万世名”写起,告诉蒋经国,两岸的统一是历史的必然,促进统一则可成千秋功业,而抗拒统一或是当断不 断,会让自己陷入窘困的境地。


廖承志盼蒋经国速速作出决断。


祖国和平统一,乃千秋功业,台湾终必回归祖国,早日解决对各方有利。台湾同胞可安居乐业,两岸各族人民可解骨肉分离之痛,在台诸前辈及大陆去台人员亦 可各得其所,且有利于亚太地区局势稳定和世界和平。吾弟尝以“计利当计天下利,求名应求万世名”自勉,倘能于吾弟手中成此伟业,必为举国尊敬,世人推崇, 功在国家,名留青史。所谓“罪人”之说,实相悖谬。局促东隅,终非久计。明若吾弟,自当了然。如迁延不决,或委之异日,不仅徒生困扰,吾弟亦将难辞其咎。 再者,和平统一纯属内政。外人巧言令色,意在图我台湾,此世人所共知者。当断不断,必受其乱。愿弟慎思。


第二思则是抚今忆昔。廖承志回顾了过往的历史,在曾经的战火纷纭中,国共两党两次于中华民族危亡之时携手,共赴国难,均对国家民族作出了巨大贡献。他 以此寄望未来,期盼两党人士能够以民族大义为重,捐弃前嫌,三度合作,共图振兴中华之大业——而这,也是关系国民党兴亡绝续的大事。


孙先生手创之中国国民党,历尽艰辛,无数先烈前仆后继,终于推翻帝制,建立民国。光辉业迹,已成定论。国共两度合作,均对国家民族作出巨大贡献。首次 合作,孙先生领导,吾辈虽幼,亦知一二。再次合作,老先生主其事,吾辈身在其中,应知梗概。事虽经纬万端,但纵观全局,合则对国家有利,分则必伤民族元 气。今日吾弟在台主政,三次合作,大责难谢。双方领导,同窗挚友,彼此相知,谈之更易。所谓“投降”、“屈事”、“吃亏”、“上当”之说,实难苟同。评价 历史,展望未来,应天下为公,以国家民族利益为最高准则,何发党私之论!至于“以三民主义统一中国”云云,识者皆以为太不现实,未免自欺欺人。三民主义之 真谛,吾辈深知,毋须争辩。所谓台湾“经济繁荣,社会民主,民生乐利”等等,在台诸公,心中有数,亦毋庸赘言。试为贵党计,如能依时顺势,负起历史责任, 毅然和谈,达成国家统一,则两党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共图振兴中华之大业。否则,偏安之局,焉能自保。有识之士,虑已及此。事关国民党兴亡绝续,望弟再 思。


紧接着,廖承志将话题转向了蒋经国自身。在第三思中,他从个人情感出发,析事论理,借蒋经国自己说过的话、表达过的爱国情绪,来劝说他将孝心与爱国之志用于完成统一大业上,成则忠孝两全,否则“吾弟身后事何以自了”,如此的考量,可谓体贴入微了。


近读大作,有“切望父灵能回到家园与先人同在”之语,不胜感慨系之。今老先生仍厝于慈湖,统一之后,即当迁安故土,或奉化,或南京,或庐山,以了吾弟 孝心。吾弟近曾有言:“要把孝顺的心,扩大为民族感情,去敬爱民族,奉献于国家。”诚哉斯言,盍实践于统一大业!就国家民族而论,蒋氏两代对历史有所交 代;就吾弟个人而言,可谓忠孝两全。否则,吾弟身后事何以自了。尚望三思。


乐美真:从一思、二思、三思来讲一些道理,奉劝蒋经国认清形势,做出决断,应该说是入情入理。


在结尾部分,廖承志还将前人对于台湾问题的态度融入这封致蒋信中,这些国共双方都熟知的“典故”让这封信有了更为厚重的内涵,比如鲁迅的那句“渡尽劫 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比如“寥廓海天,不归何待?”出自周总理在张治中给蒋氏的信上的批复:“倨促东南,三位一体。寥廓海天,不归何待?”又比如 国民党的“老朋友”毛泽东、周恩来对于两岸统一的殷殷期盼。


乐美真:20世纪60年代,毛主席、周总理托民主人士正式给蒋介石写过一封信,当时是章士钊送过去的。周总理在这封信的结尾加了四句话,叫“台澎金 马,唇齿相依,遥望南天,诸希珍重”。所以从这个继承下来,我们的信的结尾就写了,“遥望南天,不禁神驰,书不尽言,诸希珍重”,把总理的话化成这样一句 话。


赵玮:写完了以后,邓大姐给加了四个字在最后:伫候复音。就是说,我啊,耐心等待你给我的回音。


吾弟一生坎坷,决非命运安排,一切操之在己。千秋功罪,系于一念之间。当今国际风云变幻莫测,台湾上下众议纷纾。岁月不居,来日苦短,夜长梦多,时不我与。盼弟善为抉择,未雨绸缪。“寥廓海天,不归何待?”


人到高年,愈加怀旧,如弟方便,余当束装就道,前往台北探望,并面聆诸长辈教益。“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遥望南天,不禁神驰,书不尽言,诸希珍重,伫候复音。


老夫人前请代为问安。方良、纬国及诸侄不一。顺祝


近祺!


廖承志


1982年7月24日


这封信,析事论理、表情达意、布局用语及格式规范等都恰到好处,令人叹服。很快,中共中央政治局就通过了这封信,次日,《人民日报》便刊载发表。一经发表,便引来一片赞誉之声。


乐美真:当时有的海外老华侨,看了以后热泪盈眶,评价很高,他们把这篇文章评价为“今文观止”。“今文观止”实在是太高了,但在当时来说,这样一篇入情入理的信确实能够打动人心。


来源: 摘自《我的中国心》 | 来源日期:2011年10月13日 | 责任编辑:左小刀

所有跟帖: 

“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这政策是谁琢磨出来的?呵呵 -乙西坪- 给 乙西坪 发送悄悄话 乙西坪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1/15/2013 postreply 12:03:13

呵呵, 分久必合, 刚加上了视频。 -JustAsked- 给 JustAsked 发送悄悄话 JustAsked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1/15/2013 postreply 12:10:41

修个假坟还要力排众议? -湘西山民- 给 湘西山民 发送悄悄话 湘西山民 的博客首页 (371 bytes) () 01/15/2013 postreply 12:12:14

够霸道的。弄一些似是而非的东西来糊弄人,还不让评论? -湘西山民- 给 湘西山民 发送悄悄话 湘西山民 的博客首页 (3456 bytes) () 01/15/2013 postreply 12:41:17

霸道!你拿一些片面的东西来,故意无视不方便的历史,还不让评论? -湘西山民- 给 湘西山民 发送悄悄话 湘西山民 的博客首页 (3739 bytes) () 01/15/2013 postreply 12:44:01

同意江川兄的高论!火化成灰喂鱼,甲鱼也行! -巍巍太行- 给 巍巍太行 发送悄悄话 巍巍太行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1/15/2013 postreply 12:24:47

中国传统人死入土为安。老毛放在水晶棺材里供人参观实为不敬。习应力排非议顺应民意, -挥一挥手- 给 挥一挥手 发送悄悄话 挥一挥手 的博客首页 (37 bytes) () 01/15/2013 postreply 13:27:56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