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时代中国科技发展:深度VS广度

来源: 2013-01-15 11:30:24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中国为什么出不了大师?这是温家宝同志疑惑的。其实他实际上是在问:中国为什么没有本土诺贝尔奖?

温家宝同志为什么要这么问我不知道,我所知道的,是他其实不懂毛主席的心。

做任何工作,通常有二种风格:

1)集中优势力量,做几个大的工程。

2)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蒋介石的思维,大概是属于1);毛泽东的思维,大概是属于2)。

如果华人世界会出土生土长的诺贝尔奖的话,我想应该首先出在台湾。否则当年蒋介石又是收罗人才又是收集黄金到台湾,就都白费了。

因为,1)"集中优势力量,做几个大的工程"实际上是以深度见功夫的;而2)"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广度为功夫的。

一个社会,一个国家,深度和广度的平衡怎么掌握分寸呢?也就是,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工作重点,是应该放到广度上,还是深度上呢?

这一点,我和毛泽东同志的观点一致:放在广度上。

A)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
B)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

大家把A)和B)加在一起想一想,觉得有必要吗?重要吗?

我认为很有必要,很重要。因为中国的主要问题不是攻克医疗的难题之类的疑难杂症,而是目前世界,已经可以成熟解决的医学问题,不再杀中国人。

你们知道到今天位置,每年还有多少中国妇女因为难产而死去吗?

解决难产的问题,不需要医学博士,不需要研究经费,不需要实验室,不需要功课肿瘤的艰苦卓绝。只需要一个有经验的助产士,或者一个三年学制的医士。

为什么解决不了?

温家宝同志为什么不问这个问题?

原因很简单:我和毛泽东同志的观点碰巧一致,而温家宝同志其实不懂毛泽东的心。

在毛泽东时代,如果有人碰巧涉足深度了,怎么办呢?

比如说,青蒿素,当时采用的策略是集体署名。

这个做法也许值得商榷。但有一点好处是不容质疑的,就是让那些在基层默默无闻地为人民治病的优秀人才,心安理得地工作,而不记名利。

这个过程叫做:为人民服务。